师说说课稿(优秀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师说说课稿(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具

我校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故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先制作好PPT课件,放到网上,上课时调用。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

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

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4、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b、第一段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与作用。

c、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5、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词组:以为“所”字词组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6、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三。

(3)研究性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师说》是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是高中生入学最早学习的文章。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倡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在知识积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2、 基本能力目标: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3、 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基础实际,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及解题

以韩愈的介绍导入,一方面带入情境,一方面是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结合课下注释和以前学过的《马说》,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

2、诵读文章,整体把握

通过诵读文章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圈划,以便之后重点解决。 诵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先教师示范朗诵,正字音,明句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再找学生个读。在学生读的时候,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跟更熟悉文本,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养高一学生诵读鉴赏的学习习惯。

3、疏通文意,解决文言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点分析讲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着自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将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对不明确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④课内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通过诵读、谈论、归纳,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借读文本,深层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

问题1:作为议论文体,本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题2: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分组讨论,找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明确:文章从“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无常师”这三个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在阐

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递进法、举例法、引用、正反对照等论证方法。

在解决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一定要关注文本,任何结论都是从文本中得来的。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是比较典范的议论文。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

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它为后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简单的证明方法。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第二课时主要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它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本节的难点是对角平分线

性质和判定的准确理解。

二、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

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经历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过程,发展应用

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将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 、过程分析

师说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望岳》。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师说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师说》的第一课时。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师说》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品味感知,欣赏积累

②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生状况

处于高一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法指导

① 诵读法

本课时第二个环节安排了听录音范读和师生齐读。在进行名句赏析和第一段的赏析时都运用了此法。

②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质疑。本课时在进行第一段赏析时就让学生采取自编问题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③讨论法

在本课时的第五个环节中特地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课时运用的三种方法,其次还运用了圈点法、练习法等常用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四、教法运用

①情境教学法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的情怀。在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中,本人就通过两个小故事把学生导入到《师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师说》一文中的思想美。

②点拨法

在本课时赏鉴名言的环节中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需适时针对关键词语、句式进行点拨排除障碍。在学生就能者为师的观点展开讨论时教师一样要点击要害,启发学生思维。

③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便运用了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设计:(5分钟)

1。导语(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①程门立雪(内容略)

②秦始皇拜荆条(内容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那么我们作为今人,又该如何认识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韩愈当年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希望每位同学在学了《师说》之后都能重新思考,在自己该如何尊师重学的问题上用行动作出最正确的回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3分钟)

1。作者简介:

韩愈,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2。写作背景简介: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不平则鸣,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8分钟)

1。听配乐示范朗读,然后老师强调读准下列字音。(字音可用课件展示) 句读.du 无长.zhǎng无少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郯.tán子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2。 师生一起朗读。

(四)点睛名言,鉴赏语言(5分钟)

1。要求学生找出在学习本文之前似乎听说过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学生试着翻译名言并背诵。

(五)总结本文的重要古今异义词(3分钟)(通过做课堂练习题的形式解决,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抢答,然后在书上做重点标记即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吾从而师之 ..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5。今之众人 ..

6。小学而大遗 ..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8。句读之不知 ..

1。学生先齐声朗读本段一遍。

2。由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1)教师示例:针对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提问:“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2)要求:①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②问题要有启示性;③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3)在前面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老师点睛本段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重要实、虚词:师、道、受、乎、也(明确在本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4。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这个观点?请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