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0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君悦花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提问: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提问: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巩固应用
这里老师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设计意图: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设计意图:安排这几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设计意图: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结合跑道,同学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
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
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
如果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
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实践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
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
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 这就是他们的路线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在考查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路线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距离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距离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达到医院的距离也是1千米。
这张路线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第二、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2、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第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第四、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学生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四、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电影相距38()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长度》中的第一课时,它是本单元单元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测量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生上学期认识了米、厘米,知道了分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千米”是最大的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8个人站成一排”的实践活动,推测出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由此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例2在例1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的长度,从而主动构建1km的长度观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1千米=1000米。
【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抽象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能用千米进行恰当的估测。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定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如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则是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我们班的孩子,在上一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坐出租车、看路边的交通警示牌、路标等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也已见到过千米。但“1千米”到底有多长,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没有具体概念的。那如何给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都相对较差的二年级孩子建立1千米的观念呢?这就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逐步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在游戏中学习。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知识。本节课,我就准备将“捕鱼”的游戏与例1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
2、在情境中感悟。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了巩固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估测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估测哪些地点之间是1千米;欣赏祖国风景名胜图等环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3、在活动中构建。为了在例2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我准备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提前与体育老师联系,让学生上体育课时亲自围着操场走5圈,记下时间,为帮助学生构建1千米的观念作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准备从“引入、感知——展开、体验——练习、应用——拓展、延伸”为主线,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可能对“清水到大竹”的具体长度不太了解,因此我将主题图摆在了练习应用中的图片欣赏环节。而本节课我准备就采用谈话引入教学。从了解学生身高的对话中引入,顺便也就复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顺便再抛出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其它长度单位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呢?”通过这一提问,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进行估测,层层感知,逐步形成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我我准备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初步估测,激发求知欲。在引入问题中,当学生说出“千米”时,让学生展开第一估测:那你们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就是1千米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学生回答的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可这就让恰好激发了学生想知道确切答案的迫切性,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
第二步:利用游戏,建立感知。当学生迫切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时,我就可以利用课前玩儿的游戏进行引导了:“上课前我们玩捕鱼游戏时,8个同学组成的鱼网大约有多长呢?”同时,请1竖排的8名同学起立,将手拉起来,让鱼网再现。学生在已有的对米的认知基础上,估测出这是10米后,就接着提问:“那80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800个同学呢?”让学生逐步推算出“800个学生拉着手站成一排大约就是1000米”。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好“10个100米就是1000米”这一阶梯,让学生在分析中逐步感知。由此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在生活也就叫1公里”,并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1千米好长呀!
第三步:通过实践,逐步构建。“大家都认为1千米好长!那你们具体去走过1000米吗?”面对学生的满脸疑惑,我便给学生介绍:我校运动场的跑道,每圈恰好200米。同时,播放一名学生围操场走5圈的片断。看到片断中的小男孩随着圈数的增多,表情的变化,立刻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路也回到自己围操场走了5圈时的情景。这时,就让学生谈谈自己走了5圈后的感受,花了多少时间。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逐步总结出:原来沿操场走5圈就是1000米,1000米真的好长,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1千米的长度观念。接着就让学生从观察分析中得出1000米=1千米。
第四步:再次估测,巩固升华。当学生对1千米形成表象后,我们进行第二次估测:“从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抢着汇报。由于此时学生对1千米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估测的准确性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当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多媒体显示学生从我校回家的主要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情绪怎能不激动,学习热情定能大大提高。
趁着学生兴趣正浓时,我们又回到第一次估测的问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之间也相隔1千米呢?让学生根据刚建立的对1千米的认识和自身估测的经验各抒已见,相信定能听到学生自信的回答。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历了“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体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比较清晰了,回到最初不会的问题上,再次进行估测,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就进行了再一次的升华,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我主要设计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前面两题是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线题。多媒体出示人步行及几种常用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行驶速度,让学生在自己手中的题单上进行连线。
第二题:填长度单位。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这两道基本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千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第三题:是让学生从欣赏图片中感受千米在生活应用。各种各样的路标、道路指示牌上,我们能看到千米的身影;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她哺育了千千万中华儿女;连绵起伏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它是中华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当欣赏完祖国的大好河山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你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千米,进行延伸。
第四题:向同学们出示一段“神舟”六号的图文资料,其中有很多带有千米的数据,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千米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本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外体验活动,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再次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板书
最后向大家展示的是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km=1000m
km表示千米
以上就是我对《千米的认识》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指教,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由于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认识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三 、说学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分组讨论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是,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分别有多长呢?
想一想,她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千米。(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通过回顾,唤起学生对已有的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温故知新
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新课先知
自学教材26页例4。
1、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的长度。 运动场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3、如果学校操场跑道1圈长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离,看看它有多长。
( )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
( )个500米是1千米;5个200米是( )千米。 5、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 )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6、一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00米,( )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
1、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组织小组交流疑问。
2、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励
1、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
2、全班学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并作出一些评价。
五、当堂检测
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 )、( )、( )。
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长度单位。 辨一辨。
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xx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学生进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拓展练习
学校运动会1千米的跑步比赛中,第一名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离终点还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时跑完了多少米?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千米和吨的认识
人教版上册“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 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还要借助直观、及时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