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说课稿(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有创新的命题原则。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取材新颖、设计巧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既考查了学生本学期开学以来学习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三道大题包含25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70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10题、12题、18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2题、22题、25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0题、14题、18题、题23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4)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解答题第24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试题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并要求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通过对八年级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次测试八年级的段平均分是54分,合格率是73.3%,优秀率是27.8%,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3分。从选取46份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第一题的1、2、3、5、7题,第二题的11、15、16、17题,第三题的21、22、23题,答得一般的有第三题的24题,答得较差的是第三题的25(3)(4)题。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另一只却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二)、学情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已经认识了一千个左右的生字,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词语。在阅读理解方面,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朗读方面,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部分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材地位:
《两只小狮子》所处的这组教材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编排的。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带领孩子走进故事中人物的生活。依据课标要求,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语文能力,还要继续培养学生识字、阅读、积累词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我的思考
综合以上分析,教学这一课,关键要把握住两点:一是识字写字,二是感情朗读。首先说识字,因为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比较多。我注意到,14个生字比较集中的出现在第二自然段(9个)、第七自然段(3个)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边读文边识字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使用课件、生字卡片等辅助手段,来完成识字的教学任务。再说读文,我们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一年级的学生也不是零的起点,我准备采用朗读法、图文结合法进行教学,达到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学情、教材及其地位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我设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读准“狮、整”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 “练、习、苦”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狮子妈妈说的话,懂得从小要刻苦学习生活的本领,不依靠父母。
3、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14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六个生字。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确定为“理解狮子妈妈的话,懂得从小要刻苦学习生活的本领,不依靠父母”。
四、教学环节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板书课题,认识生字“狮”。
二、 通读全文,相机纠正字音。
三、 学习课文,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
四、 巩固生字新词,积累词语,指导书写。
五、 布置作业,给爸爸妈妈讲故事或者展示汉字的书写。
接下来,我重点说第三、第四两个大环节。
(三)、学习课文,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
这个环节主要分以下三大块来进行: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第二自然段,认识这是两只什么样的小狮子,随机板书“勤”、“懒”。然后指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集中认识 “整、练、习”,看图认识“滚、扑、咬”六个生字。
2、先理解“整天”,再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勤狮子在整天练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像这只小狮子整天练习,不怕困难,不怕累,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刻苦”。紧接着,板书 “非常刻苦”,认读这四个字,并初步了解他们的写法,使识字写字教学更加扎实有效。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句描写勤狮子的话。
3、借助懒狮子的图片,理解“懒洋洋”这个词语,板书”什么也不干”。然后进行语言训练: “懒洋洋地干什么”,如“懒洋洋地睡大觉”、“懒洋洋地走路”等。最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句描写“懒狮子”的句子。
4、赛读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3——6小节。这个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提示语、标点,通过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问号和感叹号的语气,加上动作,带上表情,读出自己的滋味,展现自己的个性,使学生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让课堂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朗读的训练场。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这段话中有“将、靠、应”三个生字,尽管不多,但是并不好读,因此必须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来理解狮子妈妈的话,为突破“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这一难点,我换了一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思考,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展开合理的想象,“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这只懒狮子会怎样做?”经过交流, “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然后再通过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好狮子妈妈的话。
四、 巩固生字新词,积累词语,指导书写。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测孩子是否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积累“ABB”式的叠词;二是指导学生写好“练、习、苦”三个生字。以“练”这个字为例,首先让学生能正确书写,右半部分的第三笔是“横折钩”,其二注意字的整体结构“左窄右宽”,以及最后两点之间的呼应。
再说第二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环节:
www.bai huawen.一、复习巩固,给“练、习、苦”三个字组词扩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二、指导书写“非、常、学”三个生字,要提醒学生注意:
1、“非”的笔顺,以及两竖、左右三横的对称与呼应;
2、“常”与“学”这两个字上半部分的不同。再通过“送字回家”的游戏,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常”和“长”
常长
( )短 经( ) 非( ) ( )发
1、妈妈( )( )夸我是个好孩子。
2、柳树姑娘的头发( )( )的,真漂亮!
三、续编故事。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怎样做,指导学生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得的词语和句子练习说话,规范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
五、教学特色
第一、识字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识字难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检测反馈。写字的教学,分散到两课时中,不仅指导学生写正确,更要指导学生把字写漂亮,书写时要注意字的重点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把汉字认真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阅读教学。泰戈尔用诗歌道出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在课堂上,学生是风景,教师是背景,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内容。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善于创造情境,擦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尽量退到幕后,而把学生推到台前。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利用图片、结合生活理解“懒洋洋、慢吞吞、刻苦”等重点词语。读文方面,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以后,指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读得更好,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读书的乐趣”的要求。
第三、巧妙过渡。为使整堂课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衔接在一起,我很注重各个环节间的过渡。例如,在学完了整篇课文之后,为自然地过渡到写字的环节,巧妙插进去一句“小狮子不仅自己改正了错误,它也提醒我们小朋友,出示小狮子的话:‘小朋友,要刻苦,趁年少,勤练习,长大才能有出息’这句话。简练的过渡语像一条线一样把整节课贯穿在一起,而且不留痕迹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一册,13课《平平搭积木》。课文是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诗歌的体裁,讲述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分别想给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本课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渎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受到“心中有他人”的这种美好 品质的感染。
开课通过轻松自然的谈话法导入,揭示本课要学习的课文《平平搭积木》。
第二个环节设计为“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设5个问题读。
第一遍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把课文读通读顺,不丢字添字。
第三遍读,指读正音
第四遍读,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并学习生字。
第五遍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分类识记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固地记住生字。教师引导学生组词扩词说句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个坏节设计为“学习课文,感情朗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到平平的美好品质,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读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一遍读,教师扮演奶奶,学生扮演平平,通过合作读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遍读,理解平平说的话,完成设计问题:
平平搭积木,搭了四间房子,
一间给xx住,因为 ;
一间给xx住,因为 ;
一间给xx住,因为 ;
还有一间给xx住,因为 。
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受到平平是个怎样的孩子,得到思想上的熏陶。
第三遍,感情朗读,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主人公平平,模仿平平的语气来读一读。
第四遍读,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五遍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四个环节设计为“课外拓展,感情升华”,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新阅读》27课《地上有块西瓜皮》,比较三位小朋友的所作所为,了解“保 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的小朋友同样会赢得大家的喜欢。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受人喜欢的小朋友的优点,争做人人喜欢的小朋友。
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我将从___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分析本课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
《 ____》是人教版初中新教材第___ 册第___ 章第 ___课。本节内容是____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 ___中,占据_____ 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________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力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________________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
难点:___________ 。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___________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_____________中,要特别重视_____________学法的指导。
教学手段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过程:
1、由_____________ 引入: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新授_____________,采用--方法,突出--重难点。
3、能力训练。__________________,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达到--目的。
4、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布置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____________(要写在黑板上;如用投影,则要事先做好ppt。)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各位领导、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 下面谈一下本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条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掌握证明与举反例是判断一个数学命题是否成立的基本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二、教法学法分析:
鉴于教材特点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培养其操作说理、观察归纳的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提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从旧知识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下面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探索方法,发现新知
⒈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两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 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1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例1、 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机动)演练题: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机动题,时间允许就在课堂完成。本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平行四边形判定,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让学生反复认识,学会分析,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P97“练习” 1.
设计意图:题1的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五) 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00 习题19.1 4,5, 2.选做 :P100 习题19.1 10,12
证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预习: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题2的探究,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更多的判定方法。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础。
(六).评价分析: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反馈评价及时,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期盼控制中。
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13个会写的生字,一个多音字“便”。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意识。
教学难点
★多种方法识记13个生字。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些图片你们想看看吗?(出示一枚枚蛋宝宝)这些蛋宝宝怎样才能来到我们这个美妙的世界上?鸟类趴在蛋上一动不动,用自己的体温给蛋加热,等待宝宝出世,这个过程就叫孵蛋。(板书课题,出示鸟类孵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孵蛋的辛苦)那人像鸟一样趴在蛋的上面能不能孵出小宝宝来?有一个小男孩就萌发了这样的想法,他就是爱迪生。(出示爱迪生孵蛋图)他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孵蛋,他能孵出疍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寻找答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跟读,看清每一个字,听准字音,语气语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几遍。
3、同桌利用生字卡片互考生字字音。
4、师利用卡片进行检查。重点强调:木料liao、趴pa、摔shuai破po、碎sui了。
三、自主交流随文识字
1、爱迪生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随机课件出示生字“迪”、“题”然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识记生字的?并组词。孩子们会说出不同的识字方法,鼓励孩子开动脑筋,积极认字。
3、爱迪生都提出哪些问题。家人又是如何回答的?
4、指名读第二——五自然段。随机认识“摔”、“茶”“碎”“题”“感”“耐”“烦”“便”“那”,汇报识字方法,进行组词训练。
5、分角色读六――十九自然段,想:爱迪生能孵出疍吗?家人为什么笑他?随机认识生字“趴”“湿”“蹲”“料”。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这几个字可以根据偏旁来识记,并结合动作认识“趴”“蹲”。
6、读爱迪生的资料。体会爱动脑筋、爱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是走向成功的秘诀。
四、巩固练习
1、运蛋游戏。学生摘下蛋宝宝,读出后面的生字并组词。
2、编字谜。
3、布置作业:回家搜集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爱动脑筋、爱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是走向成功的秘诀,希望你们也能像爱迪生一样,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板书设计
孵蛋
爱动脑筋爱提问题主动探究走向成功
各位领导、 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四大地理区域》。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四大地理区城》是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学习分区地理作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2、 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制定下面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读图说出四大区域的名称、范围及划分的依据
2)能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景观的差异。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其意义。
4)结合本课的学习,能谈一些对家乡环境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的讨论,体会并初步掌握结合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和观点。
2)通过读图、析图、观察提高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意识。
3、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各区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所以我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因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所以我坚持每一堂课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结合学案导学法,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使学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法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正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
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读图观察、综合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寒假期间哪些同学离开过铁岭?(学生举手)现在你们回忆一下你去过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总结去的地方与铁岭有何不同?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在这里同时也进行了乡土教学,顺便也夸耀了铁岭这个北方“黑土地。,米粮仓”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通过这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我国地理差异》的教学,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学生谈到很多区域划分: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等等,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地理学者把我国分 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生看图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
板书:第1课 四大地理区域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时,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板书:1、四大区域的名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承转: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的依据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板书):2、四大区域的界限
(学生活动)展示图5.2中国四地理分区图,让学生读图,完成1、2两题,汇报答案。 接下来探究: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到A、B、C三条线,看看这3条线你熟悉不,回忆一下。这里属于旧知识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
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四大地理区域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呢?
我们仔细观察下面几组图片,思考、回答图片后面的问题
1、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线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影响。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不到季风影响,降水较少,体现出干旱的区域特征,而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处于湿润和半湿润区。
2、观察界线B的位置,学生自己在1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寻找与其位置相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结果分别是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由此确定界线B划分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主要区域差异表现在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最后再根据提示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学生根据教材的问题提示,逐一寻找答案,
3、观察界线C的位置与我国第一级阶梯的界限的吻合情况。在学生发现界线C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线十分吻合之后,再判断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北方地
区及西北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小组活动,探究)
小组总结汇报后教师总结。
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板书):3、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 素
(学生活动)阅读3页材料,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总结)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板书:二、秦岭-淮河一线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让学生看图片朗读文字。
说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图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展示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还有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划分(学生活动)得出结论。
(讲述)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也是,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
板书: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 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 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课堂练习:展示习题在大屏幕上,学生抢答。
板书设计: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区域的名称
2、四大区域的界限
3、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
二、秦岭-淮河一线
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