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12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 教学设计流程清晰,但内容过多。
以至于还有一些环节没有上完。 第一课时,我本是想安排生字学习及部分成语的理解及了解课文大意。然后第二块内容是学习2—9自然段,这是精读课文,这部分内容要掌握五个成语,其中四个是形容木雕的。
课堂上,在设计初,对学情不够了解,本以为很快能过去的内定,学生竟然答非所问。后来静下心来思考,发现是我教学时不够注意教师语言的引导,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回答什么?我觉得以后教学的时候,问题设计要简洁,语言要干练。
二、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出示瀑布的画面,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那样掌握的词语便更深刻。还有,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中非交往的资料外,我还制作一个短片来增进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制作匠心独运,每一张幻灯片都是图文并茂:“穷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缠身、食不果腹??”,学生在看图感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词汇的积累。
为了节省时间,我就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课前谈话的时候进行。
“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学习完这些内容,我还设计小练笔,也来写一写木雕,并学习课本中的方法。
三、注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
1、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老师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
词方法。比如,教学“游人如织”一词,我通过让学生看织布机,让学生对织字更了解。从而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
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3、进入三年级,每篇课文掌握的生字就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生字,我让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换一换,而学习生字有法,但无定法,有很多生字可以用几种方法的时候,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记忆的方法来学习生字。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也重视学生方法的指导,以前学习的段意串联法,还有问题解答法,还有事件要素汇总法,根据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学习找关键词“木雕”。
本文学会可以分四部分,想买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然后添加一些词语把这些词串联起来,便成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引导学生添字,我也有法,比如说,谁想买木雕,为什么要放弃木雕,谁赠送木雕等,这样就更完整了。
1、 在最近学的一些课文,我被一种情感深深地打动着,于是随手编了几句诗:(投影)
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朋友
是阮恒颤抖举起的生命小手
朋友
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浸透衣服的汗水
朋友 她跳出个圈
跨越国界
迈向大洋彼岸
架起中非那抹友谊彩虹
于是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用那小小的木雕
诠释礼轻情义重的友情真谛
2、中非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先来简略了解一下:(投影并阅读)
中国和非洲虽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源远流长,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和非洲就开始相互了解。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友好关系已发展到双方官方代表相互访问。
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全力支持他们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并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之后,又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基础设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800个成套项目,其范围涉及农场、工厂、医院、学校、电站、政府办公大楼、体育场、铁路等基础设施。阿尔及利亚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援助行动。
3、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只木雕,掂量那份情谊。(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4、下面老师先检查昨晚的预习情况,请你们大声地朗读,我看嘴型,听音量就能大概了解你的朗读训练程度了。(学生自由读课文)
5、检查普通劳动者词语:
(自由读,抽读,齐读)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配图)
游览 壮观 出售 陈列 观赏
摊点 驮着 构思 诚恳 宾馆
掏钱 犹豫 即将 晚饭 一堆
流露 遗憾 牙齿 标准 付钱
工艺品
6、出示四字词语,齐读根据老师描述抢答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五官端正
琳琅满目 栩栩如生 一模一样
爱不释手 语无伦次 清晰可辨
7、出示以下词语并问有什么特点,能否用上它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黑人少年:
五官端正 牙齿 诚恳 流露
遗憾 标准
8、少年的这一丝遗憾,就是那友谊种子的萌芽。不信,我们们细细品味他之后的言行吧!请自由读8至最后自然段,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
9、学生自学,反馈并归纳。
10、这些言行的背后倒底反映了少年当时怎样的心境呢?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他当时可能这样想:
——————————————————————————————
11、反馈讨论意见。
12、这些言行真可用这么几句诗来形容:(投影)
细微之处见真心
枝枝叶叶总关情
人生所贵友情见
天涯海角也若邻
13、文中的我完全被他这份情感打动了,你来读读他的表现,看这样才能把较好地把这份情感读出来。(朗读训练)
投影: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4、小结。
15、写字。
课前播放《友谊地久天长》歌曲,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歌名吗?
一、赞叹声中生“遗憾”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你们看,(课件出示:欣赏非洲木雕。)
学生边看,边发出赞叹声。
师:这就是非洲少年木雕的摊位图片。你们用刚学过的四字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些木雕吗。
生高高举起小手:(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构思奇特)。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我们学语文就要把它运用起来!
师:当你在摊位前看到这些的时候,你最想干什么。
生迫不及待答:买下来。
师:是的,作者也跟你们一样,他也想买下来,可是——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二、咬文嚼字研“遗憾”
第一部分:体会少年的遗憾
学生读句子,师问:现在会有一个什么词语映入你的眼帘。
生答:遗憾。
师:你知道什么是遗憾。
生答:(惋惜、可惜、失落)
师:说对了 !我遗憾的是什么啊。
生答: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带走木雕呢? (几个学生举起手来)
师:别急,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的1~7自然段,找找具体原因。(生认真读课文。)
生答:朋友 “一定要” (叮嘱)的两件事:游览大瀑布和买木雕。
师:一件已完成,饱了眼福。多么想完成第二件事。
生答:木雕很精美。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师:“琳琅满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摊点里陈列的木雕——”怎么样?
生答:很多,眼睛看也看不过来。
师:这个词非常好,哪里的东西也是“琳琅满目”
生答:超市里的东西琳琅满目。
生答:文具店里的文具琳琅满目。……
师:还有其他想带走木雕的原因吗?
生:象墩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师:听你的读,读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好像活了一样,非常生动!
师:好,就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读。
师:还有吗?
生:我很喜欢,爱不释手。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
生:爱不释手。
师:“释”是放下的意思。整个词是说——
生:喜欢得舍不得放下。
师:看着自己这么喜欢的象墩,肯定是赞不绝口了,我会怎么说呢?
生:太好了,我一定要把他带回国!
生:这木雕刻得真是栩栩如生啊!
……
师:我们把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遗憾的原因归纳一下,请你先快速地浏览课文,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合适的词语,把这个原因说具体。
朋友( 叮嘱 )我两件事,让我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购买木雕工艺品。大瀑布真是( 名不虚传 ),那里( 游人如织 ),景色十分( 壮观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 各式各样 )。其中象墩( 构思新颖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爱不释手 )。但是因为象墩( 沉甸甸的 ),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 遗憾 )。
第二部分:体会少年的遗憾
师:我们明白了“我”遗憾的原因,那卖木雕的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让我们先来读读少年和“我”之间的第一次对话:
出示: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注意读出语气。(生读)
师出示句子“买一个吧!” “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这两句在文字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多了“夫人和您”
师:是的,这样语气就更加——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
生:诚恳。
师:谁来诚恳地说说,有点诚恳了,更加诚恳了。跟同桌说说看!
师:刚才我们读少年的话时抓住了提示语——诚恳。读对话时啊,就要用这种方法,关注提示语。
师:那这一句呢,读出什么语气——
生:猜测。
师:谁来猜测一下?
生读。
师:猜测的话可以读得稍微轻一些!再来试试!
生读。
师:那这一句呢?
生马上回答:语无伦次师:语无伦次是说话没有条理。这句自己试着读一读!
同桌合作下!
师:谁是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其他同学读作者的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生有感情朗读。
师:那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生: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师:可能为自己少做了一笔生意遗憾。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作者不能把木雕带回国,少年因作者遗憾也跟着遗憾。
师:恩,那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对中国人有这样深的情意呢?中国和非洲之间曾经有过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看看吗?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是中国人这种无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动了非洲人。
三、细节之中品“感动”
师:爱的传递是相互的,非洲少年是如何回报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晚风吹拂的夜晚,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师:下来巡视。指名回答。
生:暮色中,我忽然发现——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我的。
师:为什么令你感动?
生:他在这里等我。
师:你等过人吗,等待时什么感觉?
生:答。(都表现出等人不耐烦的样子)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等待都是提前有约的,可我和少年有约吗?
生:没有。
师:是啊,那里游人如织,也许1个小时过去了,也许2个小时过去了,也许5个小时过去了¨¨¨此时夜色以晚,可少年依然耐心地等着等着,这种情意怎一个“等”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一读吧。
师:还有吗?
生:他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为什么感动?
生:他送给我木雕,不收钱的。
师:他是干什么的?他是卖木雕的,却不要钱,他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看来真是情意无价。齐读,可以做上动作。
生: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师:出示句子。为什么要做得和白天一模一样的?
生:她看上的就是这个。
师:为了这个“一模一样”,他可能做了哪些事情?
生:看着那个大的象墩,在家里很用心地刻。
师:是呀,刻的 时候可能手都磨破了,才刻得一模一样。还可能¨¨¨
生: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木材。
师:这么辛苦,也在所不辞啊!
生读整自然段话。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沉甸甸”,找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沉甸甸的句子。
生:既然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墩作者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词?
生:两国友谊沉甸甸。
生:爱心沉甸甸。
师:是呀,情意沉甸甸啊!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晚风吹拂的夜晚,再次感受那动人的情景。
生配乐深情朗读。(《友谊地久天长》音乐起)
师:我们知道非洲的瀑布很有名,木雕也很有名,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不知姓名的少年呢。因为他有一颗——
生:高尚的心。
生;美好的心灵!
生:淳朴的心!
四、升华拓展夸“少年”
师:回国后,作者把这位少年介绍给朋友听,大家听了,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人们会怎么夸他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夸。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生:同桌之前先说说,写在《课堂作业本》中,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友谊地久天长》音乐起)
本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一、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二、课外资料引进的有效性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2、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
3、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4、板书课题。
5、过渡: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学生抢答,并根据课前预习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欣赏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感受美丽风景。学生看后找词:"名不虚传""十分壮观"。
(3)学生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1、学习字词。
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词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请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词义。
3、请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当小老师带读。
4、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不懂的做好记号。
5、学生叙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领学习"买木雕"。
(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叙述,提出思考:"我"为什么特别想买木雕。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4自然段)。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些坐凳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两个句子。
鼓励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词语。
突出显示这些词语,出示木雕的图片。
指导朗读。
出示填空。
1、学生再读思考。
2、学生汇报。
3、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画出来。"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4、学生观看木雕图,理解这些词语。
5、学生品读句子,指名再读。
6、学生填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
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其中选木雕和放弃买木雕为课文的3—9自然段;送木雕为课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们是朋友”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为了突现印度少年的美好心灵,作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写。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积累四字成语
2、读好课文,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感受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中心�
2、形象感受法:语文是感性的语言。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表演还原买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遗憾”和“朋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读、思、议、划、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乐于参与的能力。
三、说教程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课前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是学生初步获得跟课文有关的资料。导入时,教师再系统地出示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朗读实践,使他们充分地钻研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并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的认读本课的生字。
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还一定要让孩子讲清楚讲完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学习了词语,我将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
3、紧抓“遗憾”,体会情感
抓“遗憾”组织教学是我教学的中心环节。
出示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
请学生认真的读这一自然段,读着读着,同学们,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疑问呢?
学贵有疑,学生们肯定会提出:
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为
我相信可爱的孩子们肯定会找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毕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立体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可直观形象的物体还是会牢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适时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即刻被这些构思新奇的坐凳给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构思新奇,怪不得“我”会“爱不释手”。于是又一个疑问自然产生了:“既然爱不释手,就买了呀,又为什么会有遗憾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课文的5—8自然段。再请两个孩子演,演好了之后,问问演“少年”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仅仅借助言行,更要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遗憾下去了吗?有没有不再遗憾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认真地读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
读吧,好好读再来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将学生再次带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里有一个词,我觉得我们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说: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这么大。
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个“沉甸甸”,是这样写的:我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让孩子们比较朗读这两部分。又有疑问了:大象墩沉甸甸还说得过� 孩子们,怎样的人你称之为“朋友”?你的朋友有谁?为什么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远隔千里会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最后再通读全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课文的完整记忆!
4、拓展延伸,积累词语
课文只是学习的例子。中国跟别国的友好往来不止文中一个故事,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语,也可以说是中国汉字的精髓之一。让学生认真地摘抄吧,积累下来为自己所用。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先让学生认读,再通过多媒体出示瀑布和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阅读中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语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学生不仅感悟了语言,而且还学会了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重视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接下来就让学生通过朗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送木雕部分,运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好文章,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背景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预习本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通过了解这些资料,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对于买木雕的少年为什么要送我木雕这个问题不再使一个难题。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读写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努力的方向。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四字词语。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看谁能把这些四字词语读的又快又准确!
2、出示四字词语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4、读句子(指名读)
5、大家对这些词语掌握的非常扎实,我们注意了平时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词语运用到你的写作当中。
6、通过复习(指着大屏幕),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两名学生发言?
7、作者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木雕象墩的愿望实现了吗?是如何实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5-15自然段
1、我的愿望实现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15自然段,圈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2、指名说犹豫---遗憾---高兴----感动
看来,作者实现愿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买木雕时的犹豫到放弃木雕时的遗憾,得到木雕时的高兴、感动。
3、我为什么犹豫了呢?
出示句子: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1)“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作者喜欢这个象墩木雕吗?喜欢,请你读一读文章的5-9自然段找到我喜欢象墩木雕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4、出示: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齐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爱不释手
(2)查字典:请大家快速查出“释”有几种意思,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3)我们理解了“释”的意思,那“爱不释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4)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爱不释手”在文中的意思。
(5)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从“爱不释手”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这个象墩的喜爱之情,还有一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很喜欢象墩
(7)从“捧”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8)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齐读
5、我们理解了犹豫的意思,为什么我感到遗憾呢?
6、哪个句子是写我遗憾的,谁能快速找到。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只有我遗憾吗?还有谁遗憾?
(2)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黑人少年的对话吧!
7、出示对话
(1)齐读
(2)指导读体会每句话的语气
(3)男女生分角色读
8、通过我和少年的对话,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遗憾呢?仅仅是因为我没有买他的木雕而遗憾吗?“您是中国人吗”少年的遗憾和我是不是中国人有什么联系吗?可下,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说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9、资料交流:***交流展示彩色图片老师资料交流
10、请你再想一想,少年的遗憾还包含什么?
11、体会“我”和“少年”遗憾的不同。
(1)出示句子:齐读
(2)这两个句子都有一个词“遗憾”,所包含的意思一样吗?
(3)运用字典查一查“遗憾”的意思
(4)“遗憾”指的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感到惋惜,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
总结:看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同的,要想理解一词多义的词语,我们必须结合上下文,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对话,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的心情。
三、自学10-15自然段
1、不能把我喜爱的木雕带回国,我的心情是遗憾的,是谁的让我的心情变得高兴感动呢?
2、文中是怎么样描写黑人少年为“我”做的一切呢?
3、自学10-15自然段
(1)出示要求
a、认真读读10-15自然段
b、用“﹏”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
c、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4、交流
(1)“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重点品悟“沉甸甸”,沉甸甸的只是象墩吗?还指什么?并再次出示: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这两个“沉甸甸”有什么不同?
从“沉甸甸”这个词我们又感受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2)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朋友无价,友情不分国界。少年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是怎么说的?
(3)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是怎样的笑容啊!
5、三个层次的朗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的伸出了双手,因为——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名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
小结:让我们再次感受那动人的情景吧!齐读11-15自然段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的5-15自然段,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受到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美好情谊。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了“遗憾”“沉甸甸”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不同意思。
2、作业
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理解文中部分四字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遥远的非洲看一看,一起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2.看老师写课题。27卖木雕的少年,“卖”是我们今天要求书写的一个生字,这个字和哪个字相近?怎样区分?所以有十字头的就是“卖”,没有的就是“买”。书空,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学习词语
1.课文已经预习了,你是怎样预习的?
2.学习词语。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1)课文中有个词挺难读的,谁能读好它?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指名读。听说过这个瀑布吗?(知道的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在世界十大奇迹中排名第七。我们来欣赏一下。
(2)(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绵延90多公里。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大瀑布和对面的悬崖之间。景色十分壮观。
(3)听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介绍,并从图片中见到了它的壮观,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名不虚传
出示一组词: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景色壮观
指名读
(4)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个词课文中都是用来形容瀑布的,谁能选个词来介绍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我们再来看一组词语
出示词语: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1)谁来读?注意读四字词语两两相连。
(2)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木雕的。)
(3)木雕是非洲古老的民间艺术,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摊点去欣赏一下。看到图片,看看你能说出词语吗?(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感受词语的意思)
(4)我们开动脑筋,把词语送到句子里。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刻得( )。
填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新奇的木雕作者喜欢吗?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句子,放声读一读。
指名读,理解“爱不释手”,说话练习。
过度:作者这样喜爱木雕,为什么没有买呢?
三、品读课文,读好对话,,体会中非情谊
出示对话1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指名读
2.读人物的话时,注意看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它能帮助我们读好人物的话。
3.诚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4.再次指名读。齐读。
5.我们看,这个句子中连续出现了两个“遗憾”。谁遗憾了?“我为什么遗憾?”
指导读好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少年为什么遗憾呢?
预设:少年卖不出去象墩感到遗憾,还没有其他的原因。理解课文有个方法,那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我们再读读他们的对话: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为什么得知我是中国人,少年就感到遗憾呢?我们来看看下文,或许能找到原因:快速找到他们两第二次见面时的对话:
指名读:
出示: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的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少。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指名读,指导:还想着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关注什么吗?对要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老师和你们合作读,我读旁白,男同学读少年的话,女同学读作者的话,好吗?
2.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和白天一摸一样的小象墩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他白天刻了一天给我刻出来的,也许是请人刻出来的,这些都是为了“我”这个中国人。
3.什么是朋友?
4.知道少年为什么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吗?(图片展示)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慰问;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修建了全长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期间,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也许,少年的母亲病了,是中国医疗队帮助治的病,或许,少年的村子里喝的干净的水,是中国人帮忙挖的井,也许少年上学的学校是中国人资助建的……
所以,少年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这种友好,更表达中非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友谊
三、畅言学习之感想,练习写话。
1.这篇课文中用了很多的感叹号和四字词语,今天,我们也来试着用一用。
2.仿写:
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啊!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
啊!非洲的木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啊!卖木雕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4.升华感情。
朋友就是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那个人;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倾诉的那个人,高兴的时候,可以分享的那个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尽可能发掘来自学生、教师、社会的各种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并以教科 本篇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定的语言场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关注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背景信息,以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落实“爱是相互”的主题。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通过事情的叙述,勾勒出一个纯朴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极尽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也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会非洲少年的内心,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此外,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需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课时教师也要提供有关感性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前准备:
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返程之前都会买些什么带给亲人后留作纪念?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共同跟随作者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畅游,并结交那里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默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3、过渡:从同学们交谈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被这位卖木雕的少年所打动。下面我们来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他的美好品质。
三、品读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学习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自由交流。相机展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并结合课题概括内容
3、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而“非洲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朋友的介绍很有分量,只有这样我才会不虚此行。
(二)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出示小黑板,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3、齐读习题,说说你的感受。
4、带感情朗读这部分,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5、过渡:经过一番仔细挑选,我对象墩情有独钟,我是否买下它了呢?请同学们小声读文,并找出答案。
(三)学习5—9自然段
1、小声读文,并用四字概括内容。
2、出示学习要求,细读课文。
(1)“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并画下来。
(2)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3、分小组学习讨论。
4、汇报交流。
5、相机点拨: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
(2)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四)学习10—15自然段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有感情地朗读之一部分,从少年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的质朴。
四、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地体会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才会发生课文中的故事。
2、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让学生搜集中非友谊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木雕吗?在哪儿见过?(出示木雕图片,介绍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喜欢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卖木雕的少年》,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卖木雕的少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围绕“遗憾”精读课文。
(一)了解木雕,感受“我”的遗憾
1、找出描写遗憾的句子并出示。
2、引导学生明白我为什么遗憾。让学生明白因为木雕工艺精美和不能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感受木雕工艺精美
①师: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木雕工艺精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木雕的句子。
②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时指导朗读。
(2)感受不能带回国而遗憾。
(3)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我也为不能把……感到遗憾)
(二)、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遗憾
为什么少年的眼睛里也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呢?卖木雕的少年,他遗憾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语句。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我和少年共同的遗憾。
师:我和少年都为不能把非洲名不虚传的木雕带回而感到遗憾,让我们再来读读我和少年的对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生朗读5——9自然段中第二次对话。
(四)那么,少年又是怎样来尽自己的力量弥补遗憾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0——12自然段。
1、生找少年怎样弥补遗憾的句子,指导读。
少年的遗憾弥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读11段。师:想想少年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呢?
我的遗憾弥补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12段。师:少年弥补了我的遗憾,我高兴吗?
(五)、少年为什么要赠送我木雕,来弥补我们的遗憾呢?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13—15自然段中我们的对话。
1、抓住两个“我们”来理解中非友谊。
、少年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什么?
、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这里的我们又指什么呢?谁能读出我当时的感情?指名读,齐读。
2、交流中非友谊资料。
3、少年赠送的难道仅仅是一块木雕吗?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四、师总结:同学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让我们都来做中非友谊的使者,共同祝愿中非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
课前播放《友谊地久天长》歌曲,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歌名吗?
一、赞叹声中生“遗憾”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你们看,(课件出示:欣赏非洲木雕。)
学生边看,边发出赞叹声。
师:这就是非洲少年木雕的摊位图片。你们用刚学过的四字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些木雕吗。
生高高举起小手:(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构思奇特)。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我们学语文就要把它运用起来!
师:当你在摊位前看到这些的时候,你最想干什么。
生迫不及待答:买下来。
师:是的,作者也跟你们一样,他也想买下来,可是——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二、咬文嚼字研“遗憾”
第一部分:体会少年的遗憾
学生读句子,师问:现在会有一个什么词语映入你的眼帘。
生答:遗憾。
师:你知道什么是遗憾。
生答:(惋惜、可惜、失落)
师:说对了 !我遗憾的是什么啊。
生答: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带走木雕呢? (几个学生举起手来)
师:别急,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的1~7自然段,找找具体原因。(生认真读课文。)
生答:朋友 “一定要” (叮嘱)的两件事:游览大瀑布和买木雕。
师:一件已完成,饱了眼福。多么想完成第二件事。
生答:木雕很精美。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师:“琳琅满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摊点里陈列的木雕——”怎么样?
生答:很多,眼睛看也看不过来。
师:这个词非常好,哪里的东西也是“琳琅满目”
生答:超市里的东西琳琅满目。
生答:文具店里的文具琳琅满目。……
师:还有其他想带走木雕的原因吗?
生:象墩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师:听你的读,读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好像活了一样,非常生动!
师:好,就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读。
师:还有吗?
生:我很喜欢,爱不释手。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
生:爱不释手。
师:“释”是放下的意思。整个词是说——
生:喜欢得舍不得放下。
师:看着自己这么喜欢的象墩,肯定是赞不绝口了,我会怎么说呢?
生:太好了,我一定要把他带回国!
生:这木雕刻得真是栩栩如生啊!
……
师:我们把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遗憾的原因归纳一下,请你先快速地浏览课文,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合适的词语,把这个原因说具体。
朋友( 叮嘱 )我两件事,让我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购买木雕工艺品。大瀑布真是( 名不虚传 ),那里( 游人如织 ),景色十分( 壮观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 各式各样 )。其中象墩( 构思新颖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爱不释手 )。但是因为象墩( 沉甸甸的 ),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 遗憾 )。
第二部分:体会少年的遗憾
师:我们明白了“我”遗憾的原因,那卖木雕的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让我们先来读读少年和“我”之间的第一次对话:
出示: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注意读出语气。(生读)
师出示句子“买一个吧!” “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这两句在文字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多了“夫人和您”
师:是的,这样语气就更加——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
生:诚恳。
师:谁来诚恳地说说,有点诚恳了,更加诚恳了。跟同桌说说看!
师:刚才我们读少年的话时抓住了提示语——诚恳。读对话时啊,就要用这种方法,关注提示语。
师:那这一句呢,读出什么语气——
生:猜测。
师:谁来猜测一下?
生读。
师:猜测的话可以读得稍微轻一些!再来试试!
生读。
师:那这一句呢?
生马上回答:语无伦次师:语无伦次是说话没有条理。这句自己试着读一读!
同桌合作下!
师:谁是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其他同学读作者的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生有感情朗读。
师:那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生: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师:可能为自己少做了一笔生意遗憾。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作者不能把木雕带回国,少年因作者遗憾也跟着遗憾。
师:恩,那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对中国人有这样深的情意呢?中国和非洲之间曾经有过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看看吗?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是中国人这种无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动了非洲人。
三、细节之中品“感动”
师:爱的传递是相互的,非洲少年是如何回报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晚风吹拂的夜晚,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师:下来巡视。指名回答。
生:暮色中,我忽然发现——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我的。
师:为什么令你感动?
生:他在这里等我。
师:你等过人吗,等待时什么感觉?
生:答。(都表现出等人不耐烦的样子)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等待都是提前有约的,可我和少年有约吗?
生:没有。
师:是啊,那里游人如织,也许1个小时过去了,也许2个小时过去了,也许5个小时过去了¨¨¨此时夜色以晚,可少年依然耐心地等着等着,这种情意怎一个“等”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一读吧。
师:还有吗?
生:他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为什么感动?
生:他送给我木雕,不收钱的。
师:他是干什么的?他是卖木雕的,却不要钱,他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看来真是情意无价。齐读,可以做上动作。
生: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师:出示句子。为什么要做得和白天一模一样的?
生:她看上的就是这个。
师:为了这个“一模一样”,他可能做了哪些事情?
生:看着那个大的象墩,在家里很用心地刻。
师:是呀,刻的 时候可能手都磨破了,才刻得一模一样。还可能¨¨¨
生: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木材。
师:这么辛苦,也在所不辞啊!
生读整自然段话。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沉甸甸”,找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沉甸甸的句子。
生:既然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墩作者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词?
生:两国友谊沉甸甸。
生:爱心沉甸甸。
师:是呀,情意沉甸甸啊!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晚风吹拂的夜晚,再次感受那动人的情景。
生配乐深情朗读。(《友谊地久天长》音乐起)
师:我们知道非洲的瀑布很有名,木雕也很有名,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不知姓名的少年呢。因为他有一颗——
生:高尚的心。
生;美好的心灵!
生:淳朴的心!
四、升华拓展夸“少年”
师:回国后,作者把这位少年介绍给朋友听,大家听了,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人们会怎么夸他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夸。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生:同桌之前先说说,写在《课堂作业本》中,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友谊地久天长》音乐起)
本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一、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训练与阅读教学并重,在导入时,我让学生根据图片说词,还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它运用起来,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读人物对话时,要关注提示语等。阅读中在学生理解“我”为什么遗憾时,我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课外资料引进的有效性
课堂上引进课外资料,资料的引进有利有弊,因此,要讲究有效性。本篇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这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的一件真实且重大的事。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倘若字字词词俱到,平均有力,文本解读只能囫囵吞枣,事与愿违。在教学中我没有贪多求全,而是围绕文本出现的重点“遗憾”和遗憾带来的“感动”进行细读,牵一发而动全句、动全段,甚至动全文以致学生走进深深的友谊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课堂上总会有不少令人遗憾的东西。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磨练,一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