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是张之路的一篇有现实意义的散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两类人不同的内心世界。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6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融入;法制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以及个人的安危。尤其是现在农村有相当部分孩子家长外出务工,丢下孩子让年迈的爷爷奶奶作监护人,而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看管孙子,孙子就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走入歧途等等。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的学科教学中:
1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看着大家心悦诚服的笑脸,我又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四种品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的远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战胜自身的懒惰享受之心,抗拒身边的种种诱惑,忠实于自己的追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成就辉煌的人生!”
“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最为重要。
2作文教学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回眸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利用媒体《天网》《大家看法》等栏目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在课文教学中插入“法”
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阎立钦,倪文锦著《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社7月
1.读准“逮、攥、怦怦、寒颤”等词语的读音,并能正确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沟通,获得有益的启示;体会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2.分析理解插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与父母沟通,珍惜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其步骤:
一、新课导入
升入初中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依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张之路所写的发生在家里的故事――《羚羊木雕》。
(导入贴近学生心灵,易于引起学生共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和运用。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度,使语文的课前预习更加有实效,对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具有深远意义。)
1.读准生字词
犄角 怦怦 寒颤 树杈 仗义 攥着 发抖 撒谎 脸颊 反悔 无可挽回 自作主张 不可抗拒
2.正确理解和运用
从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或文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的词语组成一段话,或叙述一件事,或描绘一幅画面,或抒写某种情感。(学生预习时完成,课上交流,师生予以点评指导。)
示例1:行走在乡间,可以看到墙壁和地面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青苔,好像大自然雕成的工艺品。风儿不知为何叹气,引得绿叶微微发抖。这乡间的风景,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人沉醉……
示例2:冬日里,我和形影不离的小伙伴相约来到山坡上玩耍,我来到树下,她自作主张地抖了抖树杈,冰冷的雪花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3.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物?
明确: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黑色硬木雕成的,贵重的羚羊木雕。
事件:查问木雕―赠送木雕―索要木雕―归还木雕。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明确羚羊木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人物: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
4.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性格
(按照“查问木雕―索要木雕―归还木雕”这一发展顺序读相关段落,课文17~23段插叙部分不读。)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后发表看法。
朗读要求:①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②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2.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交流:从文中“ ”看出 (人物)是一个 的人。
妈妈:重财轻义、固执严厉;
爸爸:冷酷、不可抗拒;
奶奶:反衬父母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间的友谊;
“我”:珍惜友情;
万芳:仗义明理。
3.朗读揣摩:通过语气、语调、重读、长短音的调节诠释人物性格。
例如: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写作方法探究
1.本文写了发生在哪三个时间的三件事?
明确: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的事。
“我”送万芳羚羊木雕――昨天的事。
爸“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的事。
2.这三件事是怎么布局的?
明确:先写今天的事,由妈妈的追问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家庭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和昨天送羚羊木雕的事(17~23段),情节紧凑――插叙。
3.分析插叙的作用
交流后明确: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补充交代我与王芳的真挚友情,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使情节跌宕起伏,突出文章中心。
五、体验反思,口语交际
1.文中的这场家庭风波是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起,你觉得木雕应不应该送,为什么?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地表述观点,说话有理有据。)
2.既然“我”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了,假如你是“我”的父母,你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拿回羚羊木雕,又不伤害“我”和万芳的友谊?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认真分析了课文,知道了文中人物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也阐述了我们自己怎样处理这样的事。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倾向?倾向于谁不对呢?这样写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倾向于父母不对;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亲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总之,一句话,作者是在呼唤真诚,呼唤友情!)
六、延伸积累
关于友谊的古诗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若能把握好拓展这一环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很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进行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 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来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句式来发言。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买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调”等等的好处来。这样学生对夏天的认识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发生在“我”和老师之间的七件事后请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师生关系也来谈一谈自身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样就从课文中的师生情走出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情,从而实现了拓展。再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例,执教者就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拓展:“同学们,我们除了通过看云来认识天气之外,在自然界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认识天气呢?”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然界中积极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
《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如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见的不是穷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真正发了财的于勒叔叔,那结局又该是怎么样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或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经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两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也可以就陈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这一点来进行辩论。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就向学生提问:“用‘变色龙’为题,好在哪里?”
学生很快答出,教师再问:
“如果改用人名来作题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合适呢?”
学生纷纷回答:“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小说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得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
这样的字词教学,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一、注重追问的目的性
我认为,追问不应是走马观花,信口开河,而应该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宗旨,无论学生的回答有多么的随意,教师都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追问,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这样课堂才井然有序。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第6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这段文字中你们看到了父亲怎样的背影?(要求用一个词填空)”同学很踊跃,七嘴八舌:沉重的背影,蹒跚的背影,艰难的背影,感动的背影,惜别的背影……接着我进一步追问:“你们从这些背影中读出了什么?”有学生说“读出了父亲替我买橘子很艰难。”我又问:“‘我’当时也不小了,父亲为什么不让‘我’自己去买,非得自己亲自艰难地去买?”有的学生说:“父亲不放心‘我’去买。”有的说:“说明父亲很爱‘我’。”然后我及时进行总结:“父亲亲自去给儿子买橘子,说明父亲很爱儿子,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也正体现了他对儿子的关心爱护。”接下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的问题:“父亲是如此的爱子,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又是如何呢?文中有没有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说:“写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有的回答:“‘我’看见父亲的背影两次流泪。”我抓住时机追问:“‘我’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最后我及时总结:“本段通过对背影的着重刻画表现了父子间的挚爱真情。”
这样,通过一步步的追问,启发诱导,从而让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了文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注重追问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追问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碰撞起情感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
例如在教学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谁来回答文章最后一句话的问题:‘这能全怪我吗?’”生:“不能全怪‘我’,也怪父母。”师:“为什么怪父母呢?”生:“父母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使‘我’伤害了朋友,也与父母发生了矛盾,我觉得父母伤害了‘我’的感情。”师:“你们觉得应当怎样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呢?”生1:“如果父母送羚羊木雕给‘我’时讲明了它的珍贵,‘我’也不会把它送人。”生2:“如果‘我’把羚羊木雕送人前与父母商量一下,尊重他们的意见,也不会发生此类事情。”师:“是啊,如果‘我’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做了,就既不会伤害朋友,也不会与父母闹矛盾。”师追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如果是现在,你会怎样做?”生:“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摔坏了家里一个很别致的花瓶,父母回家时,弟弟那时刚好出去玩了,他们发现了摔坏的花瓶也不问明原因就打了我一顿。后来弟弟告诉了父母真相,父母觉得错打了我。如果是现在,我会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父母,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也会谅解弟弟的,我也就不会挨打了。”师:“我们平时应多与别人沟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就会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只有学会沟通,懂得理解,懂得尊重,友谊之花才会常开,真情之树才会常青。”
三、注重追问的工具性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堂上的追问也要体现其工具性,对实际生活也要有指导意义。
例如上雨果的《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最后一个环节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学了这篇课文激起了你哪些情感?”生1:“对侵略者的憎恨。”生2:“对雨果的敬佩。”生3:“对圆明园的热爱,为中国人民的智慧而自豪。”生4:“为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毁灭感到痛心、惋惜。”师追问:“那么,你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热爱祖国,使祖国不再受?”生1:“我们要记住这个历史教训,发愤图强,不要让历史上的这一幕在中国的大地上重演。”生2:“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生3:……
一个追问把学生从对文本的理解转向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促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很多,这里主要谈的是如何利用助学资料进行有效阅读。所谓的助学资料,就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资料。利用助学资料在穿插、铺垫、映衬、对比和拓展中引领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助学资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 导入式助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的分散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由此可见,好的导语,就如同在学生、教师及课本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这三者之间的交流将更加通畅。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可以恰到好处地引用相关的资料,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本人在教授记叙文写作《曲径通幽 尺水兴波》时,引用了唐伯虎的一首祝寿诗,并以投影的方式一句一句展示出来:“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学生很快就懂得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一眼望到尽头,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化为“引人入胜”的境界。
二、 背景式助学资料,解读文本的前提
从产生年代来讲,文章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语文教学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联系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解读,特别是那些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更应如此。
背景式助学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理解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帮助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背景式助学资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乃至对某些重点句、疑难句的理解,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背景式助学资料对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教师都能合理地、有效地开发它,运用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如余映潮老师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示了四则背景式资料:1.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的经历;3.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四篇绝世妙文,本文就是其中之一;4. 梁衡对本文评价――精品。余老师用背景式助学资料,介绍了作者,交代了背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可谓匠心独运,一石三鸟。教师在纷繁的学术资料中,精心选择了这四则,并辅之以精练的解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了情感基调,更为赏析课了一个铺垫。
三、 拓展式助学资料,突破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课程意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对教材内容适当地加以拓展与延伸,是教师必备素质,也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拓展式助学资料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在文本的拓展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了诸多对文本拓展的环节,以便引领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
如王君老师在教授《敬畏自然》一课中,体察到初二的学生对于课文所涉及的生态伦理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定然存在相当的“知识贫困”,学生们需要相关知识援助,因此,她补充了拓展式助学资料:有“上世纪关于征服自然的名言”“展示和课文相悖的观点材料――周国平的顺应自然和何祚庥的征服自然”“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名句”等等,不仅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突破教学的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拓展。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
四、 原文式助学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
入选课本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在入选中学课本之前,编者往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这些文章进行改动、删减,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缩水”目的是更适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但有时编者的思想达不到作者的思想高度,这是由编者和作者所面对的不同对象决定的,所以,有时原作原汁原味的文字往往能给学生更丰富的营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原文当作助学资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也是文本细读的一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的内涵,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探索性思考。
如《羚羊木雕》一文在入选九年制新人教版时做了较大的改动、删减,它的原文叫做《反悔》。入选后不仅文章标题改了,而且还删了原文前面的五个自然段,文中“妈妈”的语气也变犀利了,接受羚羊木雕礼物的“万方”也改成了“万芳”,文章的结尾也重新做了处理。应该说原文也是一笔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一份很好的助学资料。如果将两个《羚羊木雕》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先让学生找出文本的差异,然后让学生来讨论编者删改的效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原文的题目是用“反悔”好,还是用“羚羊木雕”好,为什么呢?让学生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进行比较讨论,从而得出改后的题目较好,以“羚羊木雕”为题比较含蓄,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不仅写出此物的重要性,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内心世界,还是“我”和朋友感情发展的见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比较阅读虽然不是一个非常新的教学方法,但也算得上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新宁广场,2000年10月落成,2001年5月对外开放,是青海省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馆藏文物有中国古代的石器、骨器、陶器、铜器,藏传佛教艺术品及少数民族文物等,反映了青海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
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约25公里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创建。因先有塔,后建成寺,故名“塔尔寺”。后经历代扩建修缮形成当今规模。该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因此为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在我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名。寺院主要建筑有大、小金瓦寺,大经堂,如意宝塔等。寺内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学术专著。壁画、堆绣、酥油花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每年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四大法会,期间最隆重的佛事活动是“跳神”、“晒大佛”和大型酥油花展。从西宁火车站乘汽车20分钟即可到达。
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湟源西南40公里,属祁连山支脉,长90公里,海拔最高为4877米,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为海拔3520米,为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日月山山峦起伏,峰岭高耸,兀峰白雪皑皑。低处则红土覆盖,红岩垒垒,所以唐朝时叫赤岭。日月山闻名遐迩的原因有三:一是文成公主进藏成亲的美好动人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神话色彩;二是日月山是农业区和牧业区、季风和非季风、外流河湖区和内流河湖区的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的最西边缘,登山远眺,东西两侧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三是日月山历来是由内地去青海西部和的通道咽喉,唐时为唐蕃的分界岭,是唐蕃通道上的重要边防关隘和贸易集市,也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从西宁火车站乘汽车有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也可在湟源车站下火车,乘汽车前往。
昆仑山
耸立在格尔木市南面,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素有亚洲脊柱之称。昆仑山口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地质系古代强烈侵蚀的复杂变质岩所构成,间有第三纪沉积物构成的丘陵低山和丘垅。山坡谷地生长梅、虎爪耳草、等高原冻土荒漠野生植物。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距格尔木约160公里,在海拔4767米处立有昆仑山纪念石碑,是青海省通往的必经之地。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过了昆仑山口就进入了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透过火车车窗就能看到线路旁的山口石碑。
昆仑神泉位于青藏铁路纳赤台站,离格尔木90公里。纳赤台藏语意为“放佛像的地方”,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运送佛像的工匠走到这里时口渴难忍,发现神泉后,放下佛像,痛饮泉水,因此该地得名纳赤台。神泉与青藏铁路隔雪水河相望,被誉为“昆仑第一泉”,是昆仑山最大的不冻泉,终年不息。
玉虚峰和玉珠峰
位于昆仑山口东面。玉珠峰是昆仑山东段的最高峰,海拔6178米,位于山口东十多公里处。玉虚峰与玉珠峰遥遥相对,海拔5980米。两座山峰都终年积雪,银装素裹,是旅游者神往之地,也是初学登山者的理想训练基地。玉虚峰现已开辟为旅游区,青藏铁路在此建有玉珠峰车站。
三江源
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形划分为高山、丘陵、盆地三个阶梯,因黄河、长江、澜沧江在此发源而得名。源区最低海拔3335米,最高海拔6564米。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鄂凌湖、扎凌湖湿地被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处正式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物种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源区内有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美丽的少女”。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整个保护区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人类无法长期居住,因而保留了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植物种84种,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新生女娄菜、唐古拉翠雀、线叶柏蕾荠等。区内有青藏高原特有动物种1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金雕、黑颈鹤等。青藏铁路在此是“以桥代路”的方式通过该区,并为动物迁徙提供了通道。
藏羚羊属牛科、藏羚属,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新疆三省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达45-60公斤,形体灵巧,四肢强健。因其绒毛是制造利润巨大的“沙图什”(一种高档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所以屡遭盗猎者的疯狂捕杀。目前,我国政府采取了严厉的反盗猎措施,使得藏羚羊的生存数量逐步回升。
沱沱河
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姜古迪如冰川。万里长江就从这里被孕育出来。沱沱河全长370公里,海拔4600多米,河道宽阔,但因河水含盐碱而不能饮用。青藏铁路在此架设沱沱河大桥,是长江上第一铁路桥。在沱沱河火车站下车后步行10分钟可到河边。
五道梁
海拔4600米,被称为青藏线上的“鬼门关”。这里地势呈凹陷状,空气流通不畅,含氧量仅有平原含氧量的40%,加之高海拔,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从昆仑山口到此是藏羚羊最大的活动区域和迁徙通道,12月份,藏羚羊在此,5、6月迁移到可可西里产羔,8月份在从这里散布到整个高原上生活。
风火山口
离五道梁不远便是风火山口,海拔4905米,上铺上经幡和风马旗在大风中招展。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是整个青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鸟岛
鸟岛位于青海湖西北部,面积约0.8平方公里。气候温和,适宜鸟类繁衍生息,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聚此度夏,主要有斑头雁、天鹅、鱼鸥、鸬鹚等20余种,是我国鸟类的宝库,也是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在青藏铁路刚察站下车去鸟岛最近,每年5、6月份是观鸟的最佳季节。
青海湖
青海湖距西宁市100多公里。古称西海,北魏时更名为“青海”,藏语称“错温布”,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表示蓝色和青色的湖泊之意。湖面海拔3194米,面积为434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湖中有著名的鸟岛、海心山、沙岛等。坐火车在青藏铁路哈尔盖站、刚察站下车后乘汽车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