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13篇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出示自读提纲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②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读提纲中的2、3题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①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广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上,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积累语言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学习目标
1、认读8个生字、
2、了解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发菜园,是怎样开发的?
3、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教具、学具准备:
……
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及名称关键问题活动程序活动要求设计意图补充修改
活动1、导入解题看到题目大家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读题解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回答、初解课文
活动2、学习课文如何理解父亲的菜园?
1、读课文,学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
1、读文识字
2、畅谈
自己读懂的内容、深入理解课文
活动3、再读课文,加深理解父亲是怎样管理菜园?让学生读文后分组讨论问题、选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细致了解父亲的菜园
活动4、细读课文哪些句子是描写父亲的?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的`语言、找出描写父亲的语言并回答、积累语言拓展你家是怎样管理菜园的?小组讨论回答自家管理菜园的情况
小结《父亲的菜园》一文叙述父亲开荒种菜一事,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聪明、坚强的个性,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习父亲的精神
板书设计失去———修路
坚毅
父亲的菜园{开荒{不气馁}精心伺候}翡翠
笑了
作业设计
1、你家是怎样种菜和管理菜园的?(请简要回答)
教后反思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黑板出示词语)这是《父亲的菜园》中容易读错的词语,谁来尝试一下。
仍然 茂盛 贫瘠 翠绿 侍候 惹眼 似信非信 疑惑不解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父亲的菜园》这一课。指名读课题,提问: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园?再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的问题制定学习提纲:1、父亲为什么要重开菜园?2、父亲是怎么样对待菜园?3、结果有什么收获?
二、内容研讨
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或答案把它画下来。
2、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第几自然段,画的重点词、句是什么?板书决定开垦。
3、于是,父亲在哪开垦菜园?他是怎么样做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父亲做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出示“每天天色未明,~~回家来。”再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想象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具体做些什么?板书细心翻土。带着你的体会再次读这句话。
4、父亲不仅是一个勤劳的人,还总结出许多种地的道理,给我许多人生感悟,想知道吗?指名读三、四自然段。再读父子的第一次对话,我为什么对土地表示怀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借助书中图来思考这块黄土地你想到哪个词?(贫瘠)反义词?。要读出儿子什么样的语气?(怀疑)父亲却?(信心十足)指名再读对话,从父亲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什么?(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一分耕耘,一人获。)
5、虽然如此,面对贫瘠的土地我还是不能完全相信父亲的话,从父子二人的第二次对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呢?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不信?(似信非信)意思?换词?(半信半疑)什么时候我才真正相信父亲的话呢?然而父亲又做了什么让我不解的事呢?疑惑不解可以换成哪个词?想象我会问父亲什么?读父亲的回答,这句话中哪几个词再次强调了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为难、拼了命)再读父子的第二次对话,你什么体会?(爱惜土地,保护资源)板书豌豆施肥。
6、但是光用豌豆来施肥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又付出了哪些劳动呢?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以后的日子父亲便“四处拾粪”(板书)
是啊,付出就会有收获,你从哪里看出了土地的改变?出示“在父亲的精心侍候下~~蚯蚓来呢”指名读回答“贫瘠死黄土地”?“黑得发亮”?“翻出蚯蚓”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句子。说你的体会?(劳动)改变了这块土地。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是怎么样对待土地?板书精心侍候。结果收获了什么?
7、不写最后一段行不行?(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表达对(父亲)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我们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三、拓展延伸
1、做为农民的父母你了解他们平时的工作吗?都做些什么?
2、今后你想帮父母做些什么?
四、总结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
德国恩格斯曾经说过: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美国爱迪生曾经说过: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辛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要知道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知道课文中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能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
能力要求: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有感情的读文。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
学生发表看法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 汇报学习情况解决了哪些问题
四、 理解课文内容
1、 读第一、二段。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2、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个词语来说明。
3、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4、 全班讨论
5、 结合学生的句子谈谈哪些话语很感人?原因是什么?注意抓住动词。
6、 经过父亲的努力结果如何?
7、 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 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练习造句。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A 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 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 案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婴、毅、筐、怖、肿、榨、憋、诱”8个生字。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豌豆、 莴笋”这四个学生感到困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坚毅和勤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菜园吗?你见到的菜园是什么样的?
2、我也曾看过无数的菜园,但其中有一个菜园让我至今难忘。你们想跟我一块去看看吗?好,让我们一起踏上新修的公路,一直往大山里走。走呀走呀,绕过无数荒凉的大山,抬起头来,就能远远地看见那菜园了。(出示句子)
“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a大家静静的望,望见一个怎样的菜园了?还望见了什么?
(结合理解“翡翠”,感受菜园绿得可爱,绿得通透;知道菜园建在一块荒山上)
3、让我们走近它,细细的观察它的样子(出示句子)
“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标上小节号。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检查
1、师:我们来读读新词
2、课文讲了父亲开垦菜园的事。写父亲开垦菜园的是2——10节。
3、这部分中有两句话,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中的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你了解到一些什么?
课件出示两句话。
望着这一块贫瘠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
点贫瘠出现 可怖的岩石 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出现图片1我们认识一下这一块贫瘠的土地。读句子。
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嵌字的理解。
再读读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问题板书:
贫瘠—?—“碧绿的翡翠”
(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这一块荒地上嵌上一块碧绿的翡翠?)
四、学习课文(2--10节)
快速浏览课文2——10节,根据 “开地”“填石”“肥土”把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指名三位同学读三个层次。
小组学习任务:
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课文的( )这一部分。
1、划出这部分中父亲遇到困难的句子。
2、划出这部分中父亲对待困难的句子。
3、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4、我们小组推选( )代表发言。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小组学习其中的一个部分,去了解这位不寻常的父亲。
开地:
1全家人都投去诧异的目光——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2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3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板书:开地 从早到晚
师读困难的句子,你们读父亲的决心。
填石:
1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个了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风雨中……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板书:填石 肩红肿,脚起泡 重点读第三句,多么坚毅的父亲。
肥土:
1望着这一块贫瘠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
2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炸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父亲是把刚萌生的希望揉进了土地。拼了命这里紧紧指的是这片荒地吗?朗读指导
3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
读课文。
五、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现在你知道父亲身上这股神奇的力量是什么?
看板书总结:因为父亲的勤劳,所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碧绿的翡翠。
因为父亲的坚毅,所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碧绿的翡翠。
因为父亲的执着,所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碧绿的翡翠。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片碧绿的翡翠一般的菜园,这不仅仅是父亲的劳动成果,这更是我和我们全家人的精神家园。齐读最后一节,下课。
附:板书设计:
(问号改成叹号坚毅红笔写)
勤劳
贫瘠— 坚毅—“碧绿”的翡翠
执着
开地——从早到晚
填石——肩红肿,脚起泡
肥土——精心伺候
4、案例《父亲的菜园》
出示“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师:细细读这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的菜园非常的绿,周围是黄黄的土地,只有父亲的菜园是那样的绿,像翡翠一样绿,因为绿才美。
生:我读懂了,翡翠是珠宝,很珍贵,在父亲的眼里,这一片菜园也如同翡翠一般珍贵。
师:是的,这一片碧绿的菜园里凝聚着父亲多少的——
生:辛劳
生:心血
生:希望与梦想啊!
是呀,父亲的菜园是父亲不懈劳动的成果。然后老师引领孩子交流感悟最受感动的句子。
如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
引领孩子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感受父亲的勤劳朴实,执著自信。
三、抓文本意犹未尽的空白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③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课前准备
①文字幻灯片。
②补充阅读材料。
●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①(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②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①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②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③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研读,体会人物精神
①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图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交流:
a、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b、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C、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④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占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⑤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身上那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路,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
●探究写法
①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②拓展阅读《两根指头的声音》。
●附录
两根指头的声音
包利民
黎枫是一个高中生,我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正打着响指,声音清脆悦耳,我看到他只有一只右手,左臂空空荡荡,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右手仅有两根指头,他竞用仅有的拇指和食指打出响指!
当我们成为朋友后,我渐渐地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9岁那年,他因顽皮触碰到高压线,从此失去了左臂和右手的3根手指。开始的时候,他万念俱灰,年少的他心中充满了绝望。后来在父母及老师的开导下,他才渐渐平复下来。
有一次,一个伤残人报告团来作报告,父母打算带他去听,好让他知道别的伤残人是怎样奋斗的,以此鼓舞他的斗志。他很高兴。可第二天他又不快乐了,父亲问他原因,他说:他们做报告时,我怎样为他们鼓掌呢?
父亲看着他的眼睛说;两根指头也可以鼓掌呀!那几天,他学会了打响指,听报告的时候,他以打响指代替了鼓掌。
有一次他和同学们讨论理想,大家异常激动,有个同学站起来,两手握紧拳头大声说: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黎枫的眼睛黯淡了,他的理想也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可他却不能像那个同学那样用双手去拼搏。
回到家中,他一直闷闷不乐,在母亲的关切下,他讲了白天发生的事。母亲没说什么,默默注视了他一会便转身向门外走。忽然,一枚硬币从母亲手中落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忙跑过去,把那枚硬币拾起来还给母亲。母亲握着那枚硬币说:孩子,你看,拾起钱两根手指就足够了!他一下子愣住了,心中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
他对我说: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拼搏不只用两只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健全的心!
再一次看见黎枫的时候,他正用两根手指熟练地操作电脑。我们谈了好久,临别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响指和我再见。是啊,即使上天只给你两根手指,你也可以用它扼住命运的咽喉!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认识,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大家谈谈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
(学生交流)
2、我们的理由充分吗?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词:婴儿、疑惑、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a、认读词语 b、纠错 c、选择词语来说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由于_____,父亲______,经过_____,终于______。
4、相机学法指导:概括一件事需具备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5、提问:在什么地方开辟菜园?最后结果怎么样?(顺势板书: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会。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第四自然段,“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回归课题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_______,菜园不仅为我们一家人提供了_______,还让我们通过菜园看到了父亲身上的 _______品质,所以,课文题目叫《_____》,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这里包含着“我”对父亲的________。
2、总结全文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子女们从这片菜园里收获的不仅是新鲜的蔬菜,更是做人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影响着作者王树槐,使他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的人生菜园长出碧绿的蔬菜,这种品质也将影响着我们每位孩子去战胜生活中困难和失败,最终自己的菜园长出新鲜的蔬菜。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体会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写一段你与一个熟悉的人的对话。(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板书设计:
自信 勤劳
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执着 热爱
六、教后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着,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豌豆、莴笋”这四个学生感到困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执着和勤劳。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
一、课前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在优美的歌曲中学生愉悦身心,有所感悟。)
二、对比引入,入情入境。
1、展示图片春:菠菜,莴笋夏:黄瓜,茄子
秋:辣椒,南瓜冬:萝卜,白菜
教师配音读最后一自然段。
2、揭示课题《父亲的菜园》。
【学生在直观图片的展示下,一幅幅栩栩如生,从而定下基本轮廓】
三、过渡,切入“文眼”。
师:在歌曲中,土地对农民多么重要,而失去土地就像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四、菜园探析,一咏三叹。
1、通读概览。
师:学生浏览课文,对父亲的菜园是否有新的了解,找出词注在题目旁(狰狞贫瘠翡翠)读词解词并概览大意。
导:菜园有狰狞的岩石、贫瘠的土地,经过父亲的努力,变成翡翠般诱人,如果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会什么效果呢?
2、以说带读
在从对比中,学生自由谈出内心感受(如疑惑、害怕、怀疑……)
师:同学们的心理正是文中“我”心理,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注意语气。
3、创造疑问:
父亲如何把这问号拉直就变成铁锤般的感叹号,同学想不想知道,让学生感兴趣读画下文。
[在这板块教学中,有“贫瘠”和“翡翠般菜园”对比图展示,学生的内心一定有所震动,有所感触,也就会感情朗读出父子间对话]
五、走进菜园,走进父亲。
1、以“字”迁移
通过“园”字动画认识开出三四分地的辛苦。(提炼出“开地”)
2、提炼读法,学法迁移
师:在这园中,只有狰狞岩石、贫瘠土地,缺少些什么?浏览课文,圈出词提炼(挑土盖岩石、豌豆来肥土)
3、劳动工具展示锄头、箢箕、铁锨、筐(读这些词)
(因为有图片,学生能形象知道父亲用简单工具凭借毅力创造奇迹)
4、聚焦重点
师: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工具是活的,而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如何用这些工具创造奇迹的?划出句子并学会旁批注。
第一次学生读出想象力,第二次读出感情。
(父亲的三句话分别想象为:傍月荷锄归,雨中捧土涕,手抚肿肩笑。)
在这板块教学中,图片,教师有感情点拨,学生的感悟整体结合达到对父亲认识的深化。
六、情感深化,认识课题。
1、以说带练
当学生对父亲有了一个情感升起华,延伸练习:
因为有了父亲的勤劳,所以贫瘠土地变成碧绿翡翠。
因为有了父亲的坚毅,所以贫瘠土地变成碧绿翡翠。
因为有了父亲的执着,所以贫瘠土地变成碧绿翡翠。
2、认识课题
师:为什么用父亲的菜园做题?而不是我家的或其它的?
3、内容延伸
当你有了父亲的勤劳、坚毅、执着,你也会像父亲一样把荒漠变绿舟,从无知到有知,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以歌升华,激励学生。
课后播放歌曲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过理解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成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阅读“连接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初读感知后,我出示练习,让学生填一填,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品读句子,感受品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本,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这位父亲真勤劳、真坚强!”“我太感动了!”“开辟这一块菜地真不容易!”最后的小练笔,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在父亲的菜园里收获了勤劳、自信、坚强;课文中父亲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我敬佩他;今后的学习,也应当要勤劳、认真……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不完美,不和谐的瑕疵。诚如几位评课老师说的:1、在新旧菜园的对比环节上,可让学生简单的谈谈感受。2、在朗读写父亲勤劳的句子上,“勤劳味”读得不浓,不够到位。3、把写父亲开辟后的菜园的内容,改成诗歌的形式有所牵强,有脱“文本之嫌”。4、板书上应及时写上学生感悟到的“热爱土地”这一父亲品质。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课文,自读自悟,多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讲“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片段]
研读父亲开垦菜园的艰辛:
1、默读课文,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2、交流:重点的几处。
重点一: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
(1)指名读,这几句写出了父亲在干什么?(开荒)并谈谈自己体会。抓住“每天、天还没亮、直到傍晚、一个星期、三四分等词语”
(2)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情景?(父亲每天日落回家,一身疲惫的样子,但从不叫一声苦,从不放弃开荒的念头)。
(3)朗读指导
重点二:第五自然段“父亲没有气馁……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
(1)抓住重点词语:一筐一筐 山脚下等词语
(2)联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大雨冲走了父亲翻过的三四分的黄土地,其实就是冲走了什么?也预示着什么?(父亲又要从零开始……)从中你有体会到什么?(填土的艰辛)
(3)朗读促悟
重点三:第八自然段父亲的话
(1)指名若干个同学朗读,你是父亲,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一些疑惑在父亲的话中解开了吗?是如何解开的?请谈谈。
(3)父亲的话不仅解开我的疑惑,还使“我”也加入到了“育肥”的行动中去。
[反思]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给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看问题,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阅读、批注做一个很好的示范;老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这一个环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当然,在略读课上,我们更多地是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批注的空间,老师更多的是适时的点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父亲的菜园》一文教后反思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直一小 周瑞增
《父亲的菜园》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对于从教20多年的我来说,却还是一篇从未尝试过的新教材。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
1、失去菜园。
2、决定开垦新菜园。
3、开垦荒地。
4、垒上石墙。
5、种上豌豆。
6、用豌豆肥田。
7、拾粪肥田。
8、菜园获得丰收。
作品通过对父亲的言行的具体描写,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勤劳、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 ──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
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亲情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蔬菜吗?(出示蔬菜图片)
你们谁见过菜园?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今天我们就学习《父亲的菜园》 (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回答)
这些字你们会读了吗?(出示生字词: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个别读,齐读
三、严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读懂了生字词,就是扫清了我们阅读上是绊脚石,我们再来按照要求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小组交流,分享彼此的感悟
2、汇报交流
分享总是快乐,你们小组内进行了交流,现在也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感悟。
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个别读,再齐读感受)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生: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那你们能在文中找出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词句。
四、延伸感悟,课外扩展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望着荒凉的山坡上那“一片碧绿的翡翠”,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回家收集更多的有关故事,说给同学听
五、小结
是啊,从父亲的菜园里,作者得到的不仅仅四季的蔬菜,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勤劳朴实,执著自信。从他那里我们懂得的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六、布置作业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广西自治区桂平市桂平镇城西小学 黄 可
1、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课文,自读自悟,多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讲“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的菜园》教学后记
广西自治区桂平市城西小学 杨敬莲
本课教学,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重点是指导交流和朗读。
这样教学,一是体现了本篇教材浅白,适合学生自读的特点;二是体现略读课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学特点;三是体现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四是体现本组训练的重点,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意图:
本课是四年级下学期课本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教案中,我设计了: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从对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炼,引申出其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教后反思:
一、课堂容量需适宜。这节课的设计我还是考虑到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课的容量反复修改了几遍。课上完后,自己还是感觉因为内容量大,导致某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读的时间也无法充分的保证。对于篇目比较长的文章,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比较麻利的处理完,我觉得还是有些困难。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宁缺毋滥,简洁明快。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从讲台走下来,我觉得需要总结的东西很多,一方面是针对于这节课的,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很多纰漏,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我想这比单纯的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要有意义的多。
我的教学故事──《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蔡雷云
《父亲的菜园》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因为上一个学期单元测试时曾出现过这一篇文章,孩子们基本能解读文章蕴含的道理。于是我想,在这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重点引导孩子关注文中父亲的一些言行表现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吧。
课开始了,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孩子们随意地开始畅谈自己的学习所得,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勤快的人;还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很爱家的人;有的则说,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去年的单元测试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重点研究了课文的第一段,课文中说“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断奶时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紧跟其上,说:对,我也这样想,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这一个四季翠绿的菜园就如同是婴儿每天要喝的奶一样,非常重要。
生3说:我是从下一段中联想到的,‘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这一块菜地,意味着我们一家人再也难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们的启迪下,我突然发现了一条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设想,引领孩子们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师:没有了菜地,可以再开辟一片呀,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你能读懂这一句话吗?
生4:我读懂了,终于有一天,说明父亲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的。
师:为什么要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呢?父亲做事是不是有点不够果断哪?
生5:不,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6:虽然很困难,但父亲说这一句话的神情是非常‘坚毅’的。
生7:我是从我们的神情当中了解到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
师:那么开辟这样一块菜园究竟将面临那些困难,父亲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大家细细研读课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师(结课):经历了这样一番曲折和艰辛,当我们一家面对这一片四季翠绿的菜园时,我们是怎样的快乐与自豪啊!让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就在我几乎决定在《父亲的菜园》前匆匆走过的时候,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