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组教案优秀8篇

《滑轮组》教学反思 篇1

一、“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

依照要求,同学开始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每个小组分得两个滑轮,一根细绳,四个钩码,还有一个弹簧秤。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同学匆匆走到我跟前说:“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听到这么一句话,着实让我一惊。一个小组只有一个弹簧秤,也只需要这么一个弹簧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走到小组跟前才知道,原来有一位女生“抢”到了弹簧秤就不愿意给大家做实验了,而其他同学都认为她是比较“不行”的,不应该把实验器材给她。 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再一次感叹我们的小朋友真的非常缺乏“合作精神”,在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分出更多的小组,六人合作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在小组合作中却经常出现争抢实验器材,“工作量”差异大等问题,内局部工不协调,导致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很好地进行有效地合作,这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势必导致同学发展不均衡,探究效率低,无法发明出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同学的科学素养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分组,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依葫芦画瓢,真难! 同学明确实验目的后,就要依照要求,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事实上,只要依照课本上的'图片,依葫芦画瓢即可。教学预设这一环节5分钟应该足矣,而事实上,同学花了10分钟都没有完成,作为教师,真的有点无奈,难道非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的小朋友动手能力真有这么差吗?我无语!不得不让我想起上本单元《使用工具》一课时,很多同学连螺丝刀都不会用。从这几件小事中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同学的动手能力真的很差。而我们老师,该做点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教育能做点什么呢?难道这一切就无法改变吗……

三、没有记录的习惯。 可能是我的关系,没有在同学实验之前说一句“认真和时做好实验记录”,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做到和时将数据记录下来。当实验结束后进入全班汇报交流这一环节时,早记不全实验时获得的数据了……和时记录实验获得的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研究依据,而我们的同学仍然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科学探究流于肤浅的表层,华而不实。从不记录到记录,从记录到习惯的养成,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科学教师责无旁贷。

滑轮组教案 篇2

滑轮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复习:

1.概念:一根__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_______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_______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②_____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_____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______l1(L1):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⑤______l2(L2):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从_____到力的作用____的距离叫做力臂。)

(3)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表示:________。 思考: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是特殊的杠杆?若是,各为什么杠杆? 预习:

(1)概念: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的小轮,它可以绕着轴转动。 (2)定滑轮和动滑轮:

(3)滑轮组:

①滑轮组省力规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股(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力的几分之一。公式F= 。

②特点:滑轮组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和重物升高距离h的关系为:s= nh。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 (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看上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定滑轮: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

考点/易错点2 动滑轮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生活中的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杆

动滑轮: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考点/易错点3 滑轮组

研究并讨论:我们已经学过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生活中的吊车(下左图)其实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示意图如下右图。

据图,在脑中构思这样的画面:用手拉绳子自由端,物体上升。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的方法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

2.拉力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高度h的关系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3.省力情况的确定方法

1)滑轮竖放时,在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受到的重力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根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几分之一。

2)滑轮组横放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

摩擦力的几分之一。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

物,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物的关系为:s=ns物 4.组装和设计滑轮组

由省力情况判定绳的固定端位置

1. 利用

总,求出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

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2. 判定绳子固定端位置:n为偶数,则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n为奇数,则绳子固定在动滑轮上

3. 动滑轮个数为N,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n=2N或n=2N+1时,使用的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G所有的拉力中(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答案】D

D.一样大

【解析】因为定滑轮相当于一等臂杠杆,只能改变力的方向,而不省力,故定滑轮拉同一重物

G,沿三个不同方向,用的拉力大小相等,

即F1、F2、F3都等于物体的重力.故A、B、C错误.

【例题2】

【题干】如图所示,不计滑轮及绳重,以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水平拉力为F,物体的重力为G,且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滑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A、F B、G C、G/2 D、F/2

【答案】D

【解析】通常我们使用动滑轮时,动力作用在绳子未端,阻力作用在轴上,此时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此题中动力加在轴上,相当于前面的阻力,而此时作用在绳子上的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相等,这个力相当于一般情况下的动力,因此可得关系f=F/2。

【例题3】

【题干】如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答案】【解析】

,,

判断使用滑轮组时所用的力F的大小,关键是看几段绳子通过滑轮组拉着物体,即有几段绳子承担物体的重,不能根据动滑轮的个数来判断省力的大小,也不能根据滑轮的总数来判断省力的大小。

①在图A中,有三段绳子拉着物体F1=G/3,,②在图B中,有四段绳子拉着物体F2=G/4,③在图C中,有五段绳子拉着物体F3=G/5,。

【例题4】

【题干】图中,站在地面上的小华借助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请画出最省力的绕线方法.

【答案】

【解析】要使滑轮组最省力,需要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最多,所以要从动滑轮绕起.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题干】图1中A是____滑轮。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__(选 填“上”、“下”)。如果A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要用____第一文库网牛的拉 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__米。

【答案】动、上、26、4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滑轮的特点和公式。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2.【题干】如图2所示,重物G重40牛,若不计摩擦,匀速提起重物所用拉力为22牛, 则动滑轮的重力是____牛,钩子1受到绳子的拉力为____牛,钩子2受到重物

G的拉力为____牛

【答案】 4、22、40

【解析】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所用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另外要考虑题目的条件,看是否考虑动滑轮本身的重力。

明确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结合题目的条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题干】如图所示,小虎同学用滑轮组匀速提起重600N的物体.如果不计摩擦力、动滑轮重力和绳子重力.则小虎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应为( )

A.600N B.400N C.300N D.200N

【答案】C

【解析】从图可知,承担物重绳子的股数n=2,而不计摩擦力、动滑轮重力和绳子重力,而G=600N, ∴小虎同学对绳子的拉力为:

F=

4.【题干】求在如图画出滑轮组绕绳的示意图.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动滑轮被几根绳子承担,拉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确定绳子的固定端

(1)

,由3段绳子承担,因此需要从动滑轮上固定

(2)

,由4段绳子承担,因此需要从动滑轮上固定

5.【题干】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不计滑轮重.要求用最小的力将相同的重物拉起,应选用滑轮组____;请在你选用的滑轮组上画出绳子的绕法;如果物重100N,则用你选用的滑轮组及绕法,最小拉力为______N.

【答案】甲;25.

【解析】甲、乙两个滑轮组最省力的绕法分别如图

甲有4段绳子拉重物,乙有3段绳子拉重物,根据

知,甲更省力;

100N=25N.

【巩固】

1.【题干】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

A.20N;0.4m/s B.20N;0.1m/s C.5N;0.4m/s D.5N;0.1m/s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图可知:该滑轮动滑轮的特殊使用方法,根据动滑轮的特点可知:F=2G,则G=5N; F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二分之一,故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F上升的速度就是0.1m/s.

2.【题干】一条绳子最多能承受1000N的拉力。请设计一个滑轮组,用这条绳子吊起3300N的重物,画出滑轮组安装示意图.(动滑轮重及摩擦不计)

【解析】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计算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数,若计算出

是小数,都采用“入”的办法

,即.注意

取整

绳子的股数,则

应取4,不能按四舍

五入去处理.然后,根据

的数值及所需的拉力方向去确定动滑轮与定滑轮个数及绕线方法.如果不要求改变用力方向,则只需要用一个定滑轮,绕线如图(甲);如果要改变用力方向,则需要两个定滑轮,绕线如图(乙)。

3.【题干】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物体m沿水平地面匀速直线运动,若滑轮与绳子质量及摩擦不计,已知物体m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10N,物体m运动的速度为2m/s,那么关于拉力F的大小和拉力的功率P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拉力F的大小为20N

? 拉力F的大小为10N

? 拉力的功率P的大小为20W

? 拉力的功率P的大小为10W

【答案】C

【解析】

(1)已知摩擦力为10N,从图中可得有二段绳子在拉物体,

故拉力

F=F摩

=×10N=5N

(2)物体运动速度为2m/s,有两段绳子在拉物体,故绳端的移动速度为2×2m/s 故功率

P=

=Fv=5N×2×2m/s=20W

【拔高】

1.【题干】如图有两个滑轮,请设计一个最省力的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由图知,只有一个动滑轮,从动滑轮的挂钩开始依次绕绳子,最后有三段绳子承担物重,这就是最省力的绕法,绳子绕法如图

2.【题干】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不是竖直向上)的可能值是( )

A.20N B.25N C.30 D.35

【答案】 D

【解析】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能省一半的力是有条件的,且自由端拉力的方向应与阻力方向相反,且相互平行,题中阻力方向竖直向下,拉力方向并不是竖直向上,故力的大小要大于动滑轮与重物总重的一半,所以选D。

3.如图11所示滑轮组装置处于平衡状态,物体A 重为2×103N,

B 物体重为800N,则B 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是 300 N。(滑轮重、绳重、摩擦均忽略不计

)

4如图:7-26所示,重500N的人站在重300N的木板上,人匀速拉动整个装置时,不计滑轮的重和摩擦,所用的拉力多大?

200N

如图7-56所示的两图中,物体G重都是200N,滑轮重及摩擦不计,则F1=__400___N,F2

= __100___N.

课程小结

1.定、动滑轮的特点

2.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

n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课后作业

【基础】

1.【题干】如图(1)物重G为500N,则拉力F为 N,如图(2)A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为40N则拉力为 。

【答案】500、40

【解析】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 (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题干】如图所示的各滑轮组中,物体重力都是G,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使物体匀速上升,拉力F最小的是图( )

A.

【答案】B B. C. D.

【解析】不计滑轮重及摩擦:

A和C、由2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物体的重,所以拉力

F=G,

B、由3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物体的重,所以拉力

F=

D、使用的是2个定滑轮,所以拉力F=G.

从而可知,拉力F最小的是图B. G,

3.【题干】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况的重物和接触面相同,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2<F1<F

【答案】D

【解析】

(1)∵甲、乙、丙三种情况的重物和接触面相同,

所以三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相等;甲图为定滑轮,所以F1=f;

乙图为动滑轮,所以F2

=

故F2<F1<F3. f;丙图为动滑轮,但此时不省力,且F3=2f.

4.【题干】利用两只滑轮和一根绳子,组成滑轮组将一重物水平拉动,滑轮组的装配有如右图所示甲、乙所示的两种情况,则____省力

【答案】乙.

【解析】甲图动滑轮上有二段绳子,拉力是物体所受阻力的一半,乙图动滑轮上有三段绳

【巩固】

5.【题干】如图所示的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滑轮和绳重,如果物体重力分别是G1和G2,那么G1和G2的关系是( )

A.G1=G2 B.G1=2G2 C.G1

=

【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由公式F=(G物+G动)/n

可知滑轮组(2)中需要施加的力最小.

6.【题干】用某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5段绳子承担,绳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共重20N,若在匀速提升重物时,绳端的拉力是100N,则被提升的物重为( )

A.400N B.480N C.500N D.520N

【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由公式F=(G物+G动)/n

知F=100N,G动=20N,n=5,带入数据后得到G物=480N。.

7.【题干】 G2 D.无法判断

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来匀速提升重物G,如图所示,

已知物重G=600N,拉力F=210N,在重物升高0.5m的过程中(不计绳重和摩擦力

(1)绳)子自由.端移动求的距离: ?

(2)动滑轮的重?

【答案】 (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h=3×0.5m=1.5m;

(2)

∵F=(G+G动), ∴动滑轮的重力为G

【解析】 动=3F-G=3×210N-600N=30N.

此题考查的是滑轮组的公式及特点应用。要注意提取条件的准确性。

【拔高】

8.【题干】家用的手摇晾衣架如图所示,它实际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 组.假设衣服和晾衣架的总重为100N,则静止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 )

A.100N B.50N C.25N D.20N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不计动滑轮重及摩n=4, 擦, ∴拉力F=G物

=×100N=25N.

9.【题干】如图所示,已知动滑轮重20N,人重500N,筐重200N则人所用的拉力为

【答案】:360

【解析】如图所示:由公式F=(G物+G动)/n

已知G物=G人+G框=500N+200N=700N,G动=20N,n=2,带入数据后得到

F=360N。

10.【题干】要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吊起重1000N的重物,若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00N,则应怎样绕制滑轮组?(滑轮重和摩擦不计)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因为

所以滑轮组应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从动滑轮绕起

11、如图7-55所示,滑轮重和摩擦忽略不计,体重为500N的人站在升降平台上拉绕过定滑轮的绳子,平台重100N,要使人和平台匀速向上运动,人拉绳的力应为

___125__N.

12、如图13所示,船和人总重1500N,船上的人用力F=30N的拉力拉绳,船作匀速直线运动,则船受到水的阻力为( C )

A.30N B.60N C.90N D.500N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

板: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滑轮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信息反馈】:

尝试着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滑轮组的教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难度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直观的经验,他们对这些机械是模糊的,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认识到的,或者在生活中远远地看到过的,但仔细的熟悉是没有,所以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多亏前面的动滑轮与定滑轮学习的铺垫,聪明的孩子还是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在教学中,对滑轮组的组装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根据上两节课的学习,尝试着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好连接图,然后再根据图完成滑轮组的组装;第二种教学方法是先自己尝试着滑轮组的组装,然后根据连接情况画下连接图。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的,滑轮组的学习还是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

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建议大家使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点。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当中的第六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材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严密、合理,即科学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教学难点: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二、说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对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引导。

心理方面:学生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得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课堂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更方便、直观、灵活,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改进原因:

1. 用刻度尺测量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时准确度差。

因为钩码的位置与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实验时不能同时测出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按原装置操作,必需测量了钩码的初位置以后,要移动刻度尺去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这时,钩码的初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因为弹簧测力计是用手提着,没有固定不动的,造成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时准确度差。同样,钩码提升一定高度以后,再次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末位置也会出现类似的误差。

2.效果不明显。

用刻度尺测量出四个数值后,需要进行运算才能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移动的距离s,即h=h2-h1,s=s2-s1。显然,实际实验时有部分学生测量出四个数值后,不会进行数学运算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3.操作不方便。

实验时,要匀速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实际操作时很难控制匀速向上拉,再加上做多段绳子承担物重的时候,多数学生就会站在凳子上或桌子上拉,还要一手拉弹簧测力计,一手用刻度尺测量。浪费了大量实验时间,造成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过长。

(二)导入新课:

1.使用滑轮组提起20牛的重物,使它上升0.4米,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8牛,拉力的。作用点上升了1.2米,拉力对滑轮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它的机械效率是。

(三)师生交流:

1、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原理:

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4、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重物(或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5、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是什么?

(3)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6.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重物(或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2)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G)匀速升高。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组装滑轮组时要先在动滑轮下挂钩码,测力计要竖直向上以较小的速度匀速拉动。实验时每位同学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4)实验要严肃认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下来。

(5)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7、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或钩码)的__________,并记录表一中。

(2)如有图甲所示,组装好滑轮组。

(3)沿竖直方向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________,记录数据在表格一中。

(4)计算出滑轮组甲的机械效率 。

(5)更换重物(或钩码)的质量,多做几次,把结果记录到表一中。

(6)更换滑轮组,如图乙所示,重复上面的步骤,再测量几次,并记录数据在表二中、处理数据。

8.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9.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四)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同一个滑轮组挂不同质量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

3.不同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说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板书使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便学生课下梳理知识,复习巩固。

(六)课堂检练习: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利用投影做练习、例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1、如右图所示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

(1)实验时,必须 ____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

(2)要想提高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采用( )

A.增加钩码的个数

B. 增加动滑轮的个数

C. 减小钩码上升的 高度

D. 减少定滑轮的个数

2、如右图甲所示,用一个滑轮组,将180N的物体匀速提升的高度为h,拉力F为12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滑轮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在这些忙忙碌碌的建筑工地上,你有没有留意,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利用滑轮组)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大的力?

请学生猜想,

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1.《师说》教学设计

2.《院子》教学设计

3.《秋思》教学设计

4.《山行》教学设计

5.《示儿》教学设计

6.《青花》教学设计

7.《太阳》教学设计

8.教学设计格式

9.《Christmas》教学设计

10.长城教学设计

《滑轮组》课后教学反思 篇7

《滑轮组》课后教学反思

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解释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难道真要用灌输法无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解释。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研究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及时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许,有些孩子还会忘记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肯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

六年级科学滑轮组教案 篇8

六年级科学滑轮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