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看雪》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3、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你们今天特别有精神,表现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愿意要吗?(PPT中展示雪景图片,让学生欣赏)
2、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雪。(板书课题12、看雪,提示“看”字的偏旁和雨字头的第三笔写法,齐读课题)
二、共同研究
1、课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先去认识他们。(屏幕展示词语,点名读,再齐读)
2、我们来看看最后两个词中,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屏幕中把这两个字变红,学生说结构,并为它们组词。)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指”和“故”)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书写这两个字。(尤其是“故”字的偏旁为四笔反文)
4、我们刚刚学习了指,这个字,谁能到前面为大家指一指台湾到底在哪里?谁能介绍这个地方呢?
5、那我们来看看你了解的台湾和老师知道的一样吗?(PPT中出示台湾的图片及资料)你从中发现那里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啊?
6、是啊!正是那里冬季温暖,所以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和“在我国台湾省,是看不到雪的。”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习用词的准确。)
7、既然很难看到雪?台湾的小朋友是怎样看雪的`呢?谁来读读一读?(教师板书台湾小朋友看假雪)
8、对于雪,台湾的孩子们有一系列的疑问?自读文章的三到八自然段,把小朋友的说的话,用横线画下来。
9、谁能按顺序读一读你画下来的句子?
10、再次自读自己画下来的句子,试着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
11、孩子是怎么问的?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师生合作再读这一段)
12、孩子又是怎么问的呢?你注意到了提示语吗?可以读出惊奇的意思吗?
13、孩子还问了什么?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有一个问题,北京到天津要半个小时,北京到台湾要4个多小时,北京远吗?那为何老师说”不算太远呢?
14、老师见过真正的雪景?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你在读这一段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谁能帮帮它啊?(理解银装和雪毯)学会积累“打雪仗”一类的词语,将它们画下来。再次朗读,读出高兴来。(教师板书北京小朋友玩真雪)
15、孩子们又有什么疑问了?老师又是怎样回答的?理解“争着”。为何要盼着呢?我们和台湾是一家人,我们期盼着它的回归,让我们深情的将这两句再次读一读。
四、板书
指故12、看雪
盼来
北京小朋友一家人台湾小朋友
想去
看真雪玩假雪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教《看雪》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 唐佑英
【思考的问题】
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带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
【案例描述】
“老师,太好了”
记得上周星期一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我接着说“请你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欢的记号。”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我有问题”
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如:
问1:我不明白 “童年”是什么?
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么是“橱窗”啊?
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
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哪儿呀?
问5:中国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
……
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打分。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老师,我知道”
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建议同学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帮助的人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再加10分,最后合计算大组的总得分。也许还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得更多的分。如:
答1:“童年”不能说是什么,应该说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你,“童年嘛,就是指我们的小时候。”说时,还随着语调做了个双手平摊桌面的手势,显得何等的慎重其事。(这时作为教师的我笑着给他们讲了一个我童年时落水的故事,乐得他们哈哈大笑。)
答2:我能解答你的提问,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雪花也是白色的;棉花很轻,雪花也很轻,所以用棉花做雪花最像雪。
答3:“雪景”的意思是指雪中的风景。你看,课文的插图就是一幅雪景。地上是雪,房屋上是雪,树上也是雪,小朋友还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
答3:课文的第4段就是写的雪景,你读一读就知道了。(教师马上就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段。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雪景的美丽。)
此时,学生不光在单纯地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知道”的课文插图、工具书、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等语文的课程资源,都被他们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这其中的很多,则是我备课中始料不及的。
“老师,我有个发现”
正当孩子们因为质疑解答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小班长的发现一下让全班静静地倾听了。她说:“我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表面上看是写老师和学生关于‘看雪’的对话,跟本组的主题是‘爱祖国’没多大联系,因为前几篇课文表达的都是爱祖国的情感,如《我们成功了》、《北京》。但是,我仔细读后面的对话‘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才发现这也是跟爱祖国有关系的。这句话是说北京的小朋友盼望着中国台湾回归祖国;课文中写到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说明他们也想回归祖国。他们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难道这不是爱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还能不相信你的学生?你还有必要向学生们总结讲解吗?回答是否定的,给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础教育课程专家们说的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的真正含义。
“老师,我想说!”
是呀,学生想说的话好多好多,学生想表达的思想无数无数。有的说:“我也想去中国台湾看看他们那儿的美丽风景。”有的说:“我愿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深圳来作客,我给他们当导游。”有的说:“中国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那该有多好!到时我就可以到中国台湾去旅游啦!”……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孩子们还有好多话没有说给老师听,他们还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学交流。他们一直围着我说个不停,一直拥到办公室门口,等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学生在我面前无拘无束,课堂上的思维更是活跃流畅,他们总是举起手“老师,我想说!” “老师,我想说!”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 “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请你坚信,你的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请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检查学习情况: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三、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板书: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4、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5、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屏示诗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些诗句写的是同一个地方——杭州西湖。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朗读
1、听范读,标注字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画翻译难点。
2、交流难点,翻译全文。
参考: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芥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痴情赏雪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词语卡、地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 讲打 指 接 惊 故 候 奇
会认字: 省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
3、学习第3~10自然队
(1)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指名读写老师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的句子。“雪毯”、“银装”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4、学习第11自然段。
(1)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台湾回归祖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
1.读一读,连线。
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
【课标要求】
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B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陶庵梦忆》张岱 字宗子,
2A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jiè nán
B词义: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
余强饮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
是日更定矣 (这) 余挐一小舟 (携)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 故国往事
【问题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白描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1)“独”字,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5、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2.看雪(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指、接、讲三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课文第1、2、9这三小节进行朗读指导。
3.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1.学好《识字三》 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3.课前贴好雪花
教学流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欣赏下雪时的场景
说下雪天爱玩的活动及玩雪的心情
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检查生字(生字在雪花身上)
出示生字多的一段:第9小节,自由朗读
欣赏北京雪景
朗读指导第9小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学习1——2小节
出示地图,找北京
理解故乡
复习识字三
欣赏中国台湾的图片
出示1——2小节 (自由朗读、指名读、 朗读指导)
四、指导写字
出示 接、指、讲、三个字
说观察到的共同点及书写要注意的地方
师范写你认为难写的字
学生练习
展示学生作品
详案预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咱们一起先来看一段录象(配乐并抒情地说)瞧,无数个雪娃娃下凡了,一片片从天而降,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鹅毛一般的雪,时而纷纷扬扬,时而飘飘洒洒。雪娃娃们给树梢、山川、大地都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一片洁白!
师:下雪天,你会去干什么呢?
生:
师:你曾经和谁一起玩(打雪仗)啊?
生:
师:那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
师:下雪天,咱们的活动真丰富呀!
师:你们喜欢雪吗?
生: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看雪》,(板书)
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次。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师:让咱们把课本翻到p52页,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难读的生字,看着拼音宝宝多读几次,做到读准确。开始吧。
生读,师巡视。
师:瞧,这么美的雪花已飘到黑板上,瞧瞧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原来是生字宝宝呀,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 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边拼边读,去掉拼音出示再读。(还得让它飘回黑板)
师:这是课文中生字最多的一段,你们能把这段课文读正确吗?先请小朋友自由的读一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请你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朗读。
(及时指导读错的地方)
师:冬天的雪景这样地美,让我们看着画面在来欣赏一下吧!
师:让我们配上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三、学习1——2小节
师:已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是(北京)的雪景,我们还知道北京是老师的故乡,怎样的地方可称之为故乡呢?
生:(略)
师:我们都是嵊州人,我的故乡在嵊州,我爱我的故乡。你能学着老师的来说一说吗?
生:(略)
师:文中老师的故乡在北京,现在生活在(台湾省)(采下雪花让孩子读一读),在台湾省让她回想起了童年时玩雪的情景,让咱们再来高兴地读一读吧。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和中国台湾吗?
生:(略)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在我国的北方,而中国台湾在大陆东南边缘的海上,在我国的南方,关于中国台湾的,我们还在哪里学到过?哦,识字三中,(出示: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我们一起来读一次。
师:中国台湾和大陆是一家,我们都是中国人,让我们进去中国台湾看看吧!
出示中国台湾风景图片
师:你们说说中国台湾给你们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师:那中国台湾的冬天是怎么样的?也下雪吗?让咱们来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两段,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能看到雪吗?
生:很难看到雪。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师:是啊,很难看到,中国台湾在大陆东南边缘的海上,在我国的南方,所以很难看到雪。
师:为了让孩子们能看到雪,中国台湾人们怎么做?
生:(略)
师:看着这些用棉花做的雪,你想中国台湾的孩子们会怎么想呢?
师:于是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让咱们到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师:瞧,这样美的雪花还在这儿呢,让咱们再看看,他们是否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采下雪花,让学生来读,并奖励给他们,请保存好,咱们下节课,还要把邀请的话写在雪花上,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呢。)
师:来,老师把词语放到了句子里,你还能读好吗?(出示那两句话)先自由的读一读吧。
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师:中国台湾的孩子把字写得非常漂亮,刚好我有一份中国台湾孩子的作业,请欣赏。(出示繁体字)-----考虑再三,觉得这个设计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事实不是中国台湾朋友的作业,作秀的成分太多,建议取消。
师:你们可知道,中国台湾孩子写的字可漂亮了,咱们也来练一练,今天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接指讲
生读
师:让咱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注意的地方?
生:前面两个是提手旁的字,三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啊,那先看老师写一个(直接放在投影仪上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宽右紧,写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右边的字,那上部分不是“七”,应是撇,竖弯钩。
师:接下来请你们在课本上各写一个,写完后观察一下,再在旁边写第二个。如果觉得自己第二个写得比第一个好的,就在第二个的后面加个“☆”,如果不如第二个,请再仔细看看哪个部分写得不好,然后再看着书上的范字再写第三个,如果对第三个满意了,也请在这个字的后面加一个“☆”。
师:请小朋友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请你拿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下。(或者老师指定)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练写带提手旁的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
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激发学生盼望中国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中国台湾、北京)
3、认读生字:
⑴ 自由练读生字。
⑵ 开火车读生字。
⑶ 生字排序,学生观察找排序规律。
⑷ 去拼音读生字。
4、认读词语:
⑴ 看词语,心里默读。
⑵ 齐读词语。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一、二自然段:
⑴ 齐读一、二自然段。
⑵ 师提问:假如你是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到这种人工做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学习三-八自然段:
⑴ 同桌合作朗读三-八自然段。
⑵ 指名朗读。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问的句子:
① 您看到过真的雪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②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读出惊奇的语气)
③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读出打探的语气)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回答的句子:
①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② 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
③ 不算太远。
3、学习九自然段:
⑴ 自由轻声朗读九自然段。
⑵ 课件出示雪景图,学生在课文中找句子配图。
⑶ 完成课后连线题。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⑸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⑹ 齐读全段。
4、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十、十一自然段。
⑵ 学生填空:
( )的小朋友正盼着( )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⑶ 学生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中国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⑷ 欣赏中国台湾的名胜景点介绍。
四、朗读全文,指导写字
1、全文朗读。
2、指导写“打”“指”“接”三个生字:
⑴ 观察三个字的共同点。
⑵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⑶ 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12 看雪
中国台湾 北京
盼着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能给咱们讲讲你看到的雪吗?
雪真美,真有趣啊!今无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看雪》(板书)。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平反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习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习习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