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模板【优秀9篇】

身为化学老师,在准备化学的课堂教学时,需要为自己的教学内容编写一份教案。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教案编写才是好的教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化学教学设计模板【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教师活动】

《1》 目标解读

a、硝酸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 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通常实验室中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另一种检验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 精讲点拨

1、硝酸的性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0-102 ,完成预学案内容,进一步熟悉硝酸的性质和工业生产原理。

《2》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 )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

探究二:I-、S2-、SO32-、Fe2+等离子能否与H+、NO3-大量共存?为什么?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有什么现象?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 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 (2)三设备 (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 技能应用

《5》 体悟反思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5

教学目标:

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

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的状态差异

能力目标:

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淀粉和葡萄糖。

情感目标:

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酿酒过程

2、淀粉的检验

3、葡萄糖的检验

探究实验:

1、用碘酒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2、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存在。

知识整理:

一、淀粉和葡萄糖

1、淀粉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在光照及叶绿素的共同作用下,能生成氧气和葡萄糖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2C6H12O6 C12H22O11(蔗糖)+H2O

nC6H12O6 (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H2O

2、淀粉的检验:使用碘酒(或碘水)

淀粉与碘作用后使之变为蓝色。

实验:用碘酒检验淀粉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红薯土豆面包粉条滴少量碘酒于以下几种物质上,观察现象变蓝变蓝变蓝变蓝物质中含有淀粉 注意:我们用碘单质来鉴别是否存在淀粉,这个是特性反应。

3、淀粉的存在: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食品中,富含淀粉。

4、淀粉的转化:淀粉、纤维素等经过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如:

(C6H10O5)n + nH2O nC6H12O6(葡萄糖) ——葡萄糖的水解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固体。

葡萄糖在体内经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提供人体活动的能源。180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以产生大约为2804kJ热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酿酒的过程: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

C6H12O6 2C2H5OH(乙醇) + 2CO2;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或C2H6O),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实验室燃料。75%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或者在体内完全氧化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C2H6O + 3O2 == 2CO2 + 3H2O

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CH4O),有毒,少量使人失明,较多会致人死亡。

5、糖类物质的作用:

(1)糖类: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称为糖类,习惯上称为碳水化合物。

单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等。

二糖: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能水解生成许多分子单糖的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糖类常根据其来源而用俗名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

葡萄糖在体内代谢不正常,会造成“糖尿病”。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

6、葡萄糖的检验:(配制氢氧化铜时,要注意氢氧化钠溶液要大大过量,使溶液呈碱性)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滴加至待测溶液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果看到红色沉淀(氧化亚铜,Cu2O),则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如果没有产生红色沉淀,则原来溶液不含有葡萄糖。

现象可能会生成黑色物质[Cu(OH)2==CuO + H2O],

二、油脂

1、油脂的存在:猪油、牛油、奶油、花生油、豆油、菜油、椰子油等。

2、油脂的作用:油脂在人体内被消化,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等质量的油脂,放热量是淀粉等的2倍以上。人体中的脂肪储存丰富的热能。

如果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糖类)过多,会使之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可能造成肥胖,堆积在肝脏中可能会造成脂肪肝,甚至是肝硬化。

减肥的最佳方法是:坚持锻炼,消耗热量。

3、油脂与淀粉的区分:

油脂的组成元素与淀粉相同,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是它们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不同,所以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4、油脂的分类:

动物性油脂:如牛油、猪油等来自动物体的脂肪层,常温下通常呈固态;

植物性油脂:如花生油、豆油等来自于某些植物种子的油脂,常温下呈液态。

5、油脂的溶解性:

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如汽油、己烷、氯仿等)

6、大豆中提取油脂

(1)用研钵将大豆碾碎,放入试管中,加入10mL己烷,振荡后,静置一段时间;

(2)过滤;

(3)将滤液转移至烧杯中,用热水浴蒸发己烷;

(4)得到的液体便是大豆油

注意: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

典型例题:

例1 用简单可行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

(1)牛奶和米汤

(2)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

(3)蚕丝和棉纱线

分析:(1)米汤中含有淀粉,牛奶中没有,所以可以用碘酒鉴别,加入碘酒后变蓝的是米汤,不变的事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遇到酸、碱后,会发生变质而沉淀。红糖质地较粗,含非糖类物质较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和苹果酸等。若在牛奶中加入红糖达到一定含量时,其中的酸就会使牛奶变质淀粉。故加入较多的红糖并煮开,能产生沉淀的是牛奶,没有的是米汤。

(2)也可以用碘酒,变蓝的是可溶性淀粉,不变的是葡萄糖。不能采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的方法,因为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而可溶性淀粉在加热时可会分解,产生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无法鉴别葡萄糖和淀粉溶液。

(3)灼烧时有羽毛烧焦味的是蚕丝,棉纱没有这种气味。

故答案:(1)加碘酒; (2)加碘酒; (3)灼烧

例2 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别说摄取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说法科学吗?请说说观点

分析:这种说法不科学;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因此每天应吃点含脂肪的物质,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的很大伤害。

点拨: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油脂,它提供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同时它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起到保护人体内脏器官的作用。

例3 要洗净沾附油脂的试管或烧杯,可以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用汽油、洗洁精来洗涤。你知道所用的这些洗涤用品,在洗涤中各起到什么作用?洗涤时,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

分析:作用依次是:反应物、溶剂、乳化剂。其中用氢氧化钠洗涤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第一课时:

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

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8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与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与自己预想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究、实际操作、猜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例如: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对课本知识的领会进行实际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究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例如: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气灶的支架高低有没有学问?如何把这些知识与化学实验操作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化学仪器与家庭用具有所区别?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转型期,尤其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别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维的想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想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究,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询有了初步认识。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柜、药品有初步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有简单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究的目的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有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实验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给出具体方法,教师不提供具体答案,教师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提供一个探究方向,作为教学的促进者,为能力较低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和动手实践中。

具体采用“问题情景—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课堂思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方案的能力。

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制。每个小组同学既可保持个性又可同小组成员之间保持共性,在讨论、动手实验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的喜悦。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通过课堂检测习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⑶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追问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回顾自己的思维历程,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得以提高。

⑷评选“今日之星”,由同学提名本节课思维最活跃、发言最积极、正确率最高等多个“今日之星”,用本活动引发学生之间的互评,启动学生之间的竞争,树立化学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⑸请学生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用品如下:

1、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2、药品:锌粒、石灰石(块状)、碳酸钠(粉末)、氧化铜、水、盐酸(1:4)、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

3、仪器:试管(Φ18mm)、药匙、量筒(10ml、25ml)镊子、纸槽、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水槽、集气瓶、导管(60o、120o、90o)胶皮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2、准备一些课件: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化学危险品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3、提前布置作业:请你拟一份实验室须知。把花生油从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酱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存?盐、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存?观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紧贴灶台还是留有一定间距?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锅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为什么?应当怎么做?物理课上学的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程序?

通过这些看似与化学无关的作业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课前与学生共度两分钟准备时间时,稍加提问,使学生对作业有所回顾,互相形成一个交流讨论的局面。气氛热烈不觉呆板,使学生体验到老师与他们的合作关系。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

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小组讨论、评议、补充。

【说明:学生创作、学生补充的实验室规则,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对于其他同学的`相同部分有认同感。】

3、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4、追问为什么?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5、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反馈】20页活动天地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一、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追问盛放容器的区别?为什么?实验室的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该怎样盛放?

【说明:打学生个措手不及。司空见惯的事情恐怕一下子还说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了。而且,大胆而有根据的猜想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这些药品?有无不同之处?回忆家中如何取盐?如何取用油、醋?

【说明:把课本内容稍作了延伸,通过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把操作、模拟、直观与推理交织在一起。】

5、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6、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须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升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二、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强调,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提问家中灶具与灶台间的距离?追问为什么?【说明:大多数同学可能想不出为什么,但也有少数同学知道,可经过讨论由学生小组之间产生一个猜想—质疑—分析—论证—认同的科学探究过程。】

3、提问:能否用现有仪器证明猜想和假设?在小组内提出想法,大家讨论认可后分组实验1-4证实。

【说明:通过实验设计、互相评价、实施实验、分析结果,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和活跃,再次历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4、以刚才得到的结论为基础讨论如何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5、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第三板块:反思交流: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比较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触?那些需要再做练习?然后根据交流结果安排检测题。

【说明:此板块既将所学知识再次系统小结,又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为载体引领学生体会了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板块:小结、评选“今日之星”,“给老师打分”

【说明:此板块将评价方式灵活化,而且充满积极轻松的意味,可评选最佳提问、最佳发言、最佳实验操作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课的细节再次一一回顾,能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而在评价教师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坦然对待,以“身教”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2、本节课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本节课中,如果学生不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他就无法获取答案,或者只能获得其它学生的“二手”答案。而没有兴趣,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在过程的进行和知识的获取上都会感到困难但也会得到喜悦。这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篇9

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2.内容聚焦

是否聚焦核心知识?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详略得当?

是的,聚焦核心知识,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3.建立结构

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

知识间的纵横向的联系串联的较好。

4.关注联系

是否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体现与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密联系生活实际。

5.学科特点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与本质?

记忆会学是学好化学的最好方法。

6.教学资源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合理充分使用教材,采纳校内外可用资源。

7.学法指导

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法恰当

补充视点

理清化学式的学法和读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改进建议

利用多媒体

教什么:学习效果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先学后教

是否通过预习,摸底诊断等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为新知识教学打基础?

通过自主学习,暴漏问题,提高认知。

2.以学定教

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针对性教学

3.教学方法

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是否恰当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意义提问的次数)?是否恰当采用直观、示范、体验、变式等方法?是否恰当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导入,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小结

4.技术手段

有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

5.教师行为

是否态度亲和、善于倾听、言行规范?生成的问题或以外的'事件处理是否得当?是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灵活积极地回应?

注意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当堂检测

是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当堂检测,评价及时反馈。

7.平衡教学

是否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

补充视点

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

教学改进建议

增加拓展知识

怎么学:怎么学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或教学活动表现兴趣?

2.注意状态

学生面对教与学任务时是否保持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

3.参与状态

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人人参与?

人人主动参与

4.合作状态

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是否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热烈交流、相互配合?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5.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6.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能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标记、做小结、做对比等?

7.活动作业

学生是否有自主活动、作业练习或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补充视点

练习可以多一点

教学改进建议

采取举一反三方法

怎么学:学得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目标达成

有无当堂检测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各有所得

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

是否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学困生是否得到个别帮助?独特的思考和创见是否得到鼓励?

是。学困生得到帮助。独到之处及时进行鼓励。

4.问题解决

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完成?

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5.作业完成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

6.反馈辅导

学生作业或测验结果是否得到反馈?并得到矫正或改进指导?

反馈并进行指正

7.新的期待

学生对下一次课是否表现期待?

补充视点

教学改进建议

加大练习的强度和力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