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教学教案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函数教学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从单位圆和图像两个角度研究正弦函数的变化规律,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问题;

2、体会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在画y=sinx图像过程中的应用;

3、理解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的图像,会用五点法画函数y = sinx,x∈[0,2π]的图象。

【学习重点】

用五点法绘制正弦函数图象

【学习难点】

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像

【思想方法】

能从图形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知识链接】

1、 三角函数在单位圆中的定义

2、 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把握基础)

阅读课本第25~28页“练习”以上部分的内容,紧抓五点法作图的规律

1、复习:正弦函数是一个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是____,所以,关键就在于画出________上的正弦函数的图像。

2、预习:

(1)正弦函数 409【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 409【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的图像叫做正弦曲线。

(2)五点作图法:

在精确度要求不太高时,我们常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然后用光滑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这个函数的简图。我们称这种画正弦曲线的方法为“五点法”,这五个关键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出这五个点后,函数y=sinx,x[0,2p]的图像的形状就基本上确定了。

【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

二、合作探究(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用“五点法”画出下列函数在区间[0,2π]上的简图。

(1)y=-sinx (2)y=1+sinx

例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3sinx, [0,2π]的图像。

三、学习体会

1、知识方法:

2、我的疑惑:

四、达标检测(相信自我,收获成功)

1、y=1+sinx,[0,2π]的图像与直线y= 409【导学案】5.1正弦函数的图像 的交点个数为

2、画出函数y=2+sinx x∈[0,2π]的图象。

3、画出函数y=sinx-1 x∈[0,2π]的图象。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函数的概念;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2.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联想、类比、发现、探索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学生的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指数、对数的定义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我们进行类比,可否猜想有:

问题:

1.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3.结论

所以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0,+∞);值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因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

研究指数函数时,我们分别研究了底数和两种情形.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还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请同学们作出与的草图,并观察它们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过定点,即当时,

(4)上的增函数

(4)上的减函数

3.练习:

(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思考:(1)比较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并且研究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四、课后作业

课本P85,习题2.8,1、3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数学必修4(苏教版)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的内容,重点放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上,其次是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及向量的有关知识,从而为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本章我们将使用这些工具探讨三角函数值的运算。本节内容不仅是推导正弦和(差)角公式、正切和(差)角公式及倍角公式的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其推导过程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证明”,用到的工具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坐标表示”,都属于基础知识,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在向量法证明的过程中,向量夹角的范围是[0,π],与两角差α-β的范围不一致,学生对角的范围说明不清,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教学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原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小组合作共性的融合。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用向量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掌握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表现形式,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并能独立利用余弦的差角公式推出余弦的和角公式,理解化归思想在三角变换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感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证明。

难点:引入向量法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差范围的说明。

六、教学程序设计

1.情境创设,课上展示。

课前探究:

课上展示: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课前所得到的结果吧。

设计意图:课前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问题层层递进,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坡度性。既让学生容易上手,又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慢慢深入与提高。

主要目的:让学生自主发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表达形式。

通过课上展示,学生把课下研究出来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共享,产生共鸣,为进一步研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做好准备,同时增强表达能力及自信心。

2.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探究一: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问题4:问题2中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对于任意角还成立吗?你能证明吗?

问题5:观察我们得到结论的形式,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探究二: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问题6:你能根据差角的余弦公式推导出和角的余弦公式吗?

问题7:比较差角的余弦公式与和角的余弦公式,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异同点?

通过小组展示,各个小组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出火花,得到新的灵感与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3.巩固知识,例题讲解。

例1: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下列诱导公式:

例3:化简cos100°cos40°+sin80°sin40°

设计意图:教师对各小组展示内容做适当点评,并且对“向量法证明的优点”,“向量法证明过程的完善”,“向量法中向量夹角与两角差的范围的统一”做简要讲解。

例1,例2都是公式的直接应用。例1让学生体会诱导公式将余弦的和差角公式推导出正弦的和差角公式,为下节课埋下伏笔。例2中根据cos15°的值求sin15°的值,tan15°的值的过程都是为推导正弦和差公式,正切和差公式做铺垫。

变式将例2中具体的角变成抽象的角,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公式求解。在由sinα的值求cosα的值或由cosβ的值求sinβ的值时,要注意根据角的范围确定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例3:是公式的逆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对公式结构再认识。

4.提升总结,巩固练习。

提升总结:针对上面的3个例题,谈谈你学到了什么?

(2)利用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求值时,应注意观察、分析题设和公式的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公式,灵活的运用公式。

(3)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角的范围,确定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以防增根、漏根。 设计意图:主要以学生总结为主,老师做适当点评及补充。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创设中利用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提前熟悉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什么”,“我能得到哪些结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是

但是如果给出图像,则又会限制数学优秀的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对矛盾是由学生的差异所决定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启发学生,注意教学的示范性,明确解题的规范性,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跨越。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带动教法,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