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包身工》教学设计 1

一。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即: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和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依据:“教学建议”指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培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提高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搜集资料法2、讲读法3、问题启发法

依据: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包身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及手段

搜集资料法 讲读法  问题启发法

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的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了解文体知识: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五、课文分析:

㈠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 明确:四点一刻 晨起;  四点半钟 早饭; 五点钟 上工;

十七点钟:放工。

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问题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预想:回答可能会很零散,但是通过零散的现象概括出具体的状况,普通班的学生可能存在困难,由老师帮助解决,好班学生由他们自己归纳,教师作总结。 讲解:即是具体描绘包身工悲惨生活现状。

生一: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生二:“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生三: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生四:“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吆喝 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教师小结: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板书:

1----6: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12---14:(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23----32:(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35----47:(十七点)放工    被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问题3: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请你也找出这些语段,并将其分成四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7----11:包身工产生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5----22:包身工增加的原因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48----50:包身工制度必然的趋势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33----34:包身工增加的结果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内容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㈡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㈢归纳写作特点: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明确特点:点面结合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问题2:学习本文我们对包身工的生活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得益于哪一点?

明确:在表达上,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二、课外作业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这一字眼频现报端。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工、童工、私企小煤窑矿工 ” 常常与“讨薪、挨打、逃跑、惨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类事件吗?你关注过他们的生活吗?上网查询并阅读《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写一篇有关当代童工的文章。

《包身工》教案 3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

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

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包身工》教学设计 4

《包身工》

【目标择定】

4、

5、

6、

7、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文题目是《包身工》,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怎样理解文中涉及的包身工和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的生活是悲惨的,那么请问“芦柴棒”们不进工厂的命运是否会比进工厂的命运更好?

请结合文中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对“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与包身工制度的衍生发展是本文两大线索,二者感性与理性结合,虚实相生,共同升华了文章主题。请根据你对以上两条线索的分析理解,结合本文写作概括出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4、 包身工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包身工是这种吃人制度下绝对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新社会里还局部存在强权势力和弱势现象。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现象,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并提出转化的有效措施。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课前或课后阅读《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夏衍)、 《“包身工”余话》(夏 衍 ) 和《夏衍报告文学漫议》(张宝华)。

2、百度“新包身工”。新包身工,中国近两成的公司对员工的网聊记录、电子邮件内容进行监控,而通过qq、msn在公司聊天的员工达到90%以上。针对监控行为,员工和公司各执一词,但调查表明,九成员工因此没有了安全感。一家民营企业采取监控信息化后台管理,所有员工在工作时间内的一切行动,皆被跟踪关注,人就像一个透明人。这种无缝隙全方位的管理方式,在企业领导人看来,“可以回避人性中的弱点”,但在部分员工那里却成了不能承受之重。对全程监控、管理缺陷、无孔监控、管理观念和现象剖析进行阅读。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渲泄        拍档        叱咤(chà)风云

b.褴褛        惺松        余勇可贾(gǔ)

c.契据        荤腥        饕餮(tiě)盛宴

d.骷髅        瞌睡        嘉言懿(yí)行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________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场对于这种________的廉价“机器”的需要________地增加起来。________,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a.由于        特殊      突然      据说

b.由于        特别      忽然      听说

c.尤其        特殊      突然      据说

d.尤其        特别      忽然      听说

下列句字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

b.“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c.第二,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她们大半都是老板娘的乡邻,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d.打死不干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自然的一组(    )

社会公德并不排斥个人权利,恰恰相反,    ①    。但个人权利从来就不是无约束的权利,它必须抑制某些冲动,也只能够行使有条件的,为社会所允许的权利,从而体现为    ②    。

a.①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②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

b.①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②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c.①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

教学重难点 5

1、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

4、明确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5、培养口述能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四、第二步精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以“思考和练习”为纲,采用讨论法进行。

1、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2、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后半部分内容,再次快速阅读。

(1)要求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2)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4、布置作业:

(1)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三,思考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 7

【教例简述】

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

一节。

【教学内容】

《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

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

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

同学们竞相发言:

“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

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

讨论到这里。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

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请大家从这四点中选择一点,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赏析短文。

《包身工》教学设计 8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中学 胡俊生【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 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⑵ 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⑶ 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⑴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

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

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4、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5、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

⑴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⑵ 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

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

(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1、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3、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4、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分析:

⑴ 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 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2、目的:

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⑴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⑵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⑶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⑷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⑴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答案:乱哄哄。

⑵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答案:住的地方太狭窄。

⑶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⑴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答案:狼狈不堪。

⑵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⑶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

答案应是:害怕。

⑷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答案: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残酷?

答案:“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案: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思考讨论

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

(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

答案: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答案: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⑴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⑵ 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⑶ 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

(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

(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

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

(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⑵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⑶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⑴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

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

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4、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5、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

⑴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⑵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

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

(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1、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3、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4、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分析:

⑴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2、目的:

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⑴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⑵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⑶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⑷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⑴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答案:乱哄哄。

⑵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答案:住的地方太狭窄。

⑶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⑴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答案:狼狈不堪。

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⑶“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

答案应是:害怕。

⑷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答案: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残酷?

答案:“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案: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思考讨论

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

(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

答案: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答案: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⑴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⑵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⑶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

(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

(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

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

(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教学过程 10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

1、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 11

一、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二、关于《包身工》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6 发表。全文记叙了二三十年代几个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经受的苦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简介

报告文学: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课文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是什么?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甲、社会背景恶劣: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乙、工作性质恶劣: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协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协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丙、待遇恶劣: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丁、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戊、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板书结构:

生活困难包工作时间长

纺背被迫卖身身工作环境差日本纱厂托着中国冤魂

纱日本纱厂 工劳动强度大一点温情已经不存在

女需要劳工的劳动报酬低黎明的到来不可抗拒

工景中外势力遭人身缺自由

相互勾结与其他

五、语言特点

1、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

2、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类分析。

反语

倒装

联想

其他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板书设计: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活动:

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A5/6/78

B5/67/8

C56/78

(二)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学设计 13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 谢文初【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 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1、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 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⑵ 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⑶ 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⑷ 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①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②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③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

⑸ 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①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②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③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④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⑹ 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⑺ 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

(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2、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⑵ 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⑶ 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 “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⑷ 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 分析26段,并回答:

① 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② 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③ 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④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⑵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

(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⑶ 提问:主要写什么?

(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⑷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 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段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1、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2、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 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第 1、清晨四点一刻     2、追述包身工的来历,揭示包

一 包身工被迫起身的情状   身工制度的形成(说明)

│……………………………芦柴棒……………

第 3、四点半,包身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揭示包

二 吃粥的凄惨景象      身工制度发展(议论描写说明)

↓……………………………芦柴棒………………

第 5、五点钟,包身     6、揭示包身工制

三 工被赶进厂的情(至六点钟) 度的膨大(说明)

│←…………………………小福子…………………………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     (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四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