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25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教学设计方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种水果,记录在统计表里。同桌讨论:如果六种水果都买,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水果要少买?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配合、适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流和白鹭相关的知识。出示PP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完整的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索,坚持学校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育同学的语文力量。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傲岸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势开头,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喜爱。

【教学目标】

1、熟悉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傲岸、严肃、局促担心、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味道、如果、镇定自若、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怪、供给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对白鹅的宠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准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傲岸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对白鹅的宠爱之情。

【教学预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老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索。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巡察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状况:

依据同学状况,老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同学默读课文,师生沟通读书体会。

2、引出“傲岸”并板书。

3、明确“傲岸”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沟通。

4、引导同学绽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课外延长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傲岸。

3、过渡,体会鹅吃相“傲岸”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傲岸”、“好玩”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傲岸”、“好玩”

1、理解“侍候”:

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

体会白鹅的“傲岸”、“好玩”。

4、指导情感朗读:

读出情趣。

四、发觉的写法、体会的情感

1、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沟通。

3、指名回答,老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傲岸,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傲岸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宠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爱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爱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舞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伴侣,我们要擅长观看,发觉它们好玩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课外观看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课堂教学设计 4

课题:小数加减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分组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只要合理就行。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效果比较好。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有:5—0.42 ; 5.01—5

85-34.7主要原因是数位没对齐,忘记退位。

教学设计方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教学设计方案 6

教学目标 :

1.学习3、4自然段,完成作业 。

2.了解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用也许、似乎造句

5.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用段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做到语句简洁、连贯。

2、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难点 :

1、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题,激情入境:

1.导入 :在数千年文明中,有这样的一个奇迹,它是秦始皇兵马俑。

2.读课题,想读出什么感觉?

3.用自豪的,充满惊叹的,历数沦桑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找出重点:

1.想看看兵马俑吗?欣赏作者用妙笔为我们铺开的介绍兵马俑的画卷。

2.快速轻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兵马俑的?

3.概括一下,写了什么?(板书:军阵神态)

三、了解军阵,读出气势:

1.考虑一下,四人小组读这段,可以根据角色怎样分配任务

2.指名小组�

4.根据军阵图分别指出这三类军士,并补充

5.能根据图猜测一下当时他们是如何打仗的吗?

6.是的,秦军依靠这支军队获得无数胜利,读一读作者如何盛情赞美军阵的。

7.补充内,快速阅读:

1)介绍了几个俑坑?共有几个秦俑?

2)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这段提到几种兵俑?

8.总结,好一个威武雄壮的兵马俑。

四、揣摩神态,训练句式:

1.导游指引下,读第四自然段。

2.这些兵俑共有的特点是?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

3.古代雕塑家将他们雕得像活的一样,作者又用高明方法把它们写活了,我们能把他们读活吗?

4.介绍了哪几种,最喜欢哪个兵俑,划一划,读好它。

1)老战士:

A.老战士给你什么印象?哪儿看出来的?(说,读,比结合)

B.面对这样的老战士,你由衷地感到一种敬佩,大家一起读一读

2)小战士

A.喜欢小战士哪点?解释稚气,读出稚气

B.谁愿意做个年轻充满朝气的小战士,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3)战马:

A.战马在做什么?战马有什么特点?(抓住竖耳瞪眼,膘肥体壮的特点)

B.没读过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5.这三句描写的句子中,都有一个作用相当,意思相近的词,你发现了吗?

6.出示似乎可能也许,表示什么?

7.用上猜测的方法,能使静化为动,死变成活,欣赏一个片断描写。

8.观察,并写句型

9.交流,汇报。

10.由兵马俑的面相能联想到性格,谈吐,职业,这也是联想的高境界了,要这知道这些兵俑只是一些陶土烧制出来的而已,如今我们眼前能这样生动地展示出来,得归功于技艺高超的匠人,和妙笔生花的作家了。

五、总结内容,再度激情:

1.最后,介绍一个秦陵的略图。

2.我们能相信,当秦陵完全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候,必然会再次令世界震惊!

教学设计方案 7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 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 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

②段意的概括;

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 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 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 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交流。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拓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 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评点】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性、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性。本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一个研读专题)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生命活力

教学设计方案 8

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读懂课文第二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的。

3、在同学互相学习,质疑、解疑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

一、引入

你去国自选商场吗?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漫谈。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题

2、自由朗读:

(1)读准带拼音的字,读通句子

(2)想想自己读懂什么?怎样把自己读懂的。说给同学听?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

5、集体交流:把自己读懂的用一、两句话说给同学听,再要求老师把最重要的词板书下来。

自选商场和别的商店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段怎样围绕总起句写具体?

6、第二段

(1)货柜敞开,自由挑选

提供塑料框盛放物品

只见顾客不见售货员

自己看说明,了解商品

……

7、在阅读的同时,肯定会产生一些需要老师同学帮助的地方

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记号

提出问题,集体交流、帮忙。(向好伙伴、老师请教)

三、指导造句

1、………又……(两件事一般是接着发生)

2、假如------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9

教学分析:

《池上》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古诗二首第一首。

本诗的主题是感悟天道,任性自然,白居易通过描写家中少女调皮贪玩,偷采白莲一事,歌咏了小娃的天真,赞美了生命的活泼生机。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的替换式

用读诵和吟咏替换传统的朗读,经过反复读诵和吟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传统古诗教学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表演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知,引出诗题

1、由《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吟诵,谈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引出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2、介绍白居易(顾况戏乐天,西湖修水利,退休修整庭院;代表诗作——热爱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出《小池》,介绍白莲(唐朝时候白莲在北方十分稀少,白居易从南方移植了一些,因此非常珍爱。看图说感受,引出“纯净美好”的意思。

(设计意图:联系已知所学内容与本课所学建立联系,用吟咏的方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吟诵体验与知识)

二识字正音,字词学习

1、读准字音,教学诗中生字、词语

(1)娃

女:女子。圭:美玉。娃:美丽的女子小娃:美丽的少女

(2)采

利用古汉字理解字义

偷采:偷偷地悄悄地采莲。不是偷窃偷盗的行为

(3)踪迹

联系《雪地里的小画家》理解,在行动中所留下的可察觉的行迹

(4)浮萍

偏旁表义三点水草字头猜测是长在水中的植物;看图认识浮萍

很多很密没有根,不染污泥洁净美丽

2、读诵全诗,说一说诗意。

替换式:用读诵替换朗读便于学生接受,也可以更好地听清楚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

理解古诗大意和创作背景,再次读诵全文。

小娃是白居易家中的少女,她十分喜爱白莲,瞒着作者偷采白莲,还不知道掩藏自己的踪迹,作者正是被她的天真无邪逗乐了。从吟咏录音中也可以感受出白居易对小娃的慈爱之情。

三理解诗句,品味诗韵

1、利用吟咏文字谱,读好诗文的高低长短。听吟咏音频结合理解感知诗歌意象。

2、押韵学习

让学生找一找本诗的韵是什么,圈出回开两个字,由韵母“ai”引向全诗的基调,即开阔开朗之感

(设计意图:了解感知诗的押韵,了解相关知识,感受押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3、感知小娃的纯净美好

“小心思,顽皮”

“偷采”“不解一道”

表演偷采的画面,并说一说心里在想什么。

悄悄,小心翼翼的动作(喜爱极了)

不解,一道(感知小娃的纯真美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意象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地进行读诵或者吟咏)

四吟咏提升,感悟诗情

1、揭示古诗主题

白居易正是看到家中小娃对白莲的喜爱,由此发出了对生命活泼美好本真的赞美与欣赏

利用身体手势边吟咏边展现出自己对诗的理解。

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娃、白莲、浮萍,同时一部分学生做手势吟咏。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借助声音和肢体语言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2、领悟文化精神,做立德树人教育

由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游鱼》引出:说一说校园里的小菜园。你是怎么观察的?当你看到小小昆虫,看到美丽可爱的小花小草,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同样是纯真可爱的小少年对于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是如此的珍视喜爱,那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就更应给予同情和关怀,希望我们可以真爱自然中的生命,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心记录用爱滋养。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入部分介绍诗人以及作品内容过多,耗时过长。应当更简洁些。可以把《钱塘湖春行》的介绍安排到下课前的总结与拓展部分,正好把“发现身边的美,热爱生活”的主题进一步发掘出来,生发开去。

2、利用多媒体展现荷花的美,突出白荷花的纯净美好,教学效果很好。

3、用吟诵的方式,现场表演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意境。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入情入境,效果不错。

备注:

这是一节偏重于古诗文基本知识的吟诵教学课。(特别是格律诗的声韵知识。)

上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下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复习吟诵规则: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学习新的吟诵规则:韵字拖长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10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

情感目标

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行为目标: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

活动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的优缺点,接纳自我。

活动难点: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相信自己,努力发展自己。

活动准备:

一把小镜子,《相信自己》光碟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品 小明拿着刚发下来的考试卷子,背者书包垂头丧气地说:“又是不及格!”这时小强从后面追上来,冲他一笑:“听说要开运动会了,你这个体育健将可要多报几项啊!”小明却无精打采地说:“那有什么用,跑得再快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2、思考 引发动机,制造悬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1)�

二、活动主体

1、小品《照镜子》大致内容:两位同学按要求闭上眼睛,老师用染红的手指点一位学生的鼻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鼻子”。接着再点另一位同学的额头,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额头”。学生回答的同时,颜色已染到他们的鼻子或额头上了,他们却全然不知。然后让他们面向全班同学,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们感到莫名其妙,最后老师把小镜子递到他们手里,他们这才发现真相。

(1)、思考:刚才的小品对你有什么启发?

(2)、 师:脸上的脏东西,别人看得清,自己却看不见,用小镜子一照,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让同学当一当这把小镜子,你会很快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2、同学眼中的。我

(1)学生自由找朋友,请这位同学说说他眼中的我有哪些优点或缺点。(自由活动)

(2)请几名学生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3、老师眼中的我

(1)看看评价手册老师对你的评价

(2)小组内说说感受

(3)师:是的,只有把你身边的人或事当做一面镜子,才能采撷生活中的趣事,由此引发思考。自由宣泄,给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的机会,通过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缺点,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缺点呢?

(4)学生想出各种方法解决。

(5)师:努力发现,勇敢讲出,坚持改正,树立信心,什么都不会难倒我们。

4、填写“小明星档案”师: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你们都是未来的小明星,请大家填好这张“小明星档案”。

三、总结

今天,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每人都有出类拔萃的长处,每人也会有需要努力改正的缺点,在进步中成长,在进步中提高,扬长避短,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每一名同学都

四、课后延伸

让父母说说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据父母说的想一想以后怎么做

教案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

教学重点: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

一:欣赏画面,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要求,自由朗读诗歌

2.叫学生当老师带读生字

3.全班开火车读生字

4.简介总起句意思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谈喜欢的小节,谈感受

3.教师指名读诗歌,学生

4.师

四:拓展:

1.小河还会诉说哪些动人的故事?

2.联系现实生活有哪些人像小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

3.师

五:感情深华

师介绍有关奉献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七;下课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12

设计意图

时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时常都能见到它。幼儿学会认识时钟,能更好的学会作息时间。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幼儿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与现象转换为知识点传授给幼儿,从而达到我们幼儿教育的目标。为此,我选择了以时钟的相关知识和幼儿一起互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2、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整点和半点。

难点:认读并能拨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份纸片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

二、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以及它们的运转方向和关系。

(一)结合课件,幼儿观察时钟,师幼交流。

1、教师:钟面上有什么?有几个数字?分别是几?

2、师幼共同手口一致点数钟面数字1~12,初步感知顺时针方向。

(二)认识时针与分针。

1、教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2、教师: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分别叫什么名字?

3、小结: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教师:时针、分针走得是一样快吗?谁走得快?它们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教师反复演示课件上的动态时钟)

2、小结:分针和时针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三、认读整点和半点

(一)认读整点。

1、提问:我们怎样认读时钟上的时间?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向下一个数字,代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如: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就表示1:00;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1就表示11:00。

3、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整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她是几点起床的?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点整?(7:00)小朋友在干什么?是几点整?我们用什么数字来表示?(8:00)

4、教师和个别幼儿任意说整点,全体幼儿来拨。

(二)认读半点。

1、提问: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会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就表示半点。(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我们要看时针顺时针经过了哪个数字在前,就是几点半。如: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5和6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5,5在前,就表示现在是5:30。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9和10的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9,9在前,就表示现在是9:30。

3、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半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是几点半来上幼儿园?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30)小朋友在干什么?几点半睡觉?用数字怎么表示?(8:30)

4、教师和个别幼儿说半点,全体幼儿来拨。

四、游戏“我拨你说,你拨我说”。

1、教师:请小朋友找一个或两个旁边的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来拨整点和半点,另一个或两个小朋友来说出他拨的整点和半点是多少?然后交换。

2、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拨”和“说”整点、半点。

五、幼儿完成操作卡。

1、全体幼儿完成操作卡连线,个别幼儿白板互动连线。

2、集体验证结果。

六、活动延伸

我们拿着操作卡和时钟回教室拨一拨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好吗?

活动总结

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十分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为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我也制作了课件,让幼儿充分进行感知和探索。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认识钟表的兴趣浓厚。

那么在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引题的时候引用了“谜语”导入,让幼儿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时钟。接下来我出示了钟表,让幼儿认一认钟表的`结构,并且找一找1—12这12个数字,他们所在的位置和所运转的方向,接下来通过课件演示,首先我先让幼儿了解了在钟面上时针是哪一根,分针是哪一根,并且了解了在钟面上走了一圈是什么概念,从而引出后面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得出结论,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时。课件中时钟动态的行走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时针和分针,及它们的运转关系和方向,反复操作后,幼儿有所体会顺时针的运转方向。在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先让幼儿来认一认,给孩子主动探索的时间,然后我再告诉幼儿怎样来认读整点和半点。在幼儿拨整点和半点环节,我让全体幼儿来检查个别幼儿的钟面上整点与半点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帮助改正,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使幼儿又一次巩固认识了整点与半点,而且在游戏上学习,幼儿的兴趣也很浓厚。幼儿在连线操作环节,把时钟上的时间与数字表示的时间相连时,基本都正确了,说明幼儿还是掌握了。

教学设计方案 13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首先对情感目标进行确定,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他们对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容易把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因而在课堂中以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切入点,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什么魔力让孩子们着迷?不是别的,就是情感体验,情感的渲泄,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以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艺术情感的潜能,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

本课以感受、理解、认识,延伸发展学生关心他人,爱身边的人,做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并进一步从事故→歌唱→儿歌→艺术作品中感受爱→表达渲泄自己的爱,送爱心卡,为妈妈或周围的人服务,成为一个博爱、善良的好孩子。通过制作爱心卡活动,体验到双手创作的乐趣,把爱心卡送给别人,体验艺术与生活,情感的联系,学会用艺术作品表达爱的情感。整个课堂流淌着爱的清泉,让师生沉醉在情境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内容的关联处,情感的共鸣处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设立爱心乐园,引入课题,让学生非常直接地感受课堂爱的氛围,浓浓的情意。

2、抓住学生心理教师配乐出示图片生情并茂地讲《血色母爱》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感熏陶。

3、从歌曲、儿歌、艺术作品中感受,并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爱心卡送给妈妈,报答,体验成功的乐趣,愉快的情感。

4、教师启发学生把爱分给更多的人,拓展延伸本课教学主题,把孩子的爱扩散到周围的人,成为一名具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孩子。

三、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并延伸爱周围的人。

四、教学难点:

爱心卡的设计与制作。

五、教学准备:

1、CI课件; 2、故事、图片、音乐;

3、三杯水分别是醋水、盐水、蜜糖水;

4、几张爱心卡。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今天老师欢迎小天使们来到我们的爱心乐园(出示板书),爱心乐园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出示奖品),这个嘴巴代表了妈妈温馨而甜密的吻,妈妈是最喜欢懂事的孩子了,小朋友们做得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妈妈甜甜的吻。

2、情感熏陶 听配乐故事《血色母爱》,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妈妈对女儿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并出示图片。 [故事内容略] 提问: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想哭,妈妈真伟大,妈妈真可爱,可怜等。 师:我知道孩子们此时此刻有许多感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吧!(师弹钢琴伴奏)生有感情演唱。

3、讲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我们的 师: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自己的妈妈平时对我们又是怎样的关爱呢?生回答(略) 4、尝尝、谈谈、演演。 尝桌上的二杯水(分别是盐、蜜糖水)说说哪一杯最好喝是什么味道,让我们联想到好那首儿歌?请几位孩子上台有感情朗诵儿歌。 像春天的花朵, 鲜艳又美丽; 像夏天的冰淇淋, 冰凉又香甜; 像秋天的果实, 又大又多; 像冬天的阳光, 明亮又温暖; 呀! 向蜜糖水又甜又香。

5、艺术作品陶冶情操 出示CI课件,一组摄影、国画、彩陶雕塑、儿童画作品; 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师提问:

(1)这些艺术作品都表现的是什么?

(2)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心情是怎样的呢?

(3)哪件作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些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是从古至今妈妈对孩子深厚、无私的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孩子们离不开妈妈的关爱,那我们怎样报答呢? (分组讨论回答)略

6、讲解制作爱心卡 出示爱心卡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爱心卡吗?为什么? 想亲手制作一张爱心卡吗? 知道怎样制作吗?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讲解补充) 讲解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演示过程。

7、情境表演 妈妈下班回家我们怎样做来报答对? 选一名学生表演妈妈,一名学生表演孩子,全班孩子拍手唱《妈妈下班回到家》这首儿歌。

8、师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听了感人的故事,制作一张精美的爱心卡,还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我们从小就感受到妈妈无私、伟大的爱,真幸福,我们更应该关心,周围的人,做一个有爱心、善良的好孩子,怎样做呢?想一想, 再回家试着去做一做。

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1、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作用。

2、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儿时生活的怀想。

2.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教学准备:远教一模式(电视机、dvd、新课程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影片断,看完后说说它反映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龙舟比赛已� 那么在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播放光盘上一段电影;意图:从声音视角角度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播放光盘出示问题;意图: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默读和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作者的家乡有哪些风俗?我们这里有哪些风俗?对有些风俗我们的同学并不熟悉,我这里有一个电影片断让我们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光盘;意图:由于学生对某些风俗只是局限于抽象的语言介绍,通过观看光盘可以直观了解)

2.文章标题为“端午的鸭蛋”;第一段文字中为何要写到端午的种种风俗?介绍这些有必要吗?(播放光盘出示问题;合作探讨)

3.作者在介绍家乡的鸭蛋时介绍了鸭蛋的什么特点?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自豪、热爱: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等)(仅仅是对家乡的特产感到自豪,热爱家乡吗?其实是对自己的故乡出产这特产而自豪,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突破重点)

4.鸭蛋除了能吃、还能玩,文中第三部分提到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听朗读、学生简述;意图:播放光盘,培养学生听读说能力)

5.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鸭蛋这种小事津津乐道呢?其中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态度?

(关注生活细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6.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自主讨论然后找学生发言

(说说你喜欢那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归纳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四。借鉴长处 拓展延伸

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简要描述你最喜爱的一种家乡风俗,写出地方特色。(播放光盘出示问题;意图: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师生交流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教师教学设计 15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xx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xx能够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xx、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发展。可是合作学xx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常会流于形式。所以,合作学xx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合作学xx对小学生语文学xx本事提高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效的合作学xx在我校得以推广。

二、案例的观察描述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xx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合作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编写这部明史,谈迁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并用笔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最终全班以小组汇报。组内成员都找出来关键词语,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都凝聚着谈迁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xx第二自然段,《国榷》原稿被盗,对于这对于年xx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祸、一场厄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假如你是谈迁,你会对自我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探究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的名言警句以及应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历史人物。如,“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梦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和对谈迁说“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等话语以及学生合作表演。

【合作三】学生自主学xx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交流学xx文中插图为什么要把这松树画在谈迁的背后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有的朗诵、有的表演、有的画图,用不一样方式体会谈迁生活的艰辛,体会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取得惊人的成就。

案例分析研究:

1.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但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导,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2.合作学xx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仅有愿意学xx,才能学得好。所以在活动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但教师应加强学xx任务从不一样角度切分,让学生因人而异,采用适合自我的表达方式,如,朗诵、表演、画图等等方式表达自我的观点,才能让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xx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xx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xx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xx方式。”所以,在小组合作学xx中需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 16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八、判断正误

1、独怜表现了诗人对滁州西涧春景的喜爱。()

2、幽字表现力诗人心情闲静。()

3、潮急导致舟自横,有着必然联系。()

4、舟自横表现力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教学设计方案 17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蜘蛛)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平时见过吗?

简单介绍一下:

它是一种节肢动物,善织网捕捉昆虫。今天这节课学习20课蜘蛛,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情况。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熟悉新字生词。

2、指名读,分段朗读。

思考:介绍蜘蛛那些事情?共几个自然段?(捉虫、遇险)

3、学生回答。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常”字可以看出什么?由于作者经常仔细观察,所以才发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蜘蛛是怎样捉虫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3)蜘蛛捉飞虫时,动作非常迅速,你们找找哪个词表现出来?捉到飞虫容易吗?哪个词表现出很轻易地捉到?出示投影,演示捉飞虫表现速度快,且捕捉容易。指导学生读捕捉很轻松的语气。

(4)蜘蛛无论捉什么虫都这么轻易吗?(不是)好,我们看看它是怎么捉甲的。

7、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画出捉甲虫的语句。

(2)为什么说甲虫最难捉?

(3)理解问句“抵抗”。

8、自学第四自然段

甲虫虽然难捉,蜘蛛却是有惊无险,但这次它可遇到麻烦了。(出示投影)看这是细腰蜂,蜘蛛会怎么样,看第四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细腰蜂是怎样引诱蜘蛛上当的,它为什么会上当?

(3)理解词语“敏捷”。

(4)再次出示投影(这是一张破网)

看到这张破网,同时我们也很同情蜘蛛的遭遇。

四。总结

今天我们随作者一同观察了蜘蛛捉虫和被捉的情景,作者写的好不好?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因为作者用心观察了周围的事,才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如果你们也对周围的事多留心,细心去看,也会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

第二课时

1、复习。

上节我们学习蜘蛛这篇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出示投影)作者通过四个自然段介绍了蜘蛛是怎样捉虫和被捉的,下面请看投影

2、学习本课6个生字。

3、指导学生识记字音。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语。

(2)轮读,齐读生字词。

(3)指导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

4、完成课文后练习题3。

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中第三题。

6、总结。

7、作业:阅读《课外阅读》中的《小壁虎》。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用自己的研究方法来学会13个生字、理解“织网、重新、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2、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理解蜘蛛织网时所碰到的困难,并能赏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描写蜘蛛织网时碰到的困难的句子。

2、 通过赐予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的能力。

3、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蜘蛛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

2、教学“蜘蛛”这两个生字,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它们都是虫字旁)

3、在你们的印象中,蜘蛛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它有什么本领?

4、教学“织”,读准音,那么你知道蜘蛛织网是为了什么?你见到过妈妈织毛衣的样子吗?(教师边说边扮演织毛衣的样子。)所以,“织”是绞丝旁的字。

5、那么,小小的蜘蛛它是怎样织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三方面问题,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小问号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听教师朗读。

3、讨论交流。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层次。

1、激趣导入:对刚才我们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答案都藏在课文中,只有当你会正确朗读课文了,你才能真正明白,所以老师想请大家自由的按要求读读课文。

(1)自己认识一下课文中的生字。

(2)看一看课文有几小节,请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zhèn sī guāduàn chóng pò bīng báo huī zhōng

一阵大风、丝、刮断、重新、打破、冰雹、灰心、终于、

自由并大声朗读——指名读,评议——小组合作:组内读议(出示第二组词语)——师生赛读。——师生互评——齐读。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18

设计意图:

纸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与环保紧密相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我们必须要节约用纸,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环境。在实际的调查活动中,让儿童从心理明白节约用纸,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实际行动。

活动目标:

1、认识纸对我们的重要性,知道造纸的重要原料及造纸术的发明。

2、学习使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分析处理信息。

3、了解树木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和森林被破坏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4、增强节约用纸的意识,懂得保护森林,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纸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和纸交朋友

交流内容:

1、看看桌子上的学习朋友是谁?

2、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型的纸?

3、同桌介绍自己带来的纸朋友,它叫什么名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4、全班同学共同分享纸朋友对我们的帮助。

(通过搜集整合生活中纸的种类、作用,师生共同明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二、明白纸“来之不易”

活动内容:

1、师生谈话,了解造纸的原材料有哪些?

2、和书交朋友,边看边想,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3、师生共同了解造纸的工艺流程。

4、欣赏配乐故事《蔡伦造纸》,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师生在共同的交流学习中明白,纸“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工人叔叔的`心血与汗水,知道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并为此感到自豪。)

三、增强节约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活动一:

1、个人汇报作业本使用情况。

2、以组统计使用1个作业本共浪费多少张纸?

3、汇总统计全班同学使用1个作业本共浪费掉多少张纸?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浪费掉的一张张纸,实际上浪费掉的是一个个失学儿童崭新的本儿。

(唤起学生的爱心,从心底里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节约用纸就是关爱失学儿童。)

活动二:

1、展现纸山,师生共同谈感想。

2、纸精灵的呐喊,让学生明白浪费纸就是破坏了森林,破坏了环境。

3、了解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

4、儿童心里的呼唤:“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热爱生活。”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心里意识到一定要节约用纸,做节约用纸的有心人,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做热爱生活的小主人。)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三 19

【想一想】

1、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作者在课文中具体叙述了哪些养花的乐趣?

提示:

(1)“……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2)“我得天天照管它们,想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3)“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4)“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子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

(5)“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跨“好香”,这是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

……

2、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300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里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30多种,100多棵。全家都几天没笑容。

这篇课文是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这里要写伤心的事?

提示:

(1)伤心是因为菊秧被砸死了,秋天就少了许多的菊花……

(2)伤心之深是因为爱花之切,可以反衬养花的乐趣……

【做一做】

1、养花怡情

作家老舍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乐此不疲。特别是文中提到的秉烛夜游观赏昙花的情景实在是令人无限向往。

你是否也想亲身体验这种乐趣呢?那么,自己学习养一盆或几盆花吧。

养花是一门学问,你可得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也可以找一些关于养花的书来读。养花还是一件很费心的事,你可得每天花一些时间去精心照料它们。等到花开的时候,可别忘了请你的家人或朋友来观赏,那时候,你一定会很得意的。

当然,你也可以养金鱼,养小鸟或其他小动物,其间也是乐趣无穷的。

在此同时,你还可以记录一些观察笔记,也许在其中你还会有其他的收获呢!

2、认识昙花

从课文中我们发现昙花似乎是很名贵,并且显得有一点神秘,只在夜间开花,还令主人特别自豪。

那么昙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呢?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进一步认识昙花,了解昙花,揭开昙花神秘的面纱。

把你地说的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昙花介绍”。

教学设计方案 20

变脸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起课文:

㈠简介作者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力经坎坷。总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戏本。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的疑问。 其代表剧作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话》等。

㈡简介变脸

“变脸”是川剧中的绝活,指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技艺纯熟者,十几、二十几秒钟就可幻化出十来张不同的脸谱。其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这是戏剧化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高度结合的产物。

㈢有关变脸的影视作品

吴天明旅美多年后的第一部电影《变脸》,1996年荣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导演奖,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影片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第16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课文《变脸》(节选)就是魏明伦根据电影改写的川剧剧本。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变脸》是新时期轰动剧坛的作品,剧本洗炼流畅,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大开大合,曾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㈣《变脸》剧情

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

㈡提出目标: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戏剧中的主要人物,用波浪线标出戏剧中含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对话,用序号标明戏剧情节的发展脉搏,用括号标出产生强烈戏剧冲容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戏剧的结构与中心。

一、指导学生理解戏剧的结构。

㈠指导学生概括出戏剧的结构。

1.学生概括情节结构,老师引导梳理:

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祖孙其乐融融。

发展——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疑惧不安。

高潮——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赶走。

结局——善良本性被唤醒,救起收留狗娃。

2.请学生根据情节提纲复述情节,并用一句话概括本课的情节。

㈡本课的戏剧结构有何妙处?

明确:

本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均围绕“变脸”向前推进,围绕变脸绝技能不能传女的问题,故事一波三折;剧中人物经历了由悲到喜到怒到哀的心理变化,其行为犹如“变脸”。

前半场与后半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半场狗娃与水上漂拉家常,描绘出了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其目的是酝酿矛盾冲突;后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㈢本课的情节结构对你写作有何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略)。

二、理解戏剧表达的中心。

㈠找出产生强烈戏剧冲突的内容,和戏剧中对表达中心作揭示或暗示的内容。

㈡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结合课后练习四,结合戏剧的要素、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明确:课文通过描写狗娃被收留、遭抛弃、最终被收留的遭遇,刻画了心地善良、身怀绝技而观念落后的老艺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

㈢本课的中心有何深刻或新颖之处,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明确:将观念与命运结合在一起,将时代与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表现中心,既有深度又新颖别致。

㈣作者表达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自主发言,老师归结。(略)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戏剧的要素及语言。

一、指导学生理解戏剧的要素。

找四名学学生分别读人贩子、狗娃、水上漂,其余学生读帮腔。

㈠指导学生理解戏剧中的人物。

1.指导学生概括戏剧人物的性格或品格。

狗娃──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2.作者描写水上漂最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作者描写狗娃最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写水上漂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写狗娃主要用了心理描写。

3.水上漂和狗娃有何典型意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1: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现在还有没有?若有,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将怎样对待?

提示2:像狗娃那样命运的人现在是否有?若有,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将如何对待?

㈡理解戏剧的冲突。

1.本剧表现了怎样的冲突?

明确:“变脸”传男不传女,养儿才能续香火;一个要丢弃对方,一个要跟从对方。

水上漂是一个身怀“变脸”绝技的人,孤身闯荡江湖,他原以为狗娃是个男孩,才收为自己的孙子,指望狗娃接续自家的香火,传承祖传绝技,他坚持“孤独一枝”“传男不传女”,当他发现狗娃是女孩时,极为失望,对狗娃直言:“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他决定丢弃狗娃,认为“养儿防老能续后代,生女外向遭祸灾。

2.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是什么?

明确:

直接原因:水上漂的落后观念。狗娃不是男孩子,而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传宗接代靠儿子。从“家传绝技,独孤一枝”“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女背叛祖先……要遭天打雷劈哟”可以看出来。

深层原因:情感对突。水上漂亲爱狗娃的重要原因是以为她是男孩,能传宗接代,能延续绝技,而狗娃对水上漂是感受到了真诚的帮助和爱护之后一种本能的回报。当水上漂功利需求落空后,就要丢弃狗娃,而狗娃对水上漂则完全是出于真情,是人最真诚的情感。真爱和利益的冲突是其深层原因。

3.本课的戏剧冲突对塑造人物、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冲突表现水上漂的观念落后,也表现了他的心地善良;而冲突的原因主要是时代造成的,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

4.在揭示矛盾冲突之前,作者作了哪些铺垫?

明确:在此之前,作者已为矛盾冲突作了必要的铺垫。作者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重在显示爷爷与“孙子”的和美关系,同时交代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这段戏在平和的景象中酝酿了矛盾冲突。

狗娃被识破是女孩后,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各自内心的情感冲突,水上漂面临的是取与舍的选择,狗娃则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

㈢理解舞台说明。

1.结合练习三,理解川剧中“帮腔的特点和作用。

略。

2.指导学生体会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略。

二、指导学生理解戏剧的语言

㈠分析人物语言,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主要作用。

1.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戏剧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我国传统戏剧以唱为主,戏剧的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之间互相配合,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戏曲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调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之美,并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也具有传统戏曲的特点。

2.请找出水上漂最富有个性的语言,看看有怎样的潜台词?看看它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自由分析,老师归纳总结。(略)

3.请找出�

分析:运用呼告等手法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而又无可奈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例②:蚂蟥缠着鹭鸶脚。

分析: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上漂欲摆脱狗娃却又难以做到的沮丧、失望。

㈡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或抄写的方式积累语句或词语。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鹭鸶(lù sī)

阴霾(mà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盘缠(pán chan):路费

㈢指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句或词语进行有创造性的表达。

请将上述词语连成一段话,要求尽可能有创意。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㈠以“我看水上漂”为题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提示:对水上漂可从他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绝技、有一定同情心等方面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㈡教师作归纳总结,对学生个性解读的方法、依据、质量等作出评判。

二、读写结合。

㈠课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运用悬念手法。

㈡作者运用悬念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入胜,突出主旨。作者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为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需童子尿而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这样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通过水上漂的误会表现他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通过误会造成狗娃的生活的尴尬与艰难,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

㈢请运用悬念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四、课堂总结

㈠指导学生归结本课应积累的语言。

㈡指导学生归结阅读剧本的方法。

㈢指导学生总结悬念的运用与作用。

㈣指导学生思考学了本课在思想观念或为人处世方面有何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21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颂黄河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学设计方案 22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教学设计方案 23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用夸张的手法画一头又大又重的象,占满黑板。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会议论些什么?在象身上板书“大”、“重”等关键字。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㈡、范读课文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㈢、读书天地: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⑴、交流认字情况。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⑶、读通课文。

㈣、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投影仪上(或小黑板事先写好)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㈤、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㈥、读书评价:在自己读、小组读、老师检查的过程中,感到读书的收获怎样?

㈦、教学效果评测

1、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读一读句子,做做动作,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想想曹操的心里在想什么。

3、自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

㈧、拓展性学习看图片、插图捏出一头大象,以便下节课做实验用。

第二课时

㈠、复习: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习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㈡、学习重点段我们都来当一当曹冲,像他那样称称象,好吗?

1、拿出你们捏好的大象,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们捏的大象的样子,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和句子。

2、曹冲相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⑴、小黑板上出示写曹冲称象的句子。标出句子序号。

⑵、摆出实验的用具,说说你带了哪些东西?想想这些东西是用来代替什么的?

3、四人小组做实验。

⑴、要求:两人读句子,两人做实验,然后再交换。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

⑵、一边做实验,一边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4、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 句,演示一步。(如无课件,就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指挥”老师做实验。)

㈢、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㈣、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㈤、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㈥、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自由读题,了解题意。小声拼读音节,想想连起来是什么词,再写下来。

2、读读备选的字,比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读句子,想想该选哪个字;再填一填。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㈧、拓展性学习

1、曹冲听到官员们议论些什么?他的心里怎样想。

2、我们学的这几篇课文,都充满着智慧,你喜欢吗?还想读这一类故事台吗?

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板书设计

造称官员们宰象 称船曹冲石头

教学设计方案 24

设计理念

有了妈妈的爱,孩子能茁壮成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大自然会更加美丽可爱。本文教学设计以“爱”为线索,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活动中,在有意思的识字、写字中,让学生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引导学生用心去写这个“爱”字,并把那一份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那种爱,会在学生生活中潜移默化,那种爱,会在学生生活中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

2.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引入谈话:小朋友,你过生日的时候都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读课题,指导写“礼”、“物”这两个生字。

3.讲故事《生日礼物》,让学生整体感知特别的生日礼物与特别的祝福,激励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交流识字成果,体验成功,分享知识,互帮互助。

3.老师介绍两个特别的朋友:示字旁、牛字旁。教师书写牛字与牛字旁,学生观察区别。(笔顺的变化:“牛字旁”的笔顺是:撇、横、竖、提。笔画的变化:“牛字旁”的末笔是提,不再是横。)

4.与生字宝宝一起交朋友,读词语竞赛。(读准字音,展开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词语的修饰作用。)

5.与生词伙伴一起与句子交朋友,读课文比赛。(发音准确,注意停顿。)

三、细心品读,体会关爱的情愫

1.看图:哟,这位小朋友可真开心哪!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指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感情朗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生日礼物是珍贵的,它寄托着送礼人的深情祝福。(理解“特别”。)

2.原来妈妈送给宝宝的特别礼物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啊!出示句子:“那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关在很新的鸟笼里。”齐读。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窗外鸟儿的自由自在与笼中小鸟的孤独、凄凉,在朗读中由欣喜转向怜惜。(瞧,你们开始关注这只小鸟的命运了。可窗外,几只鸟儿却自由自在地在枝头唱歌,全然不顾笼中那只可怜的小鸟的感受。)

3.出示句子:“窗外,几只鸟儿在枝头唱歌。”齐读。它们快乐吗?它们会快乐地唱些什么?

4.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三段。哪里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小组讨论:“我”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是什么?(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品味小鸟回归大自然的快感。体会小朋友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体会“关爱”

1.齐读课文,再现“我”获得特别的生日礼物的快乐,枝头自由歌唱的小鸟的快乐,回归大自然的小鸟的快乐。

2.再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妈妈送给宝宝的特别的生日礼物到底是什么。(关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

3.读一读,说一说,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写字教学

1.有了妈妈的爱,孩子能茁壮成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让我们用爱心书写这个“爱”字,把那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指导书写“爱”。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

2.请大家带着对汉字的爱观察“描描写写”中的其他字,看看你能给大家怎样的提示。

3.认真书写,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关心爱护你的家人和老师。

教学教案设计 25

凭借文本,科学地展开训练,做到设计有目标,落实有途径,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超越文本,开发资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课程计划标准》中的理念适应孩子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在教学各环节中。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1.读准儿话音(“鱼儿”)和读好轻声(“种子”、“我们”、“的”)。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祖国是我们的家。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演示:房顶下一户人家养了一两只小猪的图片,点击房顶演变成宝盖头,点击小猪演变成 。合在一起变成“家”字。

2.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能告诉老师,你们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感到怎样?

2.师:家是爱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歌——《家》,(板书课题:5 家,在板书的过程中学习新笔画“弯钩”)

3.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 老师配乐范背课文

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注意词儿连读。

3.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词儿是否连读。

4.再读课文,老师提高要求:

(1)把这首儿歌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三、精读感悟,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后提问: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1.学习第一句。

(1)电脑屏幕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2)过渡: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那么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样呢?

① 多媒体配乐动画演示,学生边看边想。

② 看后交流。

(3)过渡:是呀,你看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假如你现在就是快乐的白云、小鸟、鱼儿或者种子,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① 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② 交流、总结方法:读——评——读——评——读

③ 齐读。

2.拓展练习,创设趣味情境

①多媒体分别出示大草原图、大沙漠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②多媒体出示海底世界的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且运用句式练习说话:“( )是( )的家?”(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③小组进行交流 。(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引导)

④同学们把自己说的和想的连起来编成一首儿歌。

多媒体出示: ( )是( )的家,

( )是( )的家,

( )是( )的家,

( )是( )的家。

3.学习第二句

①过渡: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同时我们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我们的祖国。

理解“祖国”——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

②我们祖国叫什么名字?(学生答)它简称为“中国”。

③多媒体动画演示:中国的版图(地形图轮廓里,依次出现长城图、珠穆朗玛峰图、草原牧羊图、平原丰收图、小桥流水图,最后点击空格键出现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形图)

交流: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祖国真美啊!祖国真像一个巨大的花园)

多媒体动画演示:许多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儿童跑到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图里,儿童和花朵的形象互相幻化、叠印。

交流感受: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④适时演唱《娃哈哈》,加强学生对“祖国”概念的认识。

⑤小结:祖国这个大花园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我们小朋友在祖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幸福地成长,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⑥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在评议的基础上齐读。

4.指导朗读全文:这首儿歌写得很美,小朋友们能把它美美地读一遍吗? (教师配乐,学生齐读)

5.练习背诵

(1)各自练习背诵。

(2)指名配上音乐背。

(3)全体起立,加上动作齐声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