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⑴ 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⑵ 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⑴ 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⑵ 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

租──祖 振──晨 嚷──囊

⑶ 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⑷ “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⑴ 指名读。

⑵ 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⑴ 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⑵ 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3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 4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小组读。

⑶ 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很高兴来油溪小学给同学们上课,在上课之前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为什么有这个志向?(生发言)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志向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了解周恩来的志向及树立志向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能够运用点线圈批注的方法来阅读课文,能有效率地默读课文,形成一定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志者,事竟成”,上课前老师请问一下大家,你的志向是什么?(指名说)

师:曾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有一个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展示),你觉得这个志向怎么样?(生答略)

师:说得好,这个人名叫周恩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默读,老师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检测预习

1、理解周恩来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你会用哪一个词?

3、生带着感受读这个词。(中华不振)

4、文中几处写到了中华不振呢?找一找,比较每一次出现都有什么不同?

5、师小结:通过耳闻目睹,周恩来认识到了“中华不振”。

三、学习“耳闻”了解“中华不振”

1,师生朗读学习1—6自然段

师:哪些句子你读到了“中华不振”?(生答)

2,联系当时的历史来谈谈“中华不振”。

师小结:所以这就是“中华不振”,请大家看图片,(PPT展示:中国落后地的图片),让我们再次分角色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

4、学习“目睹”感受“中华不振”

1、学习7—8自然段,说说周恩来都看到了些什么,完成“讨论交流展示卡”:

a、这一段最令我生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我读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国巡警不分黑白,肯定会这样骂这个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华不振,中国人就会_______________

2、学生讨论,上台交流。

3,师小结:请你们用悲愤焦急的声音告诉中国:“中华不振,中国人就会受尽欺凌”(PPT展示:文字)(生读自己写的第3题)

5、学习志向,感悟爱国情操

1、朗读课文,思考: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有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此时的周恩来静静地坐着,他会在想些什么?(生答略)

2,设置情境朗读: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当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当魏校长带着震惊的神情让他重复一遍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师小结: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也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别的`同学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读书,而周恩来却一心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他是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周恩来在12岁那年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

6、拓展延伸,树立学习目标

师小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正因为有了周恩来这一代伟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板书:中华崛起)——(播放中华振兴的视频)

在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又该为什么而读书呢?想一想,把它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10

3 、鼓励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答:周恩来)

生: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来同学们不关有理想,还善于思考。)

4 、简介周恩来。 谁知道周恩来的生平?(生反馈)

周恩来( 1898 ~ 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 1920 ~ 1923 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中国共产党; 1925 ~ 1949 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72 ~ 1975 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都了解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达哀悼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指名认读。(请请小老师 , 生跟读,师正音。)

2 、书写友情提示。(老师发现同学们还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3 、理解词语。

疑惑不解、耀武扬威、衣裳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 1 至 5 节

1 、自学提示:同桌朗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读后交流体会。

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师旁白,男生伯父,女生周恩来。)

3 、你读懂了什么?(生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 6 至 8 节

1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6 ― 8 节,读后交流感受。

( 1 )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 2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2 .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 反而 ;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 但是只能 ;

3 、小黑板 出示补充材料:

(1) 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2)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3)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4)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4 、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作业: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交流后写下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