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山仔帮家人们分享的10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文章。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学情分析
乘法估算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因而在学生有一定口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教学,在教学本课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课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购物》,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是旧中引新。讲授新课时,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一)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特点,坚持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这一基本原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小组探讨学习的方法解决本课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1、情境导入教学例1: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说明图意.
2、老师提出问题: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
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再说一说怎样列算式,为什么,教师板书
3、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总结方法,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请学生说一说那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观察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学生提出问题,其余学生练习
5、小结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反馈做试一试:
第1、2题由学生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第4题先找学生说一说,再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小结
学生说收获,教师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目标: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圆,正方,长方形,三角形活动重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够数出来
活动难点: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正确数出多少种图形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5、认识球体和三角形也同样列举出一些道具,例如:乒乓球、篮球、三角尺等。让幼儿在很直观的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让幼儿自己列举出生活中都看见过哪些实物是什么图形?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球体、三角形呢?
课题10以内连加法第11周第4—5课时
活动内容:10以内连加法活动目标:1、学会连加法2、能够准确计算
活动重点:学习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活动难点:正确,快速的计算活动过程:一、口算练习
4+4 2+3 5+2 2+5 6+2 7+1 8+1 7+2 7+3 10+0 9+1 4+4 2+8 2+6 2+7 6+4 4+3 5+5二、新课学习
教室里有2个同学,不一会来了3个同学,又来了2个同学,现在教室里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年、月、日;认识24时记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记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备内容
看日历(2课时)→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年、月、日
一天的时间(1课时)→24时记时法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时间表(1课时)→认识作息时间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能够从日历中找出指定的日期。
2、掌握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3、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区分平年和闰年。
2、能将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进行换算。
3、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借助钟表模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2、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
1、明确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双重的。首先,本课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这些口诀,并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其次,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旨在发展学生在应用数学方面的意识,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树立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信心。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这些口诀,并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呈现一个有趣的情境,例如,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 提出问题: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探究6的乘法口诀。例如,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哪6位同学愿意参加?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二、自主探索过程
1. 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并填写表格。
2. 交流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内和班级内互相交流彼此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3. 确定口诀: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编写6的乘法口诀,并整理口诀的顺序。
4. 记忆口诀:让学生学习并背诵口诀,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进行乘法计算。
试着读一下这个口诀,看看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以记住?还可以互相分享一下记口诀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地记忆口诀。
老师和学生共同对着口令记忆口诀。
5. 利用口诀进行口算:6×26×56×36×1。
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进行口算的。
三、综合应用,进一步拓展
1. 开车玩碰碰车。
2. 练习射击技巧。
3. 打电话联系朋友。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很有趣,于是它们给朋友打电话邀请去玩。
你能找出小动物打电话给谁了吗?(提示:得出的几个数字相等,电话才能接通)
让6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