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该页是美丽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案》,来自网!

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P109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P1095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正方形、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三、 练习。

1、 基础练习。

判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2、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3、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学生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2 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

(2)逐题订正。

(3)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再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5)指名学生回答或组内交流。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3)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指名学生回答。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2题。

(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3)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4)订正时,请学生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序。

(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5题。

(1)出示题,理解题意。

(2)寻找相关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题思路。

(5)质疑反馈。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8

一、情况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五、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七、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八、课时安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 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 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 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习。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习题分析:

练习六第1题: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