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最新8篇】

数学应用之广泛,小至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买卖、利率、保险、医疗费用的计算,大至天文地理、环境生态、信息网络、质量控制、管理与预测、大型工程、农业经济、国防科学、航天事业均大量存在着运用数学的踪影。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查阅!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最新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 篇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遵循规律,给学生充分感知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搭配衣服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学具,发现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上装和下装,用连线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创新搭配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发展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具体事物的能力的体现。

2.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

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过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与巩固练习都贯穿在这一情境中,一气呵成,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上装和下装的小卡片圆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是聪聪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来祝福他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唱歌)

师:(课件出示一个女孩子和她的衣柜)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生日聚会,可是她却不知道怎样搭配,你们能帮帮她吗?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配上耳熟能详的歌曲,这样的开场会让同学们在兴奋与快乐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例2中的上装和下装图。

师:你们觉得茵茵怎样搭配最漂亮?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各种搭配图)

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你们的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成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除了摆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了更加准确地知道有多少种穿法,我们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装,字母B表示下装,或者用○表示上装,□表示下装,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连一连。

(指名汇报连线的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的结果)

预设

生1:我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上装,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下装,每件上装可以与3件下装搭配,这样就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种)或2×3=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A2分别表示上装,B1、B2、B3分别表示下装,也得出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指名回答)

师小结: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地掌握新知识。

⊙巩固练习,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2页2题。

师:茵茵来到了聪聪的家里,快看,聪聪拿出什么来招待朋友?

(学生回答点心和饮料)

师:你们喜欢什么点心和饮料?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点心和一种饮料,你们有几种不同的选择?

(指名汇报结果)

2.课件出示教材104页4题。

师:小伙伴们来到了数学乐园,大家都想在这里合影留念,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以聪聪过生日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继续学习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基于以上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用点线图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在统计表中直接观察不容易找出“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所以应该整理这些数据,使其更便于观察。最后分析点线图中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铁道部将能买半价票的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为120~150厘米。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生个别回答。

师:你的身高属于这个范围吗?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游你需要买票吗?

生自由回答。

师:淘气班的同学暑假也想去游玩,我们看一看他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你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数据整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情境开始。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学习内容创设暑假旅游买票这一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页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谁能快速地说出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预设

生:数据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应该先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那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预设

生1: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师:笑笑想出一个办法,在图中画出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你能接着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吗?

2.出示教材82页笑笑画的点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继续用笑笑的方法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画的点线图,先数一数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然后把结果记录到练习本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个体汇报统计结果。

3.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这个班里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156厘米和120厘米。

生2:我知道了这个班同学的身高在14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气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2名同学的身高超过150厘米,所以有34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需要通过整理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才能更快地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引导学生在对数据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桃子)那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呢?(萝卜)今天,小白兔和小猴们结伴到野外采摘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你们瞧。(投影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3只小猴发现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3、(1)求“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6÷3=2

(2)求“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0÷3=?

二、师生探究。

1、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1)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试一试:0÷4= 0÷9=

(3)从刚才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卡片出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2、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1)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养鸡场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产鸡蛋306个,你能计算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吗?

(2)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竖式计算:

③上面的竖式一般这样写:

3、试一试。

(1)投影出示:480÷4 350÷5

(2)让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竖式计算。

(4)反馈交流: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交流评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改错。

(2)反馈交流,说说错的原因。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3=0(个) 306÷3=102(个)

0÷4=0

0÷9=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2、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该怎样列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4=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学生尝试演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5、反馈评议。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6、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7、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三、巩固反思。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改错。

(2)交流反馈。

四、应用质疑。

1、谈话: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