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13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调查并记录家庭使用能源的情况。

2、能够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等装置。

3、能够设计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4、能够看懂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源与能量的关系。

2、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能源对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2、意识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体验到开发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三、教学难点:能够独立设计利用一种能量工作的模型装置。

四、教学准备:碗、铝箔、木塞、橡皮泥、瓶盖、塑料片、铁丝、塑料瓶、剪刀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

2、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表扬。

二、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图说一说:

图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这些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2、提问: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引如能源) 有哪些能源?

3、分类:

将刚才所讲的能源分类。

小结: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问: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举例。

5、看图了解世界与中国能源对比情况

看图P48,思考通过图表你有什么启示?

你对中国禁止小型煤矿、造纸厂的生产或关闭的行为有何想法?说说理由。

有人说:一次性纸杯是伟大的发明;也有人说:一次性纸杯的发明是最糟糕的发明。你支持哪种观点?

三、学习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太阳能灶或小水车

1、过渡: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而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车、家里用的煤气灶、电热水壶等。你还能举例。

2、为了改变这种浪费能源的这种状况,科学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你能告诉大家吗?

3、制作太阳能灶。

讲讲太阳能灶的作用。

说说制作的材料和步骤。(还有什么方法制作?)

自己制作。

4、活动:看谁制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动,烤土豆片。

5、小评,如何改进这个装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选:制作小水轮(可安排课后)

说制作方法与步骤。

简便的方法:铁丝为支架。

瓶盖(内有橡皮泥)为轮。

浆叶为塑料片。

四、设计一种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1、出示:风能转换电能的模型。

学生上台游戏。

2、学生分组画图设计。

3、展评。

说出设计意图及能源转换的过程。

一周后看模型。

五、巩固应用

1、垃圾为什么要提倡分类回收?

2、我们怎样保护不可再生能源。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能 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 水

风能 矿产 不可再生资源

木材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2

消失了的恐龙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3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能源

学习目标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当堂检测

课题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课题:单元拓展

学习目标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三、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当堂检测

课题 :知识应用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学生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

2、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4、关于晶体(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3、拓展活动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7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展开探究活动。

3 、能够对未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2 、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 、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2 、树立节能意识。

3 、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开带能源问题。

二、教学重点: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三、教学难点:知道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法及合理性。

四、教学准备:白炽灯、节能灯、各种资料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 、复习: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2 、检查风能转换模型制作情况。

3 、评比。

4 、揭题: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面对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问题,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呢?

5 、板书课题。

二、探讨如何节约能源。

1 、了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事例。

过渡: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交流。

我们为什么要节约能源?

小结。

2 、探究白炽灯与节能灯的'效率比。

出示:白炽灯与节能灯。

这两个灯泡大家都见过?

当灯泡点亮的时候,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你们家里主要用哪种呢?为什么?

学生交流。

实验分析:

预测哪个效率高

演示实验,学生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交流。

3 、小结。

三、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开发新能源。

1 、过渡:人类为了提高利用自然能源,科学家想了很多方法。

2 、看图思考:

这是一座未来的住宅,仔细观察,它在哪些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能源?

3 、学生观察讨论。

4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投影提醒)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

这幢房屋是如何利用自然能源的?

这幢房屋为什么可以节能?

有哪些节能的方法?

5 、小结。

6 、认识太阳能的作用。

太阳能是能源之母,为什么这样说?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太阳能?

为什么太阳能将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7 、了解我们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阅读 P52 。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四、巩固应用

1 、现在有很多购房着喜欢景观房,特别喜欢有落地窗的房屋,请想想,落地窗在能源的利用上有哪些优劣?

五、布置作业

1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 、出份能源小报。

板书设计

4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自然能源 太阳能

(可反复利用)地热

风能……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8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河北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河北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13、浩瀚的宇宙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学生:“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教师: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九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九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知识介绍:

16,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17,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教师: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知识介绍:

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观看“宇宙之旅”片断的形式,回顾了人类了解宇宙的过程。能不能谈谈你们的感受?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说不定,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中间,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自己的发现和学说。

1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重点难点分析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光年

宙:时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亿年

2、宇宙包括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多亿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

地月星系:月球(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

二、太阳系:P112太阳系组成

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九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44

【看九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彗星运动:绕太阳自东向西转,(画图关键是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遇到太阳风,离太阳越近,彗尾越强。也就是说,扫帚尾巴越明显,说明太阳风越强,说明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量多),旱涝灾害言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六课,与第五课《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第七课《考查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起组成本单元的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本课包括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制造污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洗抹布、洗拖把、倒课前收集的污水等活动,感受到清洁的水是很容易变成污水的,污水的产生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二是“认识污水的危害”,旨在通过看图片、小组讨论、阅读资料等活动,啥时候学生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很大。三是“污水的净化处理”,通过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污水处理实验和观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意识到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处理后的水能无害地回归环境,但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

学生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在日常生活中,“饮用水安全”、“五水共治”之类的话题也常会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让学生有所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通过饮水进入人体会直接威胁身体健康;很多地方的地表水因为污染而不再适合用于农业灌溉;许多地方因污染而导致有河有湖但仍无水可喝的尴尬处境。不过,学生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大多是零碎的,很多学生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大人们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观察与研究的兴趣也不够浓,因此,本节课中将引领学生在亲自参与的产生污水、处理污水等活动中增强学习动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的危害很大,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沉淀和过滤;污水处理的过程很复杂;处理后的水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的水源。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产生污水、做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了解本地污水处理情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难点:感受污水处理的不易。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

(1)导入环节用:清水1大箱、脏抹布1个、脏拖把2个;

(2)分组活动用:放有少量干净水的水槽1个,500ml烧杯5只、250ml烧杯每组1只、50ml烧杯每组3只、抹布1块、过滤装置每组1套、记录单1张;明矾及使用说明书1份(后续发)

(3)中途呈现用:软磁黑板贴12张、拓展阅读资料每人1份、污水处理厂水样2瓶。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表、一瓶生活污水。

课前活动

看动画片《水的故事》,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产生污水

1.今天的课与水有关。实验桌上和水箱里装的都是。(教师舀一杯出示)观察一下:这杯水是怎样的?板书:清洁的水

2.用水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场景熟悉吧!(课件:学生在学校里搞卫生的照片)这里的'哪个活动要用到水?像这样抹布脏了怎么办?(学生演示:洗抹布)你把什么留下水中了?

3.拖把脏了怎么呢?(学生演示:洗拖把)水中又增加了什么杂质?卫生搞好了,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这桶水也变得怎样了?

这个过程,对于水来说,是被污染的过程。

4.平时,还有许多行为会造成污水。我们来开个小组交流会把!说说带来的污水是什么行为造成的呢?里面有些什么杂质?(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学生陆续板书小卡片,如:洗衣服、洗碗、淘米、印染、施化肥等))

5.一起来看这些造成污水的行为吧,有什么发现?(引导:水污染主要是由谁造成的?可以分哪几类?)(生:工业、农业、生活)

二、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1.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污水,后来流向哪里了?

2.如果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河水变化后又会产生什么后果?每组的水槽中有一些干净的水,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河流,然后把每人带来的污水都倒入里面,边观察边讨论这个问题。(课件: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后果?)

3.(学生回答后)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黑水河”由生活污水、养猪场、洗煤厂排放污水造成;“血流成河”由印染造成;

“牛奶河”由天然乳胶泄漏造成;“泡沫河”由畜禽粪便多年排放造成。“垃圾河”因菜场和饭店垃圾造成。(课件:被污染的河水)

4.严重的污染会危及水中的生物,连鱼儿也“死不瞑目”;也会危及人类,人们的身体更是深受其害;农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质让人难以察觉,长期积累的毒素终究会在某一天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成了“生病之源”!(课件:水污染致病的图片与资料)

5.怎么样?我们造成的污水,能随意排放到河流中吗?(生:不能)

6.那么,我们桌上的污水还是快点来倒入这边的收集箱中吧,千万不能直接排入河流啊!(每组把收集的污水汇集到大的污水箱中)

三、污水处理

1.课堂上的净化处理

师:感谢大家用实际行动减少了更大面积的水污染!不过,所有的污水,都只是这样装箱存放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学生谈想法)

师:的确不行啊!据了解,我们镇上的居民和工厂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就有3万吨之多,如果装在这样的箱子里的话,大概要200万箱!(课件)

这么多的污水,有什么办法处理吗?(预设学生回答:建造污水处理厂)

师: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地方。你认为,污水处理厂可能会用什么办法使水变干净?(预设学生回答:过滤、沉淀)

(教师适时指导)什么是过滤?(出示实验器材)做的时候,污水倒哪里?过滤后的水会在哪里?(课件)什么是沉淀?沉淀最主要的是要能静静地等待,观察有无杂质沉降下来。(课件)

这些方法是否有用呢?下面,我们自己来开个“污水处理厂”吧!

活动:

比一比:哪个污水处理厂能净化成功。请负责材料的“工人”来领取一盒材料,用大杯子到污水箱中取污水,倒出一部分到过滤装置中、一部分到做沉淀实验的杯子中,剩下一部分倒在写有“污水”的杯子中留作对比用。这个写有“过滤后的水”杯子是等会儿收集过滤后的水用的,别忘了记录。(课件)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工人”们!现在,你们的哪个方法已经成功了?(过滤,擦去问号。)沉淀实验需要很长时间,老师这里有一种能加快沉淀的物质,要不要?(课件:明矾)(给发一小包明矾,同时提供使用说明纸条,继续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先请一个小组展示记录单和净化了的水,让其中的两名学生用大杯去收集净化后的水,评价其他的组)

师:看来,我们的9个污水处理厂都很成功,不过,还存在什么问题吗?(生:速度太慢、时间太长、没有彻底净化)经过我们大家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生:没有)你认为,我们设计的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回答:净化不彻底、太慢了)

2.工厂里的污水处理

师:看来,开个工厂没这么简单,净化的方法还需要很多改进。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污水处理厂是怎么处理呢?那就跟着我校科技兴趣班同学一起出发吧!

(播放录像)

思考:他们方法和我们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当然,处理的时候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再来看看流程图:厂内操作需要二十多项,厂外还需要铺设输送污水的管道。怎么样?对这些有什么感受吗?

说一说: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了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四、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污水和污水处理》,我们先用一两分钟时间把清洁的水把污染了,后来又用十几分钟时间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处理干净了些,无害地回归到了水环境中。整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与想法吗?

对于我们,应该为保护水环境做点儿什么呢?(引导:我们可以在这里的哪个环节发挥作用?)

这些是我们家里每天要用到水并产生污水的事情,想一想:怎样做可以减少污水的产生。把你们家的计划写下来,试试能否坚持一周,活动中有什么新的想法或困难就写在上面,请我们的家长来当这项活动的评委。记录表的背面有其他班同学讨论出来的“节水小窍门”,可以参考。为了水环境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板书设计】

【作业辅导】

填空:

1.本地的自来水水源取自

2.我家常用的节水措施有

3.连线

沉淀

物理方法

过滤

化学方法

消毒

生物方法

细菌分解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三、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回顾和解释 1、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2.应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拓展。

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平,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3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