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演员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06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06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已学过的图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学会看扇形统计图,并掌握它的特点。 3.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步骤。 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时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什么叫圆心角?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4.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哪些?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5.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扇形统计图。 2.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出示P106图,观察主题图和条形统计图。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还有哪些信息从条形统计图中不容易表示出来?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4)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什么?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什么? (5)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1)根据上图,分析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与各扇形圆心角大小的关系。 (2)制作扇形统计图。 (3)引导学生归纳绘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先求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B.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C.按照纸的大小用圆规画一个合适的圆表示总数。 D.根据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 E.在各个扇形内写上相应的名称和百分数。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练习二十五第3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 www.jingyou.net 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____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2页的练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