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醉清风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欣赏〕
片段一(序幕部分)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反思〕
一、序幕扣人心弦。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终曲高潮迭起。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填表。
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把表格填写完整。
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观察表格,汇报发现。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表示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3、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1、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判断。
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一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出勤率一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判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教材43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后记
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