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里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篇1

一、学弈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个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人要拜他为师并学下围棋的原因。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其中的一个人学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思想从不想别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人与另一学棋人的不同之处,也使我们明白了他能学好围棋的原因。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三心二意的人远远不及专心的人学得好。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说后一个学弈的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这是一个设问句,引导读者思考故事的寓意。

5、曰:非然也。

这一句是回答前面那个设问的。意思是:那个学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个学得好的人,而是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

二、两小儿辩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中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5、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篇3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二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

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

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

1、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

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⑵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⑶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3、尝试背诵古文。

4、学生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组织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2、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发到网上,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并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学会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4、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太阳、地球的知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课件。

2、孔子有关名言。

3、地球、太阳的关系图。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问题激趣

1、同学们知道孔子吗?(交流课前收集资料)

2、孔子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他有许多启迪后人的格言。大家收集了吗?

3、师也收集了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出示,读)

4、孔子之后,一无孔子。博学的孔子东游时却被两个小孩子的问题难住了,是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文言文读书方法:第一步读准字音:

⑴ 学生自读课文。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出节奏。

3、第三步:结合注释读懂大意,释题。

三、深入读思,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读思第二段,两个小孩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日始(近,远)

日中(远,近)

⑴ 指名说观点。

⑵ 读相关句子。

⑶ 理解两个孩子观点有什么不同。

2、读思三、四段,两个小孩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⑴ 板书:如车盖──如盘盂。

⑵ 比划车盖、盘盂大小。

⑶ 读相关句子,理解反问句,明确乎即吗。

⑷ 同法学习第二个小孩的发现,理解沧沧凉凉如探汤。

⑸ 读两小孩的发现,体会辩斗语气(多种形式),两小孩可爱吗?

3、你赞同谁的观点,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解决难点。

4、孔子赞同谁的呢?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创造想象: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出示孔子名言)

6、从孔子的回答中明白了什么?(宇宙无限、知识无穷)

四、作业

1、试背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搜集资料,解决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教学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文言文的读如何更有效呢?我从执教《两小儿辩日》做了下面的尝试:

1、初读课文,注意读的层次:

文言文的初读可分三步进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出大意。

2、深入理解,读有重点、目的:

文言文的学习不应是串字串句的讲,阅读中应也有研读的重点。如《两小儿辩日》中我把两小儿的对话作为研读的重点,课堂中让学生静静地读,探究地读,读中理解,读出理解。

3、创设情景,读出情趣或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对太阳的认识主要是对话表现出来的,而对话又是辩斗的形式。学文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模拟辩斗的情景。同桌读,表演读、创造性地读,学生读、辩,情绪高涨。

通过这些不同形式,层次的读,学生们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进了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文言文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四、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