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基础知识

患:防患于未然 防患未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论语为载体,了解孔子的思想。

2.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3.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4.教学突破点:

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四、教法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六)读课文,理解意思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智慧的体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五、资料索引与精华

1.孔子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  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  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  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  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翱翔,刚劲,萦绕,蹒跚学步,铭记,强悍,璀璨,顶天立地等词语,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重要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3、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学案教案一、学习提纲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按“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五部分。

3、自读第一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先后的写法。

4、自读第二部分,作者先写哺育了中华少年,再写滋润着中华少年,最后写滋养了中华少年。

5、自读第三部分,这部分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第四部分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和。

6、第五部分是对全诗的。

7、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赞美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

二、练习设计

1、背诵喜欢的部分。

2、阅读《倾听鸟语》一书的《雄鸡似的中国》。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通读顺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词素分析法及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

3、理清写作思路: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

二、指导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训练形式: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表演朗读。

2、交流体会,内容:

对诗句的理解。

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

内心情感的体验转化迁移。

仿照课文其中的小节写诗。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 篇5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靖学校小学部六年级⑶班 黄静文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我们是要创造祖国更璀璨的明天。”这是我读了《中华少年》这篇既优美,又有气势的诗歌启发出的第一感想。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听听,这两句诗优美吧。从这两句诗中,我体会到了“中华少年”应有的纯洁、勇气、乐观这三种精神。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莽莽昆仑使我学会立地顶天。”九曲黄河就像中华少年的命运之路。挫折不断,困难连连,但是咱们中华少年在这时候就因该克服困难,英勇向前。九曲黄河就像我们的命运地图。“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我们是伟大的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我们的眼睛是黑的,我们的皮肤是黄的。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不改的容颜。

做一个中华少年,要多接受命运的挑战,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困难来阻止你,还要懂得接受人生中的挫折,才能有资格做一个中华的少年。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险阻,我们都要挺身相站;不管前面再怎么困难重重,我们都要有准备,有自信。

我们,就是中华少年,中华少年的一生不应当风平浪静,中华少年就应当时刻准备迎接考验。我们是龙的传人,就应当有龙的那种精神和豪迈的情怀。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这些都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五十六个民族,代表了地图上那只威风凛凛的雄鸡,代表了咱们中华少年!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 篇6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中华少年》。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奇妙地归天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结墨客奇特感觉,使情绪详细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故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脚色朗诵,还可以是演出朗诵。在重复的诵读中,领会墨客表达的情绪。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2、通过明白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引发学生对故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故国风景,配乐《长江之歌》。图片举例。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换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富厚的图片,富有豪情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诱发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二、交换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网络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资料举例:

“枫桥的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这一民俗,由来已久。相传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眼看祖国灭亡而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而亡。当地居民为防止水中鱼类咬坏屈原尸体而在江中遍撒鱼食,划舟保护,后有神鱼将屈原尸体驮至他的故乡秭归。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划舟来怀念屈原,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形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

哈达: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以取吉利。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米、三米不等。哈达的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要试着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⑴读准字音。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jìng)、哈达(hāhǎ)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

相机提示:

1、2介绍了祖国锦绣山川是我们的家园。“雪莲,乳燕,雏鹰,鲜嫩的山丹丹”这里都暗指中华的少年。

3、4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端午节中秋节人们的风俗。

5“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这里指中国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骚扰,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举行。这次会议庄严宣告中国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7、8对中华少年的祝愿和赞叹。“五十六朵鲜花”这里指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少年。

3、读文,还有什么疑问?

相机提示: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们的殷切期望。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在你们一代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一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学生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古诗文;二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立志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五、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组练习:

全班按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诵。

2、请2~3个小组表演朗诵。大家评议。

老师辅导: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本领,如音调的崎岖、音量的巨细、声音的强弱、速率的快慢,有比拟、有升沉、有变革,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柔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细致节拍光显,并凭据作品的根本节拍接纳相应的速率。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极重繁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率也不是牢固稳定的,而是要凭据体现作品内容的必要来决定,并具有肯定的变革。

引导朗读举例:

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风格,由于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由于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3、全班分成四个组,分脚色演出朗诵。

设计意图:这一关键是讲堂的热潮部分,演出朗诵肯定要引领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魄力,升华学生的情绪。

六、小结、作业

1、小结: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再一次深深感觉到中华后代的爱国情怀。对故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种种方法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故国的一片蜜意。

2、作业:有情感地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这里重点就放在朗诵上,不部署誊录的使命。通过朗诵,为自己是中国人感触自大,加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