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优秀3篇

矛与盾 篇1

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3、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4、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随着作者韩非子逛集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古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 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①你可真会学习!一边读书还一边看插图,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注重提炼方法,借助注释、图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可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

率。

⑵ 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想象是理解和创造的原动力,文言文中的想象更为精彩!它让陌生变为熟悉,晦涩变为易懂,遥远变为亲近。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文言文。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

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男女生分读。

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生动诙谐的情境化语言,身临其境的再造想象,激情投入的师生配合读,塑造了栩栩如生、鲜活饱满极富个性的

人物形象。

⑷ 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在比较中学习语言,感受古人遣词用语的精妙,感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生读得比较到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教者之乐也在其中了!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矛与盾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预习: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课的两则寓言是文言文,与现在的语言不大一样。先读读课文,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想想这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①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师: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问这话的人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6、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分角色读。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师: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

3.师: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展示学生的表演)

4、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2.自读文言寓言《刻舟求剑》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②设计一份介绍文言文知识的小报。

③本单元其他的文言文。

七、板书

矛与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矛与盾 篇3

《矛与盾》评课稿

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孙静的《矛与盾》

今天上午听了孙静老师的一节课,同样是《矛与盾》。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出人意料的,孙老师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大集市,通过让学生表演卖矛与盾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表现得很出色,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给听课老师的震动非常大。自己也颇受启发。

不过课后的评课对这节课却产生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错,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这样上行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最大的争议就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文本,学生是用白话演的这则寓言,所以开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看课本,感知文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解决: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演。中间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演绎,提炼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我是非常欣赏着节课的,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中尝试让很多人不高兴,虽然这中尝试不符合现在学校统一的要求,虽然这种尝试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那时,我想所有人都回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