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雾霭 疾驰 催人奋起 呐喊 消逝 肺结核病
雾霭 弥留之际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二)我会填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 ),表达了 ( )。
(三)我的搜集
我搜到了有关肖邦的资料。听一听肖邦的《革命练习曲》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1、 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此句中体会到的?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划出有关句子,谈体会。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肖邦在生命弥留之际哪里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2、想象此时肖邦在想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________”的词句。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饶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送行----咏唱----叮嘱----赠土
一、活动目标
1、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木兰诗》、《最后一课》、《石榴》等作品,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因而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这一主题班会。
2、通过回顾祖国历史(片段)之一,让学生体验在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中感人的爱国故事,培养学生朴素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3、通过模仿和视听,感悟爱国的深刻内涵,从而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光荣与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二、活动准备
编制脚本、选好演员、排练。
三、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开始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第一版块——沧桑岁月。
班会主题版面出现(屏幕):
回顾历史,祖国因我们而欣慰;
脚踏实地,我们因祖国而自豪;
展望未来,我们与祖国共腾飞;
(以及展示祖国各方面成就的图片。)
1、演讲者演讲(渲染气氛)(大屏幕打出四个大字:“苍桑岁月”,后出现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的图片。)
2、小合唱《在松花江上》引入音乐剧。
学生:下面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们家族的故事。故事开始在六十年前,听奶奶说,我爷爷的家庭是一个很兴旺的家庭,可是爷爷为了自己的理想,在那个非常的时期,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音乐剧: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一幕。在国、家之间作出义无返顾的抉择:父子争吵。(以旧上海图片做背景,表明爷爷家庭背景)小合唱《红星照我去战斗》。
学生:我的爷爷参军了,那时的爷爷是个好勇敢的战士,不久便荣升连长,可是,在一次战斗中爷爷受伤了,于是……
(配合小合唱,部队前进的图像,表明爷爷从军),爷爷受伤(配以激烈战争的图片,衬托爷爷受伤),半月后与奶奶相识(战争时期医院做背景,表明爷爷入院)
学生:这就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在爷爷和奶奶的渐渐远去的背影中插入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4、小合唱《东方红》结束第一块(开国大典图片,表明建国)。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
2、知道能代表祖国的标志,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3、尝试当小导游,能大胆的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祖国,初步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升国旗等图片资料。
物质准备:
媒体课件:世界地图的图片、中国地图。
知识准备:
幼儿知道祖国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1、请小朋友当导游。
师:暑假里许多小朋友都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许多好玩的地方旅游,今天我想请我们小朋友们来做个小导游!
2、引出本次活动重点,了解祖国的知识。
师:做导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先接受培训,学习有关我们祖国的知识,才能让外国朋友更好的了解我们中国。
1、知道导游需要做什么,产生当小导游的兴趣。
2、了解祖国的知识。
用当小导游导入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小导游“培训”活动,引导幼儿多方位了解祖国。
1、培训项目一:中国的位置。
出示世界地图。提问:我们中国在哪里?中国在地图上像什么?红星标志的地方是哪里啊?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公鸡,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首都在北京。
2、培训项目二:中国的标志。
播放课件,提问: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东西让你一看到就会想到中国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啊。的确,国旗、国歌、国徽、华表和大熊猫等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都会让人想到中国。
3、培训项目三:中国的人
(师幼共同总结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出示各名族友人集体照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虽然各族人民在衣着、习惯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我们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1、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了解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大公鸡,知道北京的位置。请个别幼儿练习介绍祖国的位置。
2、幼儿自由讨论讲述,说出一些中国的代表动物、图案,如:熊猫、国徽等。了解中国人的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了解各族友人的图片。
3、请幼儿(结合祖国画报)大胆介绍中国的人。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初步了解我国在地图上的特征。通过讨论,展开联想,开发幼儿开放性思维。通过观察图片、讨论等环节,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三、情景游戏,学做小导游介绍中国,巩固对祖国的认识。
1、结合自制祖国画报,请“小导游”上台大胆向“游客”介绍中国。教师在一旁引导补充。
2、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1、幼儿自由结伴,商量分配角色。当一回小导游,大胆的像班级幼儿介绍我们的祖国。
2、欣赏歌曲,感受当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通过当一回小导游,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通过欣赏歌曲,提升自己的自豪感。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六年级第11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想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请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疾驰、催人奋起、呐喊、亡国、消逝、肺结核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 瓜分: 深渊:
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 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 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 逝:注意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