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课本剧【精选22篇】

他找了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坐下,茂密的杂草遮掩了他的身形,他拿起鱼竿将鱼饵装上去,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鱼线甩出去,鱼钩落入水中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而他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住浮标,嘴里还不时喃喃自语。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赶紧提起鱼杆看看鱼儿有没有上钩,但每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儿垂钓》中班教案 1

一、看图导入

1、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学生齐读课题 ,

3、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 “钓”

4、简介作者 :胡令能

二、初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师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2)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三、熟读诗歌,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四、读,听,画结合, 体会诗的意境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六、作业:

1、写生字

2、背诗歌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轮唱和轮读的方式来歌唱处理。

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的歌唱,控制好音色和气息。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吟诗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古诗。(出示《小儿垂钓》)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师:谁来念一念,或者拍一拍朗读的节奏?

3、尝试用轻巧活泼的声音齐读古诗。

4、师示范读,找不同。

师:我也来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说一说我读的有什么不同?

(1)感受四三拍。

(2)节奏的变化。

(3)认识休止符。

师:这就是四分休止符,停多长时间呢?

(4)找一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5)诵读三、四两句。

6、完整的跟音乐诵读。

二、唱诗

1、听范唱,并熟悉歌曲的演唱顺序。

2、用三拍子的声势的韵律表现歌曲。

3、默唱,画旋律线。

4、用柯尔文手势模唱歌谱。

5、用lu哼唱旋律

6、跟琴完整的演唱。

7、唱好休止符,感受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跟音乐完整的演唱。

三、表现

1、露一手。

2、《小儿垂钓》的合唱版,说一说其中的表现形式。

3、设计多种表现形式。

4、综合表现古诗(演、唱、读、奏)。

小儿垂钓 3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 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 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 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 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 (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 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 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 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 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 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 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 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小儿垂钓》教案 4

星辰实验学校    周伟华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

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小孩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吗?

生1:我来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仍然用功读书。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出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

(生齐读)

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 中间给“得”、 “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是四行,这样的古诗就叫绝句。《池上》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小儿垂钓》呢?

生(齐):简称七绝。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师:拿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生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生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种节奏读得也可以,但老师提醒你,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到了怎样运气。)

师:对,这样听起来感觉很好。这首诗还有其他节奏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来给大家读读《小儿垂钓》?

生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学生能够各自用心有节奏地练读。)

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

(学生摇摇头看着老师)

师: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生1:我想用一边跺脚一边读诗的方式来读。

(学生一边跺脚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

生2:我想一边拍桌子一边读。

(学生一边害羞地拍桌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边拍边跟着读。)

生3:我想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兴奋地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兴致勃发!)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两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两人拍手……等形式诵读两首诗)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读。)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

生(齐):有趣极了!

师: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两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生:不,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生1:我们可以查字典 和一些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生2:我们可以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书上都配了图画。

生3:我知道我们的《同步拓展训练》上有诗的全部解释,读了就知道意思了。

生4:实在弄不懂的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没有发现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品诗。

(一)品读《池上》。

师:两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拼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先来品读《池上》这首诗。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会画上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感觉你改得更简单了,但意思没有改变。

生2:我感觉你改的比原来的诗更简洁,但意思好象更清楚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幽雅的古筝曲轻柔地响起——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生1: 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娇艳地开放着,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是那样的迷人。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开放,给人以纯洁雅致的感觉。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

生2: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位五六岁的小孩划着小船在偷采白莲,他迅速采了几个,准备回家。小艇从池塘上划过,形成一条“池上小道”。小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3:夏日炎炎,池塘里盛开着清香诱人的荷花。娇滴滴的,这真是一个阳光快乐的早晨。看,那边的绿色身影是个小孩儿,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莲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几朵荷花,然后撑着小艇快速离开。他越划越远。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绿绿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生4:

……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生1:我看到了一个调皮又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他偷偷地采了莲蓬回来,他真勇敢。

生2:这个小男孩偷采白莲可能是为了品尝里面的莲子,可是大人又不肯让他一个人去,他只好偷偷地去,我觉得他很机灵,是个小调皮。

生3: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他想到去偷白莲,可是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的踪迹藏起来。

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生:那就会觉得他是个有心计的孩子了,不那么可爱了。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二)、品读《小儿垂钓》。

师: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刚才大家用手中的笔再现了《池上》这幅画,现在我们再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你们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各自读诗以后,同桌互演)

师:哪一组同学为大家来表演?

师:(学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师采访那个“小儿”):请问,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什么意思?

生: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影响我钓鱼。

(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请问,你先摇摇手,后来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摇摇手是叫他不要吵,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

师:哦,你真是个好心的孩子。同学们,此时,你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

生1: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小孩子。

生2:我看到了一个很认真钓鱼又心地善良的孩子,他肯热心帮助别人。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结:《池上》和《小儿垂钓》分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知道偷采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自己踪迹以及小小年纪学钓鱼的农家小儿,问问自己,你更喜欢哪个小儿?为什么?

生1:我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认为童年就应该像他那样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生2:我也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不喜欢死板板只会读书的孩子,像他那样划船采莲,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们做不到。

生3:我也喜欢《小儿垂钓》里的小儿,他那么专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欢他。

……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儿,想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吗?那就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五、拓展。

师:喜欢他们不仅可以背,还可以唱。大家听——(老师出示《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轻松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大家把诗填进去唱。

学生们高兴地唱了起来。

师: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老师搜集了几句,读一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师:下课后,你们也去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古诗的方法去读、去想象、去唱。

小儿垂钓 5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诗文解释

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游来。

全诗赏析

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 6

佚名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  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案 7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俺就捉不到鱼了。

生:俺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假如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同学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俺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俺钓鱼了。

师:�

生:俺 小小朋友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俺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协助了他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协助他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小朋友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加,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动身,让同学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同学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小儿垂钓》 8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发生了这么样的一件事情,你怎么看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儿垂钓》阅读题目及其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小儿垂钓》原文欣赏

【唐】 胡令能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人。

《小儿垂钓》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小儿垂钓》阅读题目及答案

(1)从首句中蓬头一词,可以推知垂钓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衣衫简陋的山村孩子)

(2)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改写侧坐莓苔草映身一句。

(在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他随意而坐,专注地垂钓,草丛几乎淹没了他的身形。)

(3)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一、二句重在写____,三、四句重在传神。(形)

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多选题)

A.幼稚

B.充满童趣

C.无邪

D.天真可爱

正确答案:A B C D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

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B.三、四两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C.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D.一、二两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

正确答案:A B C D

《小儿垂钓》赏析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中班教案 9

教材分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

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 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

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

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最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

2、齐读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

3、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

二、初读觅趣。

1、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的"纶"是边音,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读看,不但顺口地读,而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7、读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现在同学们一个个俨然已�

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猜了这首诗的内容,猜得不错!现在课文又读得这么棒,让你们联系诗句再来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想一定能猜得更好,说得更具体。大家可以请插图帮忙。

指名回答。(这首诗说的是:一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学钓鱼,一个过路人向他问路,他怕鱼惊跑了,没有回答他。)看看,大家又进了一大步!

三、细读品趣。

1、理解前两句

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

(1)先猜第一句 "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

("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

(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

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也就是说,我们猜"映"的意思是掩映、遮掩?遮掩住整个身体吗?怎样的野草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子。)

(4)围绕着这句话,你觉得这个孩子哪儿让你觉得他特别有趣,特别惹人喜爱?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

2、理解后两句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1)学生自由猜,告诉同桌,集体交流: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因为他怕把鱼惊跑了,所以不答应人。一个过路人干什么?小孩怎么做的?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

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5)我这么礼貌地问路,这孩子不赶快大声告诉我,却对我招手,他心里在想什么呀?大声——着急,礼貌——不能不理,担心——

(师走上前)我来问问你,我请你帮忙,你不回答,对我招手!为什么不应声?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个动作什么意思?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

学生读。

四、诵读吟趣

1、一首《小儿垂钓》,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师范读全诗。

2、哦,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蓬头、侧坐、学垂纶"还真钓到了鱼。孩子,你的心情怎样?你来开心地吟吟这首诗。

3、这位路人,你看见那个可爱的孩子了吗?你喜欢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

4、各位小诗人,你们也看见了那个孩子和那位路人吧,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自由读诗吧,读出你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读。

5、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配乐齐诵。全体起立。

6、诗我们不仅会读了,会背了,还读出了诗中意,诗中趣。下面拿出练习本,写写这首诗。我找两个同学,上黑板,每人写一句。(字写得工整的)

写的时候注意四个字的写法。一是"蓬头"的"蓬",草字头,乱得跟杂草一样;"稚",右边是个隹,四条横;"纶" "莓 、苔"

五、拓展赏趣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请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材料,读了吗?

2、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童趣。

3、学生汇报交流。(请三个左右的学生,提示:有喜欢xxx写的诗吗?)

《所 见》: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呀!

《村 居》: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宿新市徐公店》:多么漂亮的蝴蝶呀,抓到它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呀!就算是蝴蝶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2、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诗吟诵一遍,把这美好的童真童趣永留心间。——

七、布置作业

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

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小儿垂钓》 10

作者:霍旭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7

《小儿垂钓》课例评析

霍旭萍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点评: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多媒体,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儿垂钓 11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

生:我 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小儿垂钓》教案 12

作者:洪泓    转贴自:小学语文教师    点击数:70

精彩片段《小儿垂钓》片段

作者:洪泓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

生:我 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7、8期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13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七绝,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最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

2.齐读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

3. 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

二。初读觅趣。

1.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

3. 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的纶是边音,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读看,不但顺口地读,而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7.读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现在同学们一个个俨然已�

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猜了这首诗的内容,猜得不错!现在课文又读得这么棒,让你们联系诗句再来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想一定能猜得更好,说得更具体。大家可以请插图帮忙。

指名回答。(这首诗说的是:一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学钓鱼,一个过路人向他问路,他怕鱼惊跑了,没有回答他。)看看,大家又进了一大步!

三、细读品趣。

1. 理解前两句

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

(1)先猜第一句 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

(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

(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

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也就是说,我们猜映的意思是掩映、遮掩?遮掩住整个身体吗?怎样的野草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子。)

(4)围绕着这句话,你觉得这个孩子哪儿让你觉得他特别有趣,特别惹人喜爱?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

2、理解后两句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1)学生自由猜,告诉同桌,集体交流: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因为他怕把鱼惊跑了,所以不答应人。一个过路人干什么?小孩怎么做的?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

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5)我这么礼貌地问路,这孩子不赶快大声告诉我,却对我招手,他心里在想什么呀?大声着急,礼貌不能不理,担心

(师走上前)我来问问你,我请你帮忙,你不回答,对我招手!为什么不应声?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个动作什么意思?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

学生读。

四、诵读吟趣

1.一首《小儿垂钓》,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师范读全诗。

2.哦,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蓬头、侧坐、学垂纶还真钓到了鱼。孩子,你的心情怎样?你来开心地吟吟这首诗。

3.这位路人,你看见那个可爱的孩子了吗?你喜欢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

4.各位小诗人,你们也看见了那个孩子和那位路人吧,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自由读诗吧,读出你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读。

5.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配乐齐诵。全体起立。

6.诗我们不仅会读了,会背了,还读出了诗中意,诗中趣。下面拿出练习本,写写这首诗。我找两个同学,上黑板,每人写一句。(字写得工整的)

写的时候注意四个字的写法。一是蓬头的蓬,草字头,乱得跟杂草一样;稚,右边是个隹,四条横;纶 莓 、苔

五、拓展赏趣

1.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请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材料,读了吗?

2.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童趣。

3.学生汇报交流。(请三个左右的学生,提示:有喜欢×××写的诗吗?)

《所 见》: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呀!

《村 居》: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宿新市徐公店》:多么漂亮的蝴蝶呀,抓到它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呀!就算是蝴蝶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2、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诗吟诵一遍,把这美好的童真童趣永留心间。

七、布置作业

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

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小儿垂钓》教案 14

[教例]三年级《小儿垂钓》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

生:我 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小儿垂钓》教案 15

一、谈话放松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第一次见面,咱们相互介绍一下:我是来自通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原来老师已经告诉你了!/我的姓啊,很有意思的,把它倒过来,反过来,转半圈,还是一样的!猜猜看!)

2、王老师啊今天特别高兴!记得五年前,我就来咱们通师二附,实习过,当时而附的小朋友热情、活泼!留给我的印象可深了!今天来到二附,见到你们,也很想跟你们交个朋友,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班级或你的学校,可以吗?(补:我相信在座的客人老师们也是很想知道的!)

[评价:(简单地)行啊,好,,记住你了!……

(可以在传话筒的过程中补白:话筒在哪儿,帮忙传一下。拿着话筒,享受的可是主持人的待遇,只要举手发言,就有机会。)

(手势停)3、二附的同学果然能说会道,活泼可爱。我还知道二附的读书节搞得非常棒,同学们爱读书,读童话、读小说、读诗歌收获是特别大,没说错吧?下面我们准备开始上课了,好吗?

二、导入揭题(激趣)

1、揭题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跟着老师书空是个好习惯。“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

2、一起读,知道题目意思吗?钓过鱼吗?

3、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三、初读探趣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上两遍,读正确,有不理解的词儿打上问号。

[课件]

(巡视)

2、反馈。手:停。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评:不错,三个生字全读正确了,我们一起读一遍。(课件出示三个生字)

还有谁再来读。(评:诗读得不错,还能读出那么一点味道来了,不错,果然会读诗)

3、有不理解的词吗?

让学生一一列出。

谁能帮帮忙。

让学生说,教师一一界定。(多说了:别人没问的你也答了,少说了:看来有点难度,需要老师帮忙吗?)

垂纶就是垂钓,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

(映/应:看来这个词一时半会还说不清楚,待会我们边读边理解。板书应?

4、小结: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读出来呢?

再轻轻地读一遍诗,你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生自渎)你看到哪些有意思的画面呢?

(评:真有意思/是挺好玩的,很有趣/挺逗的/恩,你呢?)(板书:趣)

小结:同学们边读诗,边想象画面,真会读书。

四、细读品趣

1、其实,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可以把自己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2、巡视(发现问题一一指导:大家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在后两行,有的在第一、二行也找了好几个呢)

个别指导一、二行词语,鼓励发言。

3、反馈: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句?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同座交流交流。

4、谁来说?(指名)(如回答后面二句的,确实有趣/说出了你的感受,请坐,你抓住了,好的,还有其他的吗?)

①蓬头。(第一个回答的板书)(及时板书)

评:哦……还有谁?也觉得有趣。附和:你从“蓬头”中品出了淘气,“蓬头”透着野性/本真/可爱/感兴趣

小结:啧啧,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真是野趣十足呀!(指板书说)

(,抓的好,还有吗?)

②侧坐(及时板书)(及时板书)

评:(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回答当中插:“侧坐”在大家眼里有那么多丰富的镜头,你们想象得真有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指板书)

还有其它的吗?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形象。

评价:感受的兴趣不一样,读出的味道也不一样。你对……情有独钟。

过渡:从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

⑥“遥招手”“不应人”(相机板书,摇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小结: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遥招手”、“不应人”。(板书)

多么有趣呀,越爬越有趣。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

方法:借助手势。评价:听出你的担心来了。

一起来读好它!(齐读)(教师加手势“嘘”提前渗透。)

4、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好,你来演这个“蓬头雅子”。

心理疏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那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师自言自语:今天到牛家庄去买牛,可是这牛家村该往哪儿去呢?(师用手张望)奇怪!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在钓鱼。我来问问他:小朋友,请问到牛家村怎么走?

师走上讲台:我来问问你,你这个动作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应声?

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路人不会怪你的,下去吧,小家伙。

(2)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招手他是这样理解的,有不同的表演吗?

一群鱼儿游过来了!抓住机会哟!

师:(换个地方)再来问问:小朋友,请问牛家庄该往哪儿走哇?

你这个手势什么意思?

评价(3)相机

小朋友,刚才的招手是什么意思?

谢谢你,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又可爱!握握手!下去吧小机灵鬼。

小结:一个“招手”,有的这么表演,有的这么表演,有的这么表演,各有各的情趣,同学们的理解都可以,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甚至连是小孩招手,还是路人招手,都有不同的意见,这个呀就是学古诗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等我们长大后再去研究。

5、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

五、吟诗诵趣

《小儿垂钓》这首诗,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象。闭上眼睛,(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

师范读(完,听音乐)

吟诗是感情丰富的表现,是自我陶醉的体现。自己也试着吟诵这首诗。

大家(挺)有吟诗的味道,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吧?(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掌声,真不愧是二附的学生,no.1!吟诗见功底呀!(竖拇指)

一起来吟这首石,能不看屏幕吗?音乐一起来……(手势指挥)

六、拓展赏趣

1、大家沉浸其中地吟着,陶醉在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拿出讲义,老师推荐给大家的是: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先读读,再说说你感受到的童趣。

①“偷”字细品之下,却是天真可爱!妙就妙在“不解”,童趣之所在呀!②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③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④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七、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们为什么能写出我们儿童的种种童趣之所在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作业: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大家可以把作业通过e-mail的方式发送给我,我的e-mail是。

《小儿垂钓》中班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试背本诗;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学古诗的能力;

3、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背本诗;

教学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齐背古诗。)(组织教学)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不久前我们才学了一首古诗《渔歌子》。(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渔歌子》)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诗句描写了一位老翁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钓鱼的情景。你见过别人钓鱼吗?你觉得钓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钓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它不仅吸引着白发的老人,更吸引着和你们一样大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是——《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垂”是个翘舌音,谁来读准他?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连起来读,“小儿垂钓”。

“垂”,比较难写,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提示需注意的地方。)(注:指导书写时,兼顾全体。)

二、知诗人,解题意。

1、“垂钓”的意思是——钓鱼,对,它是钓鱼的书面语;那么“小儿垂钓”就是——小孩儿钓鱼。

2、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胡令能是唐朝中期一个并不出名的诗人,年轻时当过手工匠,他一生中仅留了四首诗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首《小儿垂钓》。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他会在诗文中写些什么?学完了古诗以后就知道了。(注:如有猜对的,学文中要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回应,给予表扬)先听老师读。注意,听准字音。

师范读。

2、小朋友想读吗?请大家按平时的读书方法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读。(提示:自己多读几遍)

3、检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当好小评委。”(两人)

正音。重点指导的读音:“蓬”、“稚”、“侧”、“映”、“纶”。(如:除了“”是后鼻音的字,在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个后鼻音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注:当提到“映”时,“应”也提出正音。“‘应’是个多音字,既读‘yīng’,又读‘yìng’,在诗句里我们将它读成‘yìng’”)(注:可通过表扬优生的方式再加深印象,由练读字、词到连句读。)

(2)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吧。(齐读诗句)

四、自学诗句。

1、好极了!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诗句,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归纳:借助字典或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自学诗句。

学生自学诗句。(提示:自学完以后,可以和同位互相交流交流;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很乐意帮你的忙。)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行的?先来读一读(一、二两行)”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

1、汇报第一、二两行:

从哪个词看出这个孩子头发很乱?(蓬头)注释中告诉我们了,“蓬头”的意思就是头发很乱,你真会学习,通过蓬头能看出什么?(钓鱼心切,顾不上梳头,很喜欢钓鱼。)又是从哪儿知道他是在学钓鱼?对,“垂纶”的意思是——钓鱼,学垂纶就是——学钓鱼)(板书:学)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学钓鱼,“映”在这里指遮住,“草映身”就是用草草遮住自己的身体。

2、为什么他要躲在草丛里钓鱼,还用草遮掩住自己的身体呢?(指导体会他的心机,怕鱼儿看见自己吓跑了,好象在和鱼儿捉迷藏。)

是的,从“草映身”让我们体会到这孩子为了钓鱼所花费的一番心思。其实,这两行中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他这种心理?(“侧坐”)(板书:侧坐)“侧坐”是什么样的?我们侧坐着试一试。为什么要侧坐?(因为担心自己被鱼发现,他没有像一般的钓鱼人那样大大咧咧地坐着,而是侧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草堆里,好像在和鱼儿捉迷藏。)

3、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看。(出示课件,师朗读前两行诗句旁白,并指示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蓬头、稚子、草映身)

[!——]

4、有趣吗?能不能看着图展开想象描绘这两行诗句?比如:这是在时间?这孩子来到河边干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5、由于钓鱼心切,这个头发都顾不上梳的小孩,此时正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多可爱呀?谁能读好?

6、指导朗读:

个别读;(通过表扬优生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停顿。

(2)提示:“蓬头”、“学垂纶”、“侧坐”、“草映身”这几个能表现出孩子可爱样子的词可以读重一些。(师范读)

(3)男、女生分读。

六、学习后两句诗句。

1、正在这孩子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看?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那么诗中是怎样写的呢?接着读。(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1)“路人借问”,“借问”这个词我们曾在《清明》一诗中见过,“借问酒家,……”(齐背《清明》)知道“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事情)

(2)这个给人指路的小牧童多热情多有礼貌呀!而图上的这个孩子(指图)却——远远地招手,书上用的词是——(板书:遥招手)讲解:这个“遥”是“遥远”的“遥”,表示的是远远的意思。他为什么远远地招手呢?所以最后两行诗句是“路人……不应人”(板书:不应人)

(3)在这里,“应”是什么意思?{板书:应}(回答、答应)“不应”就是——不回答。(板书:不应)所以“不应人”也就是不回答谁呀?(不回答问路的人)(板书:不应人)

(4)连起来说说这两行的意思。

(5)创设情景: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小孩,你会对路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多机灵的孩子呀!你体会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指导学生朗读:“着急时语速怎样?最后一句写他都不敢答应了,读时声音应该怎样?”)

(6)两名学生比赛读,评一次;

加上动作齐读。

(7)能展开想象生动有趣地描绘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

七、小结。

1、通过学习(指示板书),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板书:专心致志、机灵可爱)

2、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注:激励话语)

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读?

加动作齐读。

3、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试试看?

指名背;

配乐试背。(“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不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边看画面、看板书一边跟着小声背。”)

七、课内拓展:

1、把钓鱼当成一件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情趣,可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活就没那么轻松了,课堂上,刘老师再推荐给大家一首跟捕鱼有关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一起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刘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敢接受下面的挑战吗?请你用我们今天所用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比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自学完毕快速举手。)

3、交流汇报:重点提示的词语:“渔者”、“但”、“君”、“出没”

4、师总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捕鱼人捕鱼时的艰险,从而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八、布置作业:

这节课,小朋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课后,刘老师请大家走进“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课后作业。希望你有更大收获。

《小儿垂钓》 17

教案示例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十、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是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学习的第一课古诗,该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殊性,在第一首古诗的教学上,重点放在教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如何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己学习古诗,并最终理解古诗。在第二首古诗的教学上,就适当放手让学生利用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

《小儿垂钓》中班教案 18

教材简析

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

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

重点难点

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

1、谈钓鱼,引入古诗。

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2、揭课题,了解作者。

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注意“垂”字的笔顺。

②了解作者胡令能。(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

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

1、归纳问题。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

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2、读正确,注意节奏。(呈示课件)

3、自由读,尝试理解。

(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 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

4、试着联结成完整的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在河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莓苔的岸边,借着绿草遮掩自己的身子。有人向小男孩问路,他远远地招手,因为他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答别人的问话。)

三、引导想象,丰富意境。

1、继续提问,挖掘空白。

师:现在,我们已经按照古诗的顺序,也就是按照循规蹈矩的方法将古诗的意思弄懂了,也解决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部分问题。但是,这个时候,我想,喜欢刨根问题的同学一定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而且,我认为,好的古诗一半是作者写出来的,一半是我们读出来的。因为作者不可能把眼前所见所闻全都写出来,必然留有许多的空白,需要我们用想象去填补。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还有什么没有写出来,让你产生了疑问,请提出你的疑问。

【预设问题,有效引导:小男孩为什么钓鱼?小男孩除了头发蓬乱,还会有哪些外貌特征?小男孩所处的环境除了“草映身”还有些什么?他是怎样学钓鱼的?路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有何贵干,为何借问,外貌怎样,怎样借问等等?小男孩有什么反应?(或小男孩与路人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小男孩钓到鱼了吗?】(呈示课件)

师:借助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古诗变得丰富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将作者没有写到的东西补充进去,让人听了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给予提示,变序练说。(呈示课件)

①学生练说。

②全班交流。

四、品析词语,感悟形象。

1、教师质疑,品析词语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头发蓬乱”,丑化小孩?有人看到“稚子”两个字认为小男孩显得很幼稚,作者眼中的小男孩是幼稚的吗?作者为什么写“侧坐”而不是“正坐”?小男孩为什么坐在“草映身”的地方?小男孩为什么远远的“招手”而不是摇手?小男孩只顾自己钓鱼却“不应人”是不是显得太没有礼貌了?(呈示课件)

2、思考应答,感悟形象

师:由此,你发现作者笔下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小儿郎?说说你的理由。(板书:的小男孩。)

师:是的,作者用细致的观察和写实的手法,把一个……的小男孩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样子,听到他的声音,仿佛他那温热的气息拂过我们的面颊。这是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这真是童趣盎然的画面呀!(呈示课件)

3、积累诵读,传达情感。

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

4、尝试背诵,体味童趣。

五、课内拓展,解读“钓”味。

师:其实,古时候的诗人写了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诗,这些诗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手,因此有了不同的味道。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钓鱼诗”。(呈示课件)

小儿垂钓 19

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学日期第十七周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教学重难点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教具学具幻灯片          容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回忆诗句  交流诗句   读题,理解题意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池上指导理解题意                     容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4、学生齐读题目。5、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简介作者  自由读诗 指名读  交流   理解诗意 指名说  边读边想 交流   出示初读要求 及时正音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后,简单说说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遇到的难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小儿垂钓》教案 2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诵读古诗,学会认读古诗中的五个生字。

2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 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 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 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招手”一词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小儿垂钓 21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小儿垂钓》 22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稚( )遥( )

钩( )准(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诵《小儿垂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