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案【优秀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11篇千米的认识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26-27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下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让学生课下走一走操场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学生准备一根米尺,教师准备卷尺。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突破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突破重点:

第一, 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建立自己的思维。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时间”、“数数步数”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100米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推出: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远。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或操场上5圈),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用平时的速度走)。

第二,让学生举例从哪些地方到学校门口大约是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五、预习提纲

1、同学们你们课下从操场西头走到东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200步)2、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单位?请举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几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5、1千米=1000米,他们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是怎么样的关系。

6、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7、要表示一段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样表示。

10、27页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从家到学校有几千米吗?自己是怎么估的?

六、过程

(一、) 情境导入(出示中国地图)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有多远知道吗? 出示一个30公里的牌子谁能明白这些牌子的的意思?(学生自愿起立回答)。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根据教师给的预习提纲进行课本26、27课本预习。(教师念一题小组之间寻找并记录一题的答案)在预习之前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

(三)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把预习问题回答解决完以后,由组长代表把本组不会的问题提出教师或其他组解决。在解决的时候教师尽量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讲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曾经有本书上说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实践巩固

1、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2、5000米=( )千米 700米+300米=( )千米;3千米=( )米 2千米—1000米=( ) 米

3、课本28页1、2、3、4、5

4、能力强一点的同学课下自己测量一下实际家到学校的距离,能力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只做2、3。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补一补。

(六)小测小组之间互相出一道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展示小组

本节课的评价结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学生自己感受“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走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200米一圈),和同学说说你走了几圈。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方法

讲授、交流、谈话、操作、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 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那如果要测量从温县到郑州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知道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400米)那跑两圈半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 千米和1000 米(个别读、全班读)

3、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 km = 1000 m)

4、(1)课间到操场上走一走、测一测,实际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

(2)引出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3)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出手指操,让学生做一做,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同桌户说,增加记忆)

5、估一估

1千米的距离

同桌互说:

(1)从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2)你家到校门口大约是几千米?

6、做一做

(1)( )个100米是1千米。

(2)( )个200米是1千米。

(3)( )个50米是1千米。

(4)( )个500米是1千米。

(5)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沿跑道走( )圈就是1千米。

三、巩固拓展

1、出示小常识(你知道吗?)

2、练一练(连线)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4、判断正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多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或你的同学。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000米=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第四册教材44~46页,练一练1、2、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力:能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能估计1千米是多远。

3、创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测量、体验、联想,建立空间观念。

4、德育: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需要与乐趣。

教材分析

这一节内容在知识结构上,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学掌握一小部分,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化。

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理解。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测量、联想、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概念正确表示长度。

创新点

通过演示、体验,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

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引目标

激发兴趣

1.师:这一节课有几个小朋友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现在请他们出场(请出几个头带长度单位饰物帽子的学生)问:我们认识这几个朋友吗?请你们把他们从小到大排一排(毫米、厘米、分米、米),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现在请你们给他们找合适的好朋友,请他们站在一起,你会安排吗?

课室的长度书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

毫米厘米米

今天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位朋友,看看它在测量什么的情况下出现。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1000米测量的次数

小组评价

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

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

明确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长用千米(公里)做单位。

创造条件

主体参与

1、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引入。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增加感性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直观理解比较困难,启发学生借助其他事例来理解。

组织研究

体验发现

2、建立千米长度观念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2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5圈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计。

(1)师问: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2)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3)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让学生闭眼想象)

让学生边比较,边理解

引导创新

应用实践

测量、体验,建立表象

1、请几个代表在课室手拉手站成一排,需要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想象100米的长度,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2、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你大约要走多少步?其他同学在课室估计,验证是否与测量结果相同。

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困难,多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有助于学生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反思小结

巩固提高

1、说说本节课的收获。(看书质疑,解决疑问)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填上合适的单位(书46页第一题)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研究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家长们说一说。

课后记

千米的认识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毫米1km=1000m

厘米

分米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  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  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 步行         汽车          飞机           自行车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1800千米    5千米         16千米         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 :实践园地

1、  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

知识介绍:

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

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我们伟大祖国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长5500千米。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例4、例5,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中的第1—3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设计意图

千米的认识一课,看起来似乎内容不多,但要真正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选择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

生2:我认为不�

师:那�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 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长度位的简单化聚。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放录象片:高速公路上,汽车快速行进,及公路边不时出现一个一个里程牌及指路标志、限速标志。

2、提问:这是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上面写着什么?你知道千米是多少吗?

3、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千米”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千米”

(1) 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看一看,走一走。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 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一想100米的长度。举例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 认识1000米。

让学生量出100米,再量出100米,让学生说说操场有几个100米,那10个100米是多少?1000米大约要操场走几圈?,走1000米用了几分钟?(大约20分)

2、认识千米

(1)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问口到附近的'什么地方大约是1000米。

(2)为了简便计量1000米规定为1千米。

(3)媒体展示:看一看 1千米是10个100米。

三、米和千米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1。

(1)2千米=( )米 (2)2千米500米=( )米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米=( )千米 6720千米=( )千米( )米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4000米=( )吨千米 3千米=( )米

2600米=( )千米( )米

4200米=( )千米( )米

7千米38米=( )千米

2、判断

(1)小明1小时大约步行10米。 ( )

(2)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是10分米。 ( )

(3)一支铅笔大约长18 ( )

(4)教室里的额额黑板长大约是3米多一点。 ( )

(5)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 ( )

3、长江长6300千米,合( )米;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合( )千米( )米;钱江三桥长5700米,合( )千米( )米。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P26-P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2.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

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4.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算一算

6000米=()千米

5千米=()米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

3500米=()千米+()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完成练习六有代表性的题目。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长度》中的第一课时,它是本单元单元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测量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生上学期认识了米、厘米,知道了分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千米”是最大的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8个人站成一排”的实践活动,推测出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由此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例2在例1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的长度,从而主动构建1km的长度观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1千米=1000米。

【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抽象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能用千米进行恰当的估测。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定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如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则是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我们班的孩子,在上一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坐出租车、看路边的交通警示牌、路标等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也已见到过千米。但“1千米”到底有多长,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没有具体概念的。那如何给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都相对较差的二年级孩子建立1千米的观念呢?这就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逐步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在游戏中学习。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知识。本节课,我就准备将“捕鱼”的游戏与例1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

2、在情境中感悟。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了巩固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估测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估测哪些地点之间是1千米;欣赏祖国风景名胜图等环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3、在活动中构建。为了在例2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我准备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提前与体育老师联系,让学生上体育课时亲自围着操场走5圈,记下时间,为帮助学生构建1千米的观念作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准备从“引入、感知——展开、体验——练习、应用——拓展、延伸”为主线,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可能对“清水到大竹”的具体长度不太了解,因此我将主题图摆在了练习应用中的图片欣赏环节。而本节课我准备就采用谈话引入教学。从了解学生身高的对话中引入,顺便也就复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顺便再抛出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其它长度单位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呢?”通过这一提问,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进行估测,层层感知,逐步形成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我我准备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初步估测,激发求知欲。在引入问题中,当学生说出“千米”时,让学生展开第一估测:那你们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就是1千米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学生回答的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可这就让恰好激发了学生想知道确切答案的迫切性,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

第二步:利用游戏,建立感知。当学生迫切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时,我就可以利用课前玩儿的游戏进行引导了:“上课前我们玩捕鱼游戏时,8个同学组成的鱼网大约有多长呢?”同时,请1竖排的8名同学起立,将手拉起来,让鱼网再现。学生在已有的对米的认知基础上,估测出这是10米后,就接着提问:“那80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800个同学呢?”让学生逐步推算出“800个学生拉着手站成一排大约就是1000米”。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好“10个100米就是1000米”这一阶梯,让学生在分析中逐步感知。由此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在生活也就叫1公里”,并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1千米好长呀!

第三步:通过实践,逐步构建。“大家都认为1千米好长!那你们具体去走过1000米吗?”面对学生的满脸疑惑,我便给学生介绍:我校运动场的跑道,每圈恰好200米。同时,播放一名学生围操场走5圈的片断。看到片断中的小男孩随着圈数的增多,表情的变化,立刻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路也回到自己围操场走了5圈时的情景。这时,就让学生谈谈自己走了5圈后的感受,花了多少时间。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逐步总结出:原来沿操场走5圈就是1000米,1000米真的好长,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1千米的长度观念。接着就让学生从观察分析中得出1000米=1千米。

第四步:再次估测,巩固升华。当学生对1千米形成表象后,我们进行第二次估测:“从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抢着汇报。由于此时学生对1千米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估测的准确性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当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多媒体显示学生从我校回家的主要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情绪怎能不激动,学习热情定能大大提高。

趁着学生兴趣正浓时,我们又回到第一次估测的问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之间也相隔1千米呢?让学生根据刚建立的对1千米的认识和自身估测的经验各抒已见,相信定能听到学生自信的回答。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历了“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体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比较清晰了,回到最初不会的问题上,再次进行估测,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就进行了再一次的升华,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我主要设计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前面两题是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线题。多媒体出示人步行及几种常用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行驶速度,让学生在自己手中的题单上进行连线。

第二题:填长度单位。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这两道基本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千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第三题:是让学生从欣赏图片中感受千米在生活应用。各种各样的路标、道路指示牌上,我们能看到千米的身影;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她哺育了千千万中华儿女;连绵起伏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它是中华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当欣赏完祖国的大好河山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你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千米,进行延伸。

第四题:向同学们出示一段“神舟”六号的图文资料,其中有很多带有千米的数据,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千米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本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外体验活动,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再次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板书

最后向大家展示的是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km=1000m

km表示千米

以上就是我对《千米的认识》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指教,谢谢大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