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上课地点: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翘倒蛭迩ю锍ふ髀穑?lt;br>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小结: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导读: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总结: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能力点:读书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点:学习军需长的崇高精神,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以及将军动作、神态的前后几次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预习设置:
1、读懂生字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初步朗读课文。
2、什么是军需部门,“给养”是什么意思,军需处长和在军队里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文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部分做记号,并想想课文其他部分各讲什么意思?
4、细读第三到第十三自然段,完成下表:
神态动作心情将 听到“有人冻死”时 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 军 听到“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5、课后思考练习1、2。
教学过程:
一、切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准备学习哪一课?(板书:丰碑:齐读课题两遍)
“丰碑”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的是谁?(板书:“丰碑”简笔画和“军需处长”)
你是怎么知道的?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把军需处长比作“丰碑“的一个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讨论感悟
㈠自读第3至第13自然段,分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1、交流一:第七自然段
从军需处长的神态和衣着描写你分别体会到他的什么精神?
(幻灯出示课文插图:师引读全段)
2、交流二:第十二自然段
⑴从将军的神态你体会到什么?
⑵从将军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⑶比较读句子,深入体会将军沉重、愧疚、崇敬的复杂心情。
句1: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句2:(句1中带点词语去掉以后的句子。)
3、交流三:
⑴生据预习题4的表格再读课文第3至第13自然段,对照幻灯中的表格小组交流。
⑵据表质疑。
4、小结:
⑴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⑵生自由上台把体会到的军需处长的精神品质写到“丰碑”的简笔画中。
㈡导读理解一、二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都读懂了什么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
2、讨论交流。
三、感情朗读升华
1、听录音读。
2、自由练读。
四、作业
思考:第一、二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写与表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有什么联系?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
①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读懂课文,能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能感受到军需处长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本课时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欢听英雄故事吗?你知道哪些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
2、谈话导入:是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次拉回那艰苦的斗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
二、学习活动
(一)一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解决难读词句,读通读顺课文。
(二)二读课文:弄清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三读课文:质疑探究,找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四读课文:品味词句,弄清句子的深刻含义。
· 品读一、二自然段,感受环境恶劣与队伍装备差。
学生想象:当时部队的装备怎样?
· 品读“将军”听到“死讯”后情绪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将军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品读第七自然段。
学生交流:读到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探讨:(1)文中“坚定的脚步声”实际上指什么坚定?
(2)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这样的队伍”指怎样的队伍?
·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体会:“晶莹的丰碑”指什么?
(五)整体感知全文,为“丰碑”写碑文,升华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一、教材内容:
能力训练 第十册第8课《丰碑》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他们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将在本节课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内心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 恶劣、思索、依靠、塑像 等词语。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
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为了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丰碑》。(板书课题:丰碑)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丰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工具书,找出课后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阅读效果,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课文,好吗?在这几名同学读时,同学们要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一说)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出示图片(红军队伍在冰雪中艰难的前进)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第一自然段)读一读,通过朗读体会当时的恶劣环境。
2、这支队伍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指名说一说)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3、在队伍前进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军需处长被冻死了)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在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呢?
(1)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找出相关段落读读议议: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这么单薄,他不知道自己可能被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十分安详?想象一下当时可能的场景。
(2)能看出军需处长的什么品质?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
(3)师: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从云中山的那边艰难的一步一步的朝我们走来,他累极了,冷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但这一歇就再也没有起来。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4)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4、军需处长是如此的让我们感动,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感动,是谁呢?(将军)
(1)小组合作:细读第3-12自然段
a、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b、与小组同学交流,怎样读才能读出将军感情的变化。
c、讨论: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汇报交流
四、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师生同时向军需处长敬礼。)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长征》等文章。
板书设计:
丰碑
军需处长 将军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愤怒
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崇敬
教学反思:
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宜以深情朗读、想象感悟为主,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纵观我的课堂,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
一、较好地体现了 我以自己动情的导读,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 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此时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将军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呢?我设计了补白联想。 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沉重而又激动的,他的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却一句也说不来,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是将军,在失误面前同样敢于自责,同时更使学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陶冶。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哲理。
三、语文实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在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后,带领学生朗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真的被感动了,有了不得不发(抒发)愿望时,让学生 写碑文 就水到渠成了。我不失时机地说: 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写下碑文,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真正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不足之处: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划出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接着以 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第三小学 何娟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今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丰碑》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参考、反思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6.�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_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主要活动
1894年创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生字:咆 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有两篇主体课文《飞夺泸定桥》和《丰碑》。《丰碑》这篇课文是围绕红军长征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本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支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将领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这里的丰碑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石碑,而是红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行为塑造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丰碑,这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课文共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来理解。
知识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会写课文中的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
2、学习作者以细致的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红军将士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见过石碑吗?(生汇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同学们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把你喜欢的词句用符号标出来。
⑵、指名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后评品,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教师要重点强调“冻”、“尊”、“塑”的写法,注意多音字“将”和“恶”的读音。
2、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十分恶劣,给红军队伍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把自己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⑵、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3到最后自然段,是课文中的重点部分,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然后说出将军感情上变化的过程(吃惊—内疚—感动—崇敬),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⑶、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如“镇定”、“安详”,在第7自然段中要认识并列的句型特点。
⑷、换词练习,在第8、9自然段中描写将军动作的词语:抽动着,抖动着,吼道。
⑸、末尾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说出它的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
⑹、读到这里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军需处长怎么可能被冻死呢?再次朗读这一段。
⑺、齐读第12自然段。
师:“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最能触动大家的心灵,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⑻、小组内交流。
⑼、汇报总结。
师:军需处长的身体和云中山融为一体,如同一座晶莹的丰碑,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他所代表的红军精神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⑽、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1、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事情发展做铺垫。
2、以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录象激情感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军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军
A、将军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军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2)军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题目、解题。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军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军胜利时的喜悦。
五、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2 更新时间:2003-10-30 教案录入:xxywja ]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 ”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什么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引导:①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②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 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 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 [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E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 :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光: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必须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的:
1、通过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习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前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课前准备:幻灯片四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释题引入新课。"丰碑"本意是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2、学生自读"自学要求"和"自学程序与方法",议一议学习本文的学习计划。
二、读练一 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自学提示:
1、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那些人物,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型,理解词义。
3、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知一
1、请四生试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议。
2、分别请三生汇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要点如下:
(1)"碑"注意右半部份的写法。"豹"注意左边的写法。
"覆"注意右下角不要写成"复"字。
(2)恶劣:本文指环境很坏。
袭击:出其不意的打击。
愣:因突然发生的情况,显得失神的样子。
镇定:在紧急的情况下不慌不忙的样子。
军需处长:负责办理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质部门负责人。
安详: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的样子。
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本文指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
3、一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划出重点段落,说说各段大意。
学生读、想、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五、知二
一生汇报课文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六、读练三自学课文第一、二段
教师提示:借助旁批,逐句读懂课文第一、二段,说说红军行军途中有那些困难。
七、知三
1、一生说说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出描写严寒的词语。
2、请一生说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及红军在行军途中将会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拨: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说明红军行军的艰难,不得不使将军思索。
八、结
回顾本节课时学习过程。说说第一、二段写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呢?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三段、四段,完成自学程序四、五、六。
二、读练一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四
教师提示:
1、精读第三部份,按"读-思-议-说"的方法自学;
2、找出描写有关老战士的段落,结合旁批和插图理解人物的高贵品质;
3、说说将军神态有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自学第四部份,结合旁批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知一
1、请一生汇报第三部份的主要内容。
2、一生读描写老战士的段落。
3、生读描写"老战士"神态的句子: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教师插话:课文是如何写老战士的镇定、安详的呢?(出示插图)
4、一生读出有关的句子:"右手……左手……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5、生汇报划横线的句子及"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对体现人物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师问: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大家想想,军需处长是负责部队生活的,他没有棉衣穿,说明了什么?
6、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7、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一段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作了细致的描写。他十分镇定、安详,一动不动地好似一尊塑像,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他那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8、生继续汇报将军感情及神态的三次变化。
9、生汇报旁批,说说课文是怎样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体现军需处长的精神的。
教师小结:将军感情发生了三次变化,课文从"愣"、"快步"、"严峻"、"吼"、"愣住"、"湿润"等词语体现了将军当时的心情是由焦急、愤怒、自责、崇敬而变化的,从侧面突出了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
(出示句子)师读句子:"这时,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如何理解?
10、生汇报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中,"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这里比喻不朽的功绩。这一句是比喻句,把军需处长比作石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他的身体,确实象一座石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11、师小结,并指导学生齐读这一句。
12、生继续汇报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及旁批内容。
教师小结:课文的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风雪,首尾相呼应,"大步走进"说明将军先前的疑虑已完全消失了。他坚信,在红军队伍中还有无数象军需处长这样好的同志,这支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读练知二
教师提示:
1、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2、完成课后练习1、4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汇报文章中心思想及课后练习题1、4题。
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五、结
1、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结学习方法。
3、结学生情况,表扬后进生。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3)你谈得十分深刻,你能不能把自我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情绪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情绪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述,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情绪?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情绪;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3)你谈得十分深刻,你能不能把自我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情绪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情绪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述,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情绪?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