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一)教师出示上节课认识的生字“六、七、八、九、十”。

(二)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男女读,小组赛读,齐读。

二、和大人一起读

(一)学生观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插图的内容。

(二)教师范读儿歌《小兔子乖乖》。

(三)教师一句一句带读,同时示范做相应的动作。

(四)师生一起配乐表演读。

(五)教学小结:小兔子做得对,当陌生人敲门时,千万别开门。

三、书写提示

(一)复习田字格中横中线、竖中线及各小格的名称。

(二)师生齐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三)教师:当我们在书写汉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学生在“写汉字”软件里再次观看“二、三、十、禾”的书写顺序,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田字格里认真描红,临写。

3、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四、课堂小结

(一)说一说: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二)学生畅所欲言。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字谜的讲解,作为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适时地进行了其他字谜的拓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

不足:本节课在书写方面“八”字的掌握仍有待提高和加强,在撇低捺高和中间两笔不相连方面有部分同学做的还不够好,甚至有的同学写成了“入”字。教师会利用课下时间继续进行指导。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介绍课外阅读的方法。

2、学会阅读,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全班同学对读书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教师读故事给学生听,如《白雪公主》。

(二)教师:你们喜欢读书吗?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交流)

(三)教师: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可以让我们越来越聪明。

二、图文结合,体会阅读的快乐。

(一)教学第一幅图。

1、出示第一幅图,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

2、提问:在家里,除了和妈妈一起看书,还可以和谁一起看书?除了读故事书,还可以读什么书?你是怎么读书的?和家人一起看书,快乐吗?

(二)教学第二幅图。

1、出示第二幅插图,全班说图意。

2、教师:这位同学讲的故事精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被评为“故事大王”?

学生自由想象汇报。

(三)教学第三幅图。

1、出示第三幅图,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图意。

2、教师:在书店里如何看书?

教师在学生回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

(四)教学第四幅图。

1、出示第四幅插图,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

2、教师小结:在家里,我们主要是看图听家人读书,上学了,我们学会了汉语拼音,认识了很多生字,就可以读更多的书了。

三、讲故事比赛。

(一)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上台讲故事。

(二)师生点评,评出“故事大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后我们班每个月都要举行讲故事比赛。你们要利用课外时间多看书、多读书,为下一次的讲故事比赛作准备。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利用ppt直观的。引入了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名篇,让学生试着复述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不足:对于开展比赛的方案自己还没有完全想好,正在思索如何行之有效的让学爱上阅读而并非硬性的去要求、去逼迫。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2、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前,最好能背下《谈读书》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前,找《咬文嚼字》的文章,与《不求甚解》进行对比,再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经验、方法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生谈自己读书的认识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识记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补充培根名言: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类别:时间

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类别:人生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类别:科学

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类别:爱情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类别:智慧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类别:人生

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类别:人生

誓言是否有效,必须视发誓的目的而定;不是任何的目的都可以使誓言发生力量。类别:人生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类别:人生

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类别:人生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类别:道德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类别:事业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类别:道德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类别:友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类别:修养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生讨论,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

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赶快读书吧!

【布置作业】

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篇3

窃读记》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着“喜爱阅读”这一专题整合教材内容。其中,第一课《窃读记》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且生动传神的记叙文小故事。故事同蒙古国对一个小女孩如何窃读的描写,表现力她对知识的渴求,对图书的热爱。

五年级学生侧重培养的是阅读雨写作的能力,重点启发他们对稳重“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认知,以对其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字词部分相对淡化,以自学为主。

1、知识技能目标:会认“窃”、“腋”、“呦”等七个生字、准确书写 “窃”、“炒”、“锅”等14个生字。

2、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难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2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平时都在哪里读书?有没有人尝试过“窃读”?(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标出文中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知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自学生词新词。

自学检测:正音:目的地dì踮起脚尖diǎn暂时zàn

释义: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 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三、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3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板书)

四、品读课文、深度感知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 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课件演示句子)

①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

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①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 “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 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 “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 “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 “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 “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

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 2、小结: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2、解释带点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3、填空:

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教学建议〗

1、学生自学,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体会,抓住值得探究的问题点拨引导:

⑴ 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⑵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⑶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篇4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雨说》教案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1. 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 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①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②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③ 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停顿、重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小组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并且给画面起个题目。

师示范:如第五小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此文转自斐。斐。园 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题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找一组学生一个描述画面,一个有感情的朗读)

3.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4.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过渡语: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它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权势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1.找出� (自由发表见解)

2.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齐读第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6. 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的手法,读了让人倍感亲切。)

7.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副标题便于我们理解诗的主旨。这首诗特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强。)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近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1以“我对雨说”为题写一首诗,仿照本诗的结构回答雨说。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的区别。

3 选取两个画面进行生动的描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2、难点:通过朗读领悟诗歌的内容,学习小河忘我、快乐、奉献的精神,并转化为行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初步了解小了河的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聆听《小河的歌》,继续感悟小河的心声。

听,小河哗哗地向前流淌,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诉说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找找吧。

二、读中感悟

1、生自由读诗歌,弄清诗歌的结构。

指名回答问题。小河的歌里唱了它是怎样的一条小河?

师板书(明亮、快乐、绿色、奔跑)

生研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这四节诗歌,你最喜欢哪一节呢?下面找一节你最喜欢的诗歌认真地品读,认真地体会。

2、研读第1节

读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它“唱着星星,唱着月亮,身边好多小鸟,好多花朵?说明小河很欢快。应读出欢快的语气,齐读此句。

它除了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着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它做伴?

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等的感受)是呀,小河常年累月,一路欢歌,奔腾不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佩服!

师板书:一路欢歌 奔腾不息

这节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画出相应的句子,这句话能概括这节的主要意思,是总起句。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相互评价。男、女生接读。

老师在聆听时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很多小伙伴。同学们,只要你们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一定能把诗歌读好。

3、再谈谈你们喜欢的小节

现在让我们看一组画面,听一听小河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画外音:我是一条小河,独自经过险峻的大山,荒芜的沙漠,时常感到寂寞难忍。有时还要忍受着炎热的天气,骄阳的炙烤,常常感到干渴。

但是,令我惊喜的是我会使黄土充满生机,小草因我的到来绿了,花儿因我的到来开了,因而我又感到无比的快乐。

看完画面,你想对小河说点什么?

师:一条小河,宁愿自己忍受着寂寞,忍耐着干渴,却给黄土沙石送上清水,给他们带来绿色的生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忍受寂寞 无私奉献)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小河无比的崇敬读读这节诗歌吧。先听老师范读,再齐读。

小河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它之所以常年累月 ,奔腾不息,是因它有崇高的追求和庄严的重任,请小组内自学3、4小节。

先画出总起句,再小组内交流自己还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其余同学补充。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给人们带来快乐。

分组朗读比赛。

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它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它经过的田野,瓜果飘香。它好像永不知疲倦,无论严寒酷暑,永远向前流淌。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指名朗读

4、配乐朗读。

是啊!正是由于它奔跑,最后才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也正是由于它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齐读诗歌。学生可伴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三、拓展延伸

小河还会诉说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选择一节仿照自编一首诗歌。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过程:

自学导引: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

(1)多音字注音: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涨秋池()涨红了脸()

(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xx》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交流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论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传:相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国家。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简评]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论诗》阅读练习

《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解释词语:

李杜:风骚:

江山代有才人出:

2、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3、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十、《论诗》

1、解释词语:

李杜:指李白、杜甫

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1、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 篇7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

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①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秋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秋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_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_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_,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生读

听录音

再指名生读、齐读

2、把握诗歌内容

用解读记叙文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记叙文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经过(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事件的结果

学生概括师明确:

登高时间: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着急风的重阳节

登高地点: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阳登高避祸,希望健康长寿

登高的经过: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盘旋的飞鸟,纷纷飘落的黄叶,滔滔不绝的江水;听到了猿的哀鸣;想到了万里做客,晚年多病,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

登高的结果:感觉无限的悲凉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颔联

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二)抒情: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生品读此联,试着找出所蕴含的八层意思,师点拨)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 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背影 》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A纵观全文,找找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亲对儿 子细致入微的爱。

B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 出来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2、细节中悟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问:� 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叙述一次让�

【课堂小结】:

教师赠言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 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果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激,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确切的答案给你们,今天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希望引 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8个字,要求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奥运五环的意义。

3?在课外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有主动搜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知道五个圆环分别代表什么。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自制的五环旗多面,奥运会开幕式片断,歌曲《奥林匹克风》等相关课件。

学生:了解奥运常识,准备白纸和彩色笔。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走进奥运: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断,师激情引言:每隔四年,这灿烂的奥运五环旗就会在世界上空飘扬,它是团结的象征,是拼搏的表现。让我们共同期盼2008年奥运五环旗升起飘扬在北京的碧空。(音乐声中,五环旗迎风飘扬,定格)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奥运常识。

2?揭题: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质疑课题。(五环指哪五环?它们有什么含义?)问而不答,造成悬念。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2?交流学习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认读生字。(2)在田字格里写一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落朗读,随机指导。

2?交流、感知课文内容: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四、自主品读,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1)五环分别是哪五种颜色?请勾出有关的词语,并用彩色笔在课前准备好的纸上画五环。

(2)五个圆环是什么意思呢?

(3)晚上,阳阳做了个梦,他梦见了什么?

(4)阳阳的梦美吗?美在哪里?

2?学生交流分组学习情况。在交流过程中,或自读、或引读、或齐读、或分组读,用各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得好的奖励一面教师自制的五环旗)。

五、拓展延伸,畅想奥运

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那是和许多国家竞争之后才争取到的机会,令我们非常自豪,它是那样的令人激动,令人向往,那你准备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呢?(课件出示文字,同时播放歌曲《奥林匹克风》)

1?说。谈谈你的想法。

2?画。画一幅表达自己喜爱体育,向往奥运的彩色画。

3?写。写标语或广告语。

4?赞。写一首诗、几句话或唱一支歌表达自己对奥运的向往。

六、学生交流自己的创想

七、教师激情小结

再次播放歌曲《奥林匹克风》,结束全课。

附:板书设计

奥运五环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清寒的江水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课文:

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有感情的读这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朗读感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读出立交桥的美)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

3、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实践活动。

交流有关的北京变化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