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函数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接触了正比例函数,凡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一起看看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欢迎查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编辑给大家找到的新课标语文教案优秀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自学存疑。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指导写字。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自渎诗集,找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冰心奶奶是怎样把吹泡泡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的。
2、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玩吹泡泡的,在书中圈圈画画,做上记号。
2、学习“吹泡泡”的语句,理解词语意思,体会作者用词正确。
①出示吹泡泡的句子后,谈谈哪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用得好?练读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②通过填空练习理解:“慢慢地”吹、“轻轻地”一提、“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轻轻地”扇,用词准确。
③感情朗读吹泡泡的句子。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你最喜欢的哪种泡泡,为什么喜欢?
2、学生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由读文,思考:冰心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最爱玩吹泡泡的游戏?
五、练习背诵4、5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读通读顺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读通读顺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齐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窃读”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2、反复读读生字,读准每一个生字的读音。
3、交流不懂的词语(估计学生不懂的词语有“饥肠辘辘”),并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得比较流利、通顺。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用双横线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5、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四、研读中心句
1、齐读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和“惧怕”的感觉。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窃读”的滋味。
(2)尝试读出“快乐”和“惧怕”的复杂感情。
(3)指名试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4)自由试读。
(5)全班齐读。
3、体会破折号的用法。
(1)这里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2)朗读的时候,应该怎样把握?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书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部分、精彩语段、读书感受”等方面,向别人推荐好书。
2.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给他人补充、评价,语言文明,顺畅、有条理。
3.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向他人推荐好书。
2.难点:表达清楚、有条理。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最喜欢的课外书。
2.填好《好书推荐》表。
3.每个学生把自己看过的课外书的书名写下来。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议论好书。
师:你们在课外都读过哪些好书?那你读过的这些书中,你最喜欢什么书?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二、探究“说法”,尝试推荐。
师:刚才,大家谈的这些书,都是对我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的好书!你想不想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你的好书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把你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都来喜欢你的书。
(板书课题:好书推荐)
1.请两位同学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好书。大家认真听,比较一下,这两个同学,谁的推荐好?好在哪里?通过他的推荐,你知道了什么?
2.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重点提示推荐的角度:能够从不同角度介绍所推荐的好书,如:书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部分、分享精彩语段、说说读书感受、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
三、相互推荐,正确评价。
1.师: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推荐,你是不是受到一点启发呢?推荐好书要做到什么?
注意用好文明礼貌用语,书的优点要说的清楚明白,关键是你的'介绍能够打动别人,把课前准备的推荐办法适当地修改一下。没做好准备的同学,快速酝酿,准备推荐好书,可以同位互相提提建议。
2.准备好了吗?谁愿意先向大家推荐你的好书呢?先推荐的老师还有小礼物送给你!指名推荐。其他同学认真听,他推荐的有什么优点?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给第一个上台推荐的发小奖章--勇敢参与奖。
3.师:当别人介绍的时候,作为听众,要怎么做呢?
要做文明听众,认真倾听。除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外,还可以学习他的优点,不足的地方可以提出更好的建议,这样才能互相学习。
4.填《好书推荐表》确保人人参与。
推荐书目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推荐理由 精彩章节读后感悟 读后启示
四、小组练说,人人参与。
1.师:看来,推荐好书还真要讲究方法呢,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就四人一组,练习把你的好书推荐给小组的同学,稍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优秀代表向全体同学推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推荐最有创意,哪个小组就获得今天的合作创意奖!
2.各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汇报展示,互换《好书推荐表》,颁发奖章。
五、名言结语,形成习惯。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用学会了用能打动他人的办法向大家推荐了自己的好书,同学确实是一群爱读书、会选书的小书迷。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洋中遨游,学知识,长本领,人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六、扩展延伸,提高能力。
同学们互相借阅在课堂上推荐的好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
四、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 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 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 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 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 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用听读法识字。
三、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四、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 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6)齐读课文。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6、游戏:猜猜他是谁?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一、教材分析
在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蝉、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的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课文描写了雷雨前、中、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达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下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变化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请大家打开课文,学习18课(板书课题:雷雨, 学生齐读两遍)
讲析:有积雨云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降水伴随着闪电和雷声。
2、一般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谁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3、欣赏录音读课文(边听边看课文),刚才大家听了录音读课文,感觉雷雨怎么样,请看看课文两幅图画。(仔细观察两幅图的不同之处)
问:第一幅图是什么景象(雷雨前)?第二幅图又是什么景象(雷雨后)?能说出图的意思吗?
图一: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大风,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赏雨。
图二: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小朋友呼吸凉爽空气。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
2、学习生字 齐读、个别读、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3、认识词语。(压下来,垂下来,彩虹,黑沉沉,逃走)
出示小黑板:越来越亮、一阵、蝉叫、蜘蛛。(齐读)
4、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①、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②、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③、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课文哪个段落写雷雨前、中、后。
2、自由朗读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问:课文中,写了雷雨几个方面
4、问:大家找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并在课文上做记号。
5、教师引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①、指名读雷雨前的句子。(板书:乌云密布,叶子不动,蝉也不叫,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蜘蛛在雷雨逃走这一景象,我们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要下雨了》这一课知识的内容,这都是下雨之前的景象
小结:
1、作者写什么景象
2、乌云--大风--闪电--雷声--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板书)
②、第二部分
A、指读雷雨中的句子。结合看图下雨时远处是模模糊糊、看不清。
B、看图2:雨过天晴,空气新鲜,雨声雷声从大到小,无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个别读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③、学习第三部分
雨过天晴,彩虹挂天空
学习后部分,齐读,板书:
蝉蛙叫,蜘蛛坐网上
指名读句子,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边读边体会)
归纳
用几句话概括雷雨前后的变化(雨前天色暗,雨中电光闪,雨后彩虹出现。)
(五)、小结
雷雨是自然现象。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体会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前几天我们这里刚下了几场雷雨,请大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六)、巩固练习
填空
1、清新的空气迎面( )来
2、一条彩虹( )在天空
3、蜘蛛从网上( )下来
4、蜘蛛又( )在网上结网了。
A、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B、彩虹是怎么形成?
C、分角色读,雷雨前、中、后。
D、齐读全文。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学习正确书写“候、困、历、贫’四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家境贫寒”“唉声叹气”“不慌不忙”“枝繁叶茂”等词。
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合适的语气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郑板桥小时候的聪明机智,领悟题眼“巧劝”。
3、在引导读悟课文内容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言语能力,同时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进行词句的实践训练。
4、学习郑板桥善于观察、分析以及用巧妙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难题的这种精神,从中受到启发,感受中国汉字的巧妙,激发对母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用合适的语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郑板桥劝舅父的“巧妙”。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感受郑板桥利用舅父迷信的弱点巧妙解决问题的聪明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点拨
学法: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同伴、老师对话实现目标达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第29课《郑板桥巧劝舅父》,学习了课文生字词,明白了故事情节。现在老师来检查你们队生字的掌握情况。
① 出示词语:家境贫寒 唉声叹气 不慌不忙 枝繁叶茂 郁郁葱葱 风风雨雨
指名读,并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些词是写谁的,并简单分� )
②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郑板桥小时候的一个什么故事?
③今天,我们就一同从故事中去了解郑板桥是如何巧劝舅父的,它到底巧在哪里呢?
二、学习1——3段。
生自读课文,想想郑板桥为什么要劝舅父?找出相关段落品读。(1、2、3段)
生汇报交流,引导理解,指导朗读。
1、从第1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重点理解“家境贫寒”、“唉声叹气”
2、这时舅父是怎样想的呢?
是什么原因让我这样穷的呢?生自由说
3、舅父想了想,终于找到了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生说出舅父的想法——树在院中是“困”;指导学生读出舅父找到原因后的欣喜心情。
4、欣喜不已的舅父想到砍树就可以脱贫致富,真是非常激动,那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请画出描写树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5、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棵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郑板桥非常喜爱它。
①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树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棵树吗?
③带着对这棵树的喜爱,读好句子。
6、这样一棵美丽的古树,郑板桥非常喜爱,可舅父却因为迷信要砍掉它,这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品读郑板桥劝舅父的段落。
1、郑板桥想劝说舅父,保住大树,你能为他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想出办法,好与郑板桥的办法对比,突出郑板桥办法的巧妙。
2、郑板桥他想的是什么办法呢?请读第4自然段,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3、生汇报交流,师引导理解。
郑板桥劝舅父的神态怎样?(不慌不忙)理解这个词语,想想他为什么会不慌不忙?
小结:郑板桥利用舅父迷信的这个弱点,将计就计,灵机一动想出人在院中是个“囚”字的办法说服了舅父。
4、读出郑板桥的不慌不忙、神态自若。
5、这时你相对郑板桥说些什么?
四、学写四个生字
1、为分解鞋子教学难点,八个生字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自主观察,相互提醒注意事项。
2、重点提醒“候”字,巧妙引导记住中间那一竖。
3、“困”字,写好里面再关门。
4、你还能写出哪些带方框的字?你能用你的聪明才智猜猜这些字的意思吗?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平时生活中你有类似的故事么?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
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
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 )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一、教材分析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碧野的游记作品《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全文结构清晰,按照刚进天山、天山里面、天山深处的写作顺序,把天山充满异彩的景物渐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随着地点的转换,景物发生着变化。在山脚下,仰望高耸的雪峰,近距离欣赏雪水清流;在山腰,走进密密的塔松之中,感受青松日影里独特风采;在天山深处是广阔的花海,野花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给人以最美的享受。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天山美,七月的天山更美,不是春天胜春天。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且多是长句子,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可以抓住主要的长句子,让学生在反复读议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下来。
二、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天山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瑰丽的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地方的景色的吗?(天山)是呀,“天山”令人神往,今天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有关天山的美文,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资料交流
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三、初读畅游
1.通读全文,文中一共描写了几个美丽的画面?并给这些画面加上小标题。(雪峰美景、幽静森林、繁花似锦)
2.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画面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并找出有关语句。(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如: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四、细读畅谈
细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美丽的画面,是如何把这七月的天山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1.第二自然段
--雪峰美景
展开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你为什么喜欢?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C.读一读体会这些描绘方法的好处。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森林幽静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蜿蜒无尽--森林之广大。
雪水漫流、马蹄溅水--森林之悠闲、幽静。
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森林之稠密。)
读读重点语句,体会”无尽的翠绿。像撑开的巨伞,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句带的比喻的确切,用词的准确。
3.第四自然段
--繁花似锦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描其色多-- “五彩缤纷”
绘其艳--“像……锦缎……霞光……彩虹”
显其多--“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
夸其高--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
4.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七月的天山之美。
五、精读品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书汇报:把� (每当学生读后,引导大家品味,体会写得精妙之处。如: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景物的形态描写、比喻的确切运用等等)。
3.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学写随感,合演课文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幸福的含义,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前准备】:
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幸福”这个词。
2、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读课题。
【设计图意: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初读,把握全文 。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请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导读课上的初读和预习,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字词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孩子再读课文,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检查,既巩固了预习和初读的'成果,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更是让孩子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把握全文。】
三、突破难点,理解幸福的含义。
1、幸福是什么?智慧姐姐怎呀说的?
2、谁能把“诧异”换个词。(要求学生整句读,并且读出诧异的语气)
【设计意图:理解“诧异”,并通过换词丰富孩子的词汇。】
3、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说——第三个孩子说——(引读)
4、(板书:靠劳动、尽义务,做有益的事)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5、默读课文,看看三位青年是怎样理解的。划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生汇报。
【设计意图:智慧姐姐对幸福的诠释中,“义务”一词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的。突破了这个难点,孩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在这里把难点让孩子提出来,并交给他们解决的方法,有利于下面的阅读。】
6、小结,理解“义务”。(生说自己的理解,出示: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
7、医生,你有不同的经历吗?(请其他孩子说)说完读句子。
8、你们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青年,想象一下他做了什么,编一个故事,从而明白幸福的含义的。同桌互说。汇报。
9、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说)
【设计意图: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义务”“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0、(出示图画)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有感情读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难点。三个孩子疏通泉眼,砌井加盖这部分内容显浅易懂,孩子一读就懂,让他们简单来讲讲就可以了。并且有了前面对幸福的理解,孩子们更能感受三位青年重回树林后幸福的感觉。】
11、小结:
四、拓展训练,抒写幸福的感受。
1、学生讲让别人得到帮助的幸福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发现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2、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投影小诗)来,一起读。
对于老师来说,幸福是(投影出示有关老师的幸福的小诗,读诗)
你觉得幸福是 (投影出示)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给予自己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诠释。我们应该珍惜幸福,更要付出和给予,让别人获得幸福自己会更幸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把课文改编为课文剧,找几个伙伴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这个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是多元的,有很多种含义,通过这节课,相信孩子能写出有关幸福的感言。合演课文剧是课后也是本单元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们喜欢做的实践作业,让他们自由选择,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作 】
六、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幸福靠 尽义务
做有益的事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规范书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熟全文,勾画生字,标注自然段。初步认识生字条中的3个生字。
2、读熟“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通过查资料或向家长请教,了解有关天文的简单常识,如:地球、月亮、太阳、宇宙的大小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查找资料,不对资料的多少作要求,只引导、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课外知识。)
4、用“ ?”标出不懂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识字4这一课里,我们认识了不少成语,你还记得哪些?(自由说,可以说自己在课外收集的成语。)
2、谈话:这些成语常常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坐井观天”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题,释题。(板画一口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补充课题: 坐井观天。
2、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及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指名教读。自由读,巩固记忆。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重点教读“信”。
4、提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7个)
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5、引导质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词不懂,哪些问题弄不明白?(在黑板旁边简单标注。)
你能帮助同学解决这些困难吗?(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其他问题咱们一边读书一边解决。
三、朗读感悟,初解寓意
1、图文结合,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干什么?(争论或对话、谈话。)
口头填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板画青蛙和小鸟或贴图片。)
2、自由读课文,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青蛙和小鸟的话。
3、指名分角色读对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无边无际”和“井口那么大”)
4、�
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然后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劝告的语气)
6、过渡:看来真的是青蛙弄错了。聪明的小朋友再帮青蛙找找,他还有什么错?(引导理解小鸟和青蛙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7、指导朗读三次对话: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语气。
分角色朗读。同桌练习,指名读,男女生对话。
四、启发思维,引导总结
1、读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
2、老师归纳小结寓意。
3、明白了“坐井观天”的意思,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导入新课环节的设计很重要,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课文兴趣后指导学生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语文参考书,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重点字词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把握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译�
②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迟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质疑问难,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
3、抓关键词句,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感情朗读。
4、回顾全文,总结拓展,熏陶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文,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4、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难点: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很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板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作者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总结全文,熏陶情感。
教学重点: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心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 )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 )是他对我深沉的爱。
学习第16自然段。
1、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作者那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手指》在本组课文中是一篇略读课文,体现本组课文共同的特点,借平凡的日常所见,揭示生活真谛。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抓住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手指》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哲理散文,他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首尾呼应,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学情分析:
关于人文主题学习,学生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而这些情与理的内省要以学生的反复阅读为前提,以学生搜集的资料为辅助。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使课外的信息与课内的文本互相补充,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堂皇 、附庸 、养尊处优”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及活页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在平凡的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同样蕴含着哲理,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同学们手上都有五根手指,你知道就在这五根手指里,蕴藏着怎样的哲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课件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知
1、同桌互读、互查课文朗读情况,出时要求:课件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天子,不漏字,不错字;
(2)做到流利:自然停顿,朗读畅,不重复;
(3)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结合课堂字词练习,学生随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检查。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 最后总结写( )。
(2)引导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找出分别对应的文章自然段,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了解手指特点,初悟道理。
1、默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2、学生速读自学提示,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1)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默读批画重点语句,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表格。
手指名称长处短处大拇指食指食指无名指和小指
3、品析: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五根手指各具不同的姿态与性格的? (学生自读课文相关段落,交流讨论其结果。)
大拇指:运用排比的句式,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其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食指 :运用排比句式,举例说明其作用,表现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中指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其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态度。
无名指和小指:列举实例,运用设问,强调了无名指和小指在兰花状姿态中最优美,表现其附庸、享乐的性格。
四、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1、体会提示: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说说 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人各有所长,既要看到人的长处,也要看到人的短处,彼此谅解,相互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3、 说说你积累的一些有关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或谚语。
4、 总结全文:
的确,五根手指虽又长又短,但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其实同人也一样,只有团结,中国才有真进步。所以无论做什么时都要记住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直接告诉我们道理,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五、领悟表达,言行一致
1、你覚得作者喜欢那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六、拓展阅读,练笔延伸
1、自我展示:配乐朗读课后小诗《手》 ,思考:这首小诗表面上是写( )的形状,实际上是在赞美( ),告诉我们( )的道理。
2、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丰子恺的资料。
(2):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模仿《手指》的写法写一写你身边是自己有所感触的事物,写清楚事物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