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小月月给家人们找到的10篇祝福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
(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
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
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
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
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
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梳理课文,完成下表:
肖像1
肖像2
肖像3
时间
丧夫、从婆家出逃
再度丧夫并失子
沦为乞丐
脸色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两颊
红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睛
顺着眼
顺着,有泪痕
眼珠间或一轮
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
明确:并无夸张。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3、品味: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作者反复提到她说这些话的用意何在?
参考:表达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悲痛。作者有意重复这段话,意在表明儿子被吃掉这件事对祥林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在走投无路、失去精神依托之后内心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只能以反复向别人诉说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可惜的是,人们在反复咀嚼和赏鉴过她的悲哀之后,却报以厌恶和唾弃,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4、思考:鲁迅说过,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争取到“人”的资格,最多不过十奴隶的资格。这种国人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了祥林嫂身上,请简要梳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
快乐与幸福(暂时做稳了奴隶)
苦难与不幸(想做奴隶而不得)
逃出婆家,到鲁镇做工,嘴角有笑影,白胖了
被逼婚,拼死反抗
再婚,没有婆婆,丈夫有力气,有了儿子,胖了
再度丧夫,失子,被嘲笑、鄙视
捐门槛回来,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被拒绝参加祝福,如受炮烙,恐惧
5、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安分、善良,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却深受社会和命运的践踏、摧残和愚弄,直至被吞噬。惟其无辜,愈显社会无理。
(三)细品题目——意蕴深远
交流:围绕小说为什么以“祝福”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目这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
1、从作品的主题切入: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祥林嫂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通过祝福集中表现了出来。祝福时,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她的境况急转直下,迈向死亡之路。就连柳妈也在祝福前给祥林嫂出了个难题,让她对灵魂的有无充满了疑虑,给她的死亡之路布满了阴影。这些都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
2、从作品的线索如受:作品开篇就是以祝福场景拉开小说发展的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3、从作品的艺术手法切入: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对比,“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四)告别祥林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等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还有人说是不幸的命运害了她。全班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作业:祥林嫂凄凉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掩卷沉思,你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现实生活中,你可曾有过无助的感觉?此时你觉得世界是“充满爱”还是“浓黑的悲凉”?如若遇到“祥林嫂”,你是真诚地帮助,还是无视地走过?请拿起手中的笔,记下深刻的体悟,留下深沉的思索。
《祝福》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劳动妇女祥林嫂。丈夫死后,� 但不久仍被婆家绑回去,逼嫁到山村里。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祝福》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祝福》教案一、教材简析
《祝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中外小说,小说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习小说,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可以说是现代小说中的经典形象之一,研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有助于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祝福》写于1920xx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而且是其中的第一篇。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他写了很多具有反封建意义的小说,如学生熟知的《孔已己》。这篇小说把笔端指向了妇女,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深刻地揭露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反封建精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高中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相对也比较喜欢读小说,但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第一感知入手,从情节出发,让学生深入小说文本内部,学会人物形象分析,把握文章主题,总结出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基础、现存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根据教材上的单元提示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2、学会鉴赏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且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我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讲授法——归纳总结,明确要点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老师会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习已� 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新知的思路方法、积极讨论交流、思想碰撞的必要,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有:
预习法——自觉阅读,主动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圈点勾画法—翻动笔墨,有效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的习惯)
讨论法——积极参与,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考虑到教材和文本特点,再联系学生实际,我将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为重点,将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人物语言作为难点,采用多媒体,将本课分三个课时来进行: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除了完成常规的字、词外,进行信息整合、筛选,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精读细读,重点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探讨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课时——选点探究,品味语言,讨论、合作学习,深化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重点说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利于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利于细节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因此,从回顾上节课的情节梳理开始,进入新课的内容,能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我采用点拨法,由《孔已己》中作者对孔已己“手”的分析,启发学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关注。然后采用提问法,通过预设问题,让同学们圈点勾画出祥林嫂的“肖像要点”(眼睛),进而归纳出小说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这一个小环节为学生自己课下分析祥林嫂的脸色、服饰,为下面对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的考察,搭建了知识平台、方法示范。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后,从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方面来考察,让学生讨论、探究,老师点拨,归纳总结祥林嫂的“三不成”: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的悲剧一生。
设置话题:鲁迅是如何刻画祥林嫂的?找出描写她眼睛的句子,看看祥林嫂眼神有怎样变化?
1、肖像描写(眼睛,脸色,服饰等)
让学生重点研读祥林嫂初到鲁镇——再次来到鲁镇——临终前的肖像描写极其变化,自己归纳出来。
第一次来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第二次来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表现: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不厌其烦的向周围人说阿毛的故事。
临终前: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表现: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讨论:作者肖像描写的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效果怎样?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2、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说说他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心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人物语言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下的矛盾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恐惧
3、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祭祀时不让拿东西——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4、其他细节描写:运用了反复的描写手法。
让学生讨论四次“我真傻”,三次“你放着罢”的表达作用。
明确:这是写作手法中的“复笔”技巧,形式特点就像音乐中的三重奏或四重唱,反复出现,浓重的表现人物命运中的无限悲哀。
三次“你放着罢”不仅仅是表现四嫂,更是从侧面表现祥林嫂的命运已经临近死亡了,她的精神已经一步步的被扼杀了。
三、寻找“凶手”—祥林嫂悲剧原因探究
上一环节围绕人物形象展开,这一环节则从亲人、主人、众人三类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方面进行探究,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圈点勾画读书、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逻辑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拨开,透过现象看本质——鲁四、四婶、柳妈、婆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化身),找出祥林嫂“非死不可”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四、布置作业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学会借鉴运用。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反思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在教学中,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把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方法,学会归纳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几经版本修改,依然保留着,可讲的内容非常多。学生对这篇文章也很感兴趣,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讲给学生,但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能想法子“忍痛割爱”,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势必要分析祥林嫂的遭遇,串联起故事情节,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分析鲁镇的众人形象,则会由“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引起,涉及到社会背景,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毒害;最后分析“祝福”这一标题的含义,串起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安排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完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现将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如下∶
第一、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这与宽松的课堂氛围离不开,平日里我就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提自己的见解。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回顾基础模块上、下册中小说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并培育按他们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通过“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五张账单”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对祥林嫂的无情压榨,小说主题呼之欲告。学生感触深刻,多为祥林嫂的遭遇抱打不平。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对文本中第一段,第二段中反复出现的‘‘没有大改变’不是很理解,这里涉及到社会背景-----1920xx年的辛亥革命,由于我对历史不太熟悉,导致无法给学生做详细讲解。本来想让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当堂解决,但又担心违犯课堂纪律,最终作罢。作
其次,由于内容较多,部分学生预习的不到位,对文本不熟练,分析时为了节省时间只能让个别学生提示文本内容的位置,比利于下一步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检收学生的预习效果。
再次,学完本课后,学生强烈要求观看电影《祝福》,但由于担心影片过于老旧,学生不能观看到最后,破坏学生原本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所以没有安排观看。但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我,担心有些多余,学生己是高二,应该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如果他们觉得电影拍的不好,还可乘机让他们谈谈哪里不好,应该如何拍,这样又是对文本的不理读。
总之,教学时间越长,越感觉教学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路漫漫其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 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 反聩及校正
八、教后记
【设计意图】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本课堂设计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
【问题设计】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
【课堂准备】投影仪、视频材料
【课堂时数】二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分组研究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⒈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⒉指名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
⒊解读课文的叙述技巧。
板书:
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倒——结局突然死去——————
叙开端初到鲁镇三个半月五
发展被迫改嫁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约两年——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⒉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⒊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⒋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⒌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心得,总结课文。
【教学点拨】
⒈“一个日子”: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点拨: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⒉“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⒊“三样眼神”:
简析: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⒋“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⒌“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课堂小结】(重点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去总结)
【学习迁移】用研究的眼光在本单元的小说单元中去发现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 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 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 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㈠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㈡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㈢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把大问题化整为零,变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⒈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①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样的日子?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②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样的?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岁了,(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怎么办呢?(买掉她换钱)
③新年过后,堂伯为什么来寻她?夫家为什么要抓她回去?为什么要把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堂伯和祥林是一族里的,帮族人抓他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夫家抓她回去卖掉是要换钱来娶小媳妇。第58段: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可以买八十千,除了娶媳妇办喜事外,婆婆还赚了一笔,可见这位婆婆确实厉害。从课文40段对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不以为然,厌恶)
④贺老六待她不差,还生了个儿子阿毛,贺家大伯凭什么要收屋赶她出来?第67段:贺老六和阿毛都死了,她想守寡也守不住。大伯是贺家族里辈份高的人,可以按族规收回贺家的财产。
小结: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⒉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祥林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地主家做女工,但她的主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① 她第一次到鲁家时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第34段:“四叔皱了皱眉”,俗话说夫唱妇随,四婶知道他的意思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命不好,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白虎星。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
②到鲁家后,还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家“竟没有添短工”,说明了什么问题?“竟”字表明,往年都是雇短工的,当年只是因为祥林嫂“竟”可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重,榨取她的剩余劳动力。
③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后,鲁四老爷的态度如何?反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第46段“可恶!然而……”“可恶”是指她婆家的人可恶。鲁四只想到抢走祥林嫂有损他家的威严,可见鲁四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这句的言下之意是:然而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理首寡的媳妇,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可见他冷酷无情,思想反动。第49段“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的行为可恶,同时也为此事弄得家门不幸而感到可恶。第52段“然而……”有两层意思:失去一个好的帮工,再找一个好的很难;她被抢是合法的,无话可说。
④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怎样对待她?第71段“暗暗地告诫四嫂”有警告的意思;“虽然似乎很可怜”言下之意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就是一点点也不能碰。封建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饿死事小,首节事大,何况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鲁四老爷不能容忍这种违反封建礼教的现象存在,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第72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而镇上买得起爆竹和福礼的人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见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状况:人们的迷信思想依旧,神权还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⑤捐了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情怎样?但鲁家又是怎样对待她的?“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可以体现她的价值,使她觉得受人重视,为了求取在祝福时做福礼摆祭品的权利,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本来以为可以“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都在这致命的打击中破灭了。她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向神赎罪的资格没有得到封建权威鲁四老爷的认可,连精神上的寄托也被剥夺了。
⑥当祥林嫂没有利用价值了,鲁四是如何处置她的?这最后导致祥林嫂什么命运?鲁四老爷榨取祥林嫂的手段是高明的,血汗榨取完了,就打发她走,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祝福前夕。甚至祥林嫂死了,还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足以见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小结:可见,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⒊鲁镇上的众人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吗?
①怎样看待柳妈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柳妈揭伤疤,人们会进一步嘲笑讽刺祥林嫂吗?如果不是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的打击会那么致命吗?第90段“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已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她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祥林嫂时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感,完全是一副小市民嘴脸。
②柳妈的地位是否和祥林嫂一样,也受压迫、剥削?柳妈提议的出发点是想帮还是想害祥林嫂?其实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域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③ 鲁镇上的人们是又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第77段: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第79段: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已,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第80段: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第87段:“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小结:由此观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㈣揭示主题:
(亲人)婆婆、堂伯、大伯
(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
(众人)柳妈、鲁镇男女
(夫权、族权、神权)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争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可避免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祝福》的主题:
《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㈤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是以《祥林嫂的故事》引入的,为什么这篇小说不像《孔乙己》那样用人名来命名呢?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本文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冲突最厉害,在你的想象中,鲁四老爷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
⒈思考讨论:把这篇小说改名为《祥林嫂》好吗?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层含义?
⒉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1]
一、三维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3、进一步锻炼学生读说写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重、难点分析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无,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小说《祝福》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她每况愈下的'悲惨遭。这种成功的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挞和控诉。
3、小说《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作者多处运用精细的笔法描写,其中包括陈腐、压抑的年节气氛的描写,包括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特别是对于祭祀习俗和祥林嫂周围的世态人情的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透露出主人公性格发展和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第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直接探讨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非常枯燥,也难以操作。我通过反复研究课文发现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大都发生在“春天”,所以就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设计了教学思路:春天是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提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在什么时间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
正音,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2)倒叙的作用
(三)
1、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2、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3、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1、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2、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3、“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五)环境描写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1、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以“祝福”为题: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作业布置
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七、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
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
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
四、作业:课后练习一、字词。
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提纲
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创新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思考。可以新形式、新方法,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借鉴、迁移。春节期间,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短信,也编写了几则发给朋友。其中一部分语言形象优美,很是另人喜爱。心想何不借用短信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一次作文形象思维的训练。学写诗歌,以往进行过两次训练,于是便设计这样一次训练。
【训练目标】,生活的活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述自己美好的祝愿。
【操作过程】
课前准备:搜集语言形象优美、韵律和谐的手机短信息6-8则。
制作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堂教学:
一、短信欣赏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这不,过春节了,我收到了许多朋友发来的短消息。优美短小的信息将我围绕在浓浓的情谊中。好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下面几则短信是我收集到的或自己写的,请大家欣赏。不过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从写作文的角度看,这些短信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展示短信(伴有音乐)〗: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轻轻驶向你的港湾:新年快乐!
许一个美好心愿祝全家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感觉祝全家万事圆圆,发一条短信祝你微笑甜甜,用一份诚挚敬意祝福全家幸福永远!
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让快乐与你不见不散,让祝福与吉祥一个都不少,祝福你新年快乐!
窗外的世界很喧嚣,听不到自己的心跳。拉上窗帘抛却烦恼,默默把手指轻敲,让新新春的祝愿,穿过岁月的长河,去倾听你快乐的心跳。
羊儿到鸿运照,烦恼的事全跑掉。向你问个好,生活步步高,喜气围你绕,好运天天交,岁岁有今朝。
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春风送去我深深的祝愿,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生活,让白鸽将祝福一次次捎到。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等你电话。
二、讨论悟道
1、自主讨论:
好了,伴着音乐,欣赏完了优美的短信,该思考问题了。下面请各小组(4到5人)讨论2分钟,组长记下自己小组所能想到的答案,看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多最好。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2、交流小结
时间到了。请各组的发言人准备发言。
〖各组发言人发言〗
生1:写得像诗歌,还押韵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句子还比较整齐。语言都好美的,有的用了排比……
很好。其他小组来补充。
生3:有的还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4:第2句中“快乐连连”“微笑甜甜”把词语双起来用,挺好的。。
那叫叠词。能使句子意蕴优美,节奏如流水般和谐优美。
生5:最后一则,好象是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句子。
生6:这句话,那最后的句子有点幽默,刚才大家都笑了。
…………
大家说得非常好。手机短信其实也应是诗歌,好的短信一般有以下特点。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与大家说的意思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
写作短信策略小结:
想象要丰富,多用鲜明形象来抒发情怀。
多用修辞手法。
句式尽量整齐,最好押韵
可以借用古诗,适当修改出新意。
可以适当幽默。
…………
我再来补充一点,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短信一般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你想想,想象多丰富啊。还有多用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怀。像“风、帆、船”、“火车”、“蓝天白云、白鸽”这些都是具体的赋予了美好感情的事物。善于抓住形象来抒发情感的手法,是写作诗歌的必备的能力,也写好文章的一个手段。
三、演练实战
欣赏和领会了这么多的短信,我们大家是否想来试一试呢。老师有许多外地的朋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想给它们送去春天的祝福,请大家帮帮老师吧。给大家3分钟,每人写一则,3分钟后交流。好的有奖。
〖学生独自思考写短信〗
时间到。没有写完的同学待会儿再写。下面请几个同学说说你替老师写的祝福语。
生1:
生2:
四、快速写作
请大家拿出小作文本,用形象的语言的抒发出对朋友的祝愿。
〖多媒体展示〗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春天让人充满希望和活力,春天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想对远方的朋友说什么呢?请用短信息的形式,把你的祝福带给他(她)。
提示:可以先想想春天的许多美好事物,让自己的祝福,随着春天独有的形象,随着你形象的语言,从你的心底流淌出来。
学生快速写作,五分钟后第一位学生交作文本,十分钟后大部分交作文本。
结束语:下课的铃声响了。还有5位同学正在完成当中。如果你觉得不满意,回去后可以从容思考,写好后交给老师也行。刚才老师看了大家交上来的本子。很多同学写得非常好,老师将打印出来。有手机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送给朋友,暂时没有手机的,等有了手机后再发也不迟。还了请大家记住:写诗歌表情感,最好抓住形象来写。
【作文选摘】
春风拂袖而去,留下一片芳香;春雨飘荡而过,留住幸福心上。(陈小旭)
曾经我们手拉手共同走过的小径,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曾经我们共同看过的夕阳,如今依然美好;不知我俩的心是否依然彼此依靠?(陈晨)
让清风吹散愁云,让细雨滋润心田,让夕阳浮现脸上,让悦耳的鸟鸣牵动快乐的心,让玫瑰的芳醇融入你的笑声,让白云镶嵌蓝天般的胸怀。(邱涔)
(一)春天明月光,看似地上霜给你写篇小文章,带去我真心祝愿。
(二)百花争艳的春天,你是否听到蜜蜂的呼吸。我藏在花的芳香里,给你发一个短消息。(徐冬冬)
拉开春的幕,让花儿给你带来好心情,让风儿留住你的笑容,让小溪带着你前进,让我的祝福坐上远航的飞机来到你身边。(薛晶晶)
滴滴嗒嗒的时钟应和着滴滴嗒嗒的春雨。朋友醒一醒吧!去探头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王蓓蓓)
静寂的夜晚,你可曾看见一叶藏在灯火灿烂处的小舟,可记得要把它带回家,那里装着我祝福的种子。让它带给你一片灿烂,在某个静寂的夜晚。(王丽娟)
当春风给你一丝惬意,当春雨给你一方滋润,我已你播下了幸福的种子。打开关闭已久的心窗,一朵鲜花正在开放。愿花香为我带� (朱东妮)
春雨绵绵,微风送爽,大好风光。又思故人,故人之语,耳边又响。新生的一缕生命,请不要鄙视他的渺小;朋友的一缕祝福,请你将它贮藏。(梅一婷)
你可知道,祝福在我心中起草,像那百灵鸟写在枝头的鸣叫。你可知道,祝福在我身边奔跑,像那柳树垂下的嫩绿枝条。我多么想,让那春天的地铁,将我的祝福带进你心中的轨道。(张晨龙)
红花里映着你的笑脸;思念!柳树上挂着去年的信笺;白鸽的羽毛在抖落。愿你解下羽绒服;心愿!春天要给顽皮的你淋浴,春雨春愿春心情,春天里的你更加美丽!(宋亚琴)
小溪哗哗的流淌,小船儿任意的穿行。愿你如这小溪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小溪连通河流,河流连通大洋。愿我们能相聚在大洋的彼岸。(洪晟)
今年的桃花依旧艳,等你的人在桃林边。你离开的那个春天,花儿开得还很甜。倘若桃林被砍,我祝福的心仍深埋在桃林边。今年的桃花依旧艳,祝福你的人在桃林边。(顾晓慧)
春风轻轻歌唱,唱出了你心中的理想;春雨沙沙伴奏,奏出了你心中的乐章。愿春的气息围绕在你身边,给你稍去春的祝福,春的希望。(刘聪聪)
嫩草衔着绿色的希望,打扮春的衣裳;鲜花倾注着粉色的柔情,点缀春的脸蛋;春的好心情写在她心里,愿你的好心情写在你脸上。(冯小燕)
打开关闭的窗户,呼吸春天的气息,坐上那开往春天的地铁,寻找大自然的美丽。抛开烦恼,重新找回走了一个冬天的快乐。(施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