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7篇夜雨寄北教案的相关文章。
一、教材与教学目标
教材: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该诗,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艺术特色,感悟人生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夜雨和寂寞相伴,以及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领悟诗人通过事物的描写所展现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欣赏、朗读、写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制作诗歌PPT,让学生了解杨慎是民间流传广泛的诗人之一,本诗是他较为著名的作品,说明杨慎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t2、欣赏
播放杨慎《临江仙·夜雨寄北》朗诵音频,要求学生听诗歌,感受其音乐之美。
3、讲解
(1)从诗歌的情节结构来说,可以分为三部分:描述夜雨,寄托思念,咏叹自身身份。
(2)从诗歌的意境来说,主要是表现夜雨和寂寞相伴的情景,诗人寄托思乡之情,表达出人生悲欢离合的哀婉。
(3)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说,应该注意杨慎的用词精准,形象深刻,意境空灵清新。
4、讨论
(1)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语言表达,可以分析出哪些词语尤为精准,理解和理解过程。
(2)分析诗哲学,表达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自然的关系。
5、写作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分析《夜雨寄北》这首古诗,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了以文会友的目标。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作文吧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
(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
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
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
(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
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
(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
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
指名发言。
明确:
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引言:“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爱情诗歌,道出了离别之情和思念之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友情和真爱的渴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阅读,给学生带来一次良好的文学领悟和情感体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夜雨寄北”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情感和美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强化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素质。
二、教学内容
1、课堂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引出今天课文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课文分析和阅读(40分钟)
老师可以分段介绍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首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段描写了思念之痛和归期未定的离别之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如何用词选字表达这种情感。
次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段表现了对友情和真爱的思念和期盼。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于友情和爱情的态度,如何抒发对于这种情感的向往与祈盼。
末段:“今夜雨潇潇,/临别殷勤重寄词。”这一段则是表达了离别之际的真挚情感和深切告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表达情感时运用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如何把抒情和写景相融合。
3、感悟与分享(10分钟)
通过课文的分析和阅读,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拓展自己的思考。
4、文学创作(4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文学创作的活动,例如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有关爱情、友情、离别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5、课堂总结(5分钟)
在教学结束时,可以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并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收获。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老师通过分析、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2、探究法: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和情境演示,帮助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
3、互动法: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分享和文学创作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
1、学生的听课和阅读交流情况,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表现等渠道进行评估。
2、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书评,老师可以通过评选、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
3、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品德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夜雨寄北”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诗歌背景和历史文化,也能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和主题内涵。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和互动交流,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学反思中,还需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人文修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2)指导朗读这句诗。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生思考发言。)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夜雨寄北》写于848年。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指名发言。明确: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