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编辑首席为大伙儿分享的6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点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教学难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激趣导入
父母的爱有时候是和风细雨,有时候却又是狂风暴雨。无论哪一种,都是他们对我们真情的付出。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
板书:父母之爱
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出示课件1)
1、把父母爱自己的生活片段和大家分享。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交际要求:
①认真倾听;
②表达清楚;
③文明有礼;
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出示课件2)
出示三个小故事:
故事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出示课件3)
1.谈谈自己对这三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2.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3、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出示课件4)
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五、走进生活,分享体会(出示课件5)
1、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2、小结。听了这么多的见解,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回去以后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用哪种方式沟通,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谅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做到吗?(出示课件6)
六、诉说心语,升华情感(出示课件7)
1、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2、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七、作业设计(出示课件8)
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
板书设计:
父母之爱
认真倾听
表达清楚
文明有礼
大胆发言
教学反思:
1、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充满感情的描述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地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2、我对课文中出示的三个小故事的讨论、交流做了重点训练。围绕以情为主线,以理解父母、体贴父母、感恩父母为目标,采用多项互动的交际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上,针对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交流。
美中不足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叙述还不够具体。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可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我将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投入更大的精力钻研学生,将问题预设得更充分些,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五年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实践能力,虽然对于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这种表达方法不难领悟,但是如何将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我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运用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疾”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
2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通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课时:两课时
◆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
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
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
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信念的崇高品质。
3
◇课时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情感激发。
1、同学们,第六单元导读中又这样一句说父母爱的话(让学生补充),谁有预习?能背给同学们听听,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对父母爱的体会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2、板题,齐读。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这一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
1、认识生字。
2、检查词语认读。指导书写“疾”
混乱洛杉矶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
瓦砾砸破颤抖挖掘破烂不堪
(1)师评价,并相机理解:说到“疾”,你会想到什么?理解疾步。
4(2)指导书写:“疾”,先观察,怎样才能把“疾”写美观?
(3)师指导:包围部分病字头的两点可不能忘了,而且要写的舒展、大气,这样才能包住里面的“矢”,这样安排结构,我们就能把这个字写美观了,自己在书上练写一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刚才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给予了评价。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导朗读:“了不起的有谁?(相机板书:父亲儿子)
“了不起”是对这对父与子的称赞,心怀赞美的情感,来读一读。
(2)师总结提炼:课文就是紧扣这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一件事情,再加上文末的中心句提领全文,点明中心,就构成了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板书:事情中心句)
四、聚焦父亲,感受“了不起”。
1、过渡: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位父亲,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了不起。请同学们默读1—12自然段,划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简单写一写批注,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预设一:(相机板书:语言)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5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这是面对周围人的劝阻,父亲回应的三句话。放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看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几句话的?
(2)第一句: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父亲在说这句话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双眼直直的)你双眼直直地看着你身边的人,(抽旁边的人):你来描述一下他现在的模样。(无神,失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人看人是双眼直直的?失了魂的父亲,他会怎么说这句话?你来读一读。
(3)第二、三句:后两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回答的是警察,是消防队长提出的问题吗?那这叫——答非所问。儿子找不到,又没有谁来帮助他,此时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崩溃、绝望)把这样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父亲说的话,做的事,在周围人看来,是一种怎样的举动?(精神失常)他为什么会精神失常?(对儿子的爱)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这份爱,所以文中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预设二:动作(相机板书:动作)
(1)抓“挖”: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其实很简单,就只是一个“挖”字。现在我们就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出示句子,抽生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发现没有,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写作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提示标点符号)
6(2)出示句子,对比读: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抽两个学生读,发现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追问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读的这么缓慢?(体现挖的时间长)
(3)父亲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这么漫长的36个小时里,你觉得他的心情会经历了哪些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抽2个人)
(4)同学们,同桌间相互读一读,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就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他就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那就是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了不起)
预设三:抓外貌
(1)最后,父亲把自己挖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抓住了父亲的什么进行描写?(板书:外貌)从哪些方面写的?(面、双眼、衣服)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体会父亲的品质,升华情感。
1、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么做呢?(父爱的力量)
2、师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7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拦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予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相机板书: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5、写法总结: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把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五、总结。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会给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走近他的儿子,细细品味儿子的了不起。
2、作业:
(1)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进一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积累写父爱的名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3---24自然段,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2、通过感情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
8◇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父亲,父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谁能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了不起)现在我们走进儿子,看看儿子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赶快打开书,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二、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自学指导:快速默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什么让你感动?
1、很勇敢,为什么?(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他不但告诉自己要冷静,还要安慰同学们要冷静,真了不起!)请你读读
2、读中悟:a还有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请你读
b带上你们的体会都读读!
3、想象说话: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漆黑的瓦砾,坍塌的废墟,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心想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你读出了怎样的阿曼达?(勇敢了不起坚定信念)作者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阿曼达?(板书语言)过渡: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9“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请你读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先人后己,信任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你会说些什么?师:出来吧!阿曼达。(好想念你呀!我们再也不分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师: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阿曼达却是怎样回答的?
1、追问:从这个“不”字读出了什么?请你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感叹号:你们还从哪也读出他的坚定。感叹号(变红)应该怎么读?你来?谁再来?
3、你们看这个字--让。“让”这个字,阿曼达让谁?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一让,让出了(了不起,生命,信赖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随来读读。语气再鉴定点,请你来。
4、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 连起来,谁再来读读。师:这一“不”一“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阿曼达。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16--23),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儿子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老师也想来读读,我来读旁白,男生读儿子,女声读父亲,准备好了吗?
10过渡: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6、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读当儿子饥寒交迫难以支撑时,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当面对生的希望,儿子把安全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坚信-----
7.体会好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呢?
三、升华情感,习得学法
1、导出中心: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能够绝境逢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爱,亲情、承诺)
2、指导写法: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夸夸这对父子情深。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3、此时,还想夸夸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汉林,这对父子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咋们眼前,离不开他的刻画与描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马克、汉林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有坚定信念,遵守承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了儿子的勇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形象。
4、体会写法的好处:
四、总结。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这种爱就是
11---父爱。下来请个同学们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描写来体现父爱如山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2、3题。(必做)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
父爱——
儿子(语言)
信赖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回馈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三、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译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生涩,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来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通过阅读、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老师以下水习作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情感面对父母,感谢父母最后励志升华,把对父母的爱变成一种推及社会的大爱,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歌名吗?《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流行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一直以来,长唱不衰你从这段音乐中看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视频播放)
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无怨无悔的付出;
孩子对母亲深情的歌颂和感恩
是啊,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感知课文
1 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
2 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
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
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
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板书: 心形
孩子的爱—————————————————父母的爱
爱的能力 ← ← 灵魂成熟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综合母爱:无条件、自然世界、生活
父爱:有条件、思想世界、成长
(三)、课文阐发与探讨
虽然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行文方式都与我们平常接触的汉语有很大不同,但文章理性的智慧仍能带给人精神的启迪
文章10个段落,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此段让你最情有独钟?结合你的经历或者你所了解的事实,每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
前三段内容
成熟的爱: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主动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爱是原因,是前提条件
爱的能力的发展(大屏幕显示)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问题点拨:你觉得你现在的爱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为什么?
我的儿子,在爸爸和妈妈中会选择更爱妈妈,在爷爷和妈妈中的会选择更爱爷爷他这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
(这要看谁更宠爱他,谁更能满足他的要求)
48段内容父爱母爱的不同
母爱①无条件代表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的作用: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父亲的作用: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
问题点拨:同学们,你的父母或者你知道的父母,他们是这样的吗?感悟或质疑
母爱也不一定无条件,父爱也不一定是有条件,父母的严厉慈祥兼而有之
无论你知还是不知,无论你爱还是不爱,父母都会对你不舍不弃无论你是聪明还是愚钝,是漂亮还是丑陋,他们都一样的爱你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问题点拨:为什么要综合父母呢?是不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一定会出现这样人格上的缺陷呢?
父母的爱都有优缺点,有不同的作用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孩子也就有一千对父母父爱母爱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千差万别,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就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但有句话永远是真理: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唐山大地震》视频
(四)、真情告白
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我们懂得了接受爱,更懂得了爱人父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而对于父母,我们有着太多的亏欠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了父亲节(配乐深情朗诵,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记忆)
父亲节
父亲节,早忘了
朋友提醒我说,今天是父亲节,别忘了给你父亲打个电话
早上, 电话打过去,没人接
中午,再打过去,还是没人接
下午快三点了,电话通了正好是父亲
家里怎么总是没人啊?我问
花生地里草都把苗给荒了,我和你妈锄草去了
父亲不知道有父亲节,只知道精心侍弄十几亩土地父母经常天不亮就下地,半夜才回家吃晚饭六十多岁的人了,黑瘦干瘪得像秋收后萧索的田野
跟父亲聊了几句,始终没有说“父亲节快乐”——那样说显得别扭和做作
我说,端午节没回去,过一段时间我们就放假了,到时我带孩子回去看你们
父亲说,乡下蚊子抬人,别回来
事实上父母很想看到外孙的,当然还有女儿女婿每次我们回去,父母都容光焕发母亲一会吩咐父亲找这,一会交代父亲买那高兴地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刚进了客厅,又慢慢退出来,嘀咕着:“我要去拿什么来着啊?”等到突然想起,再噔噔噔跑进去
父母总是说,你们没有时间就别回来于是我们真的就不回去了父母生日不回去,元宵清明不回去,端午中秋不回去;回去只会在五一,十一,暑假,春节算下来,陪父母的时间一年也不过十来天 每次看到我们离开,他们又会抱怨,回来才呆这么两天,还不如不回来几多失落几多遗憾!
每次我都会说,忙事实上,忙于生活忙于工作有时只是托词离开家乡并不久远,但老家已经让我感觉那么的不习惯,不适应从老家回来,我们经常会带回一些小毛病:便秘,拉肚子,长满身的痒疙瘩,诸如此类如今家已经越来越远了陌生,隔阂,逃离,背叛,这些让我从心底感到愧疚自责
父亲说,晚上你妈老是喜欢把电视机声音调到最大
妈的耳朵好好的,怎么就不行了呢?
她耳朵倒没啥,就是心里冷清得很进进出出,只有两个人有了电视的大声儿,家里热闹多了
顿时,我心如刀割,只想抱头痛哭一场
我愧对生我养我父母!
下次,我一定回来!
父亲节,祝我的父亲母亲节日快乐!祝那些不知道父亲节母亲节的父亲母亲们节日快乐!祝天下所有父亲母亲永远快乐!
翻开记忆,往事历历在目对于含辛茹苦的父母,你做过什么?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真情告白
真情大胆告白,感动无处不在一定要告诉我们的父母:正如你们爱我一样,我永远地爱你们!
(五)、升华励志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好好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爱我们社会上的每个生命,这才是一种大爱
(补充板书 :爱父母 爱他人 爱社会)
让我们大声诵读巴拉塞尔士的这段话,做一个懂得生活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爱的程度就越深
一、教 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 着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活动目标】
1、感受父与子的亲情。
2、尝试用语言、声音、动作等表达对画面的理解。
3、初步感受漫画夸张、有趣的特点,喜欢看画面。
【活动准备】
1、课件《父与子》
2、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1、看"父与子"的图片,熟悉人物。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2、欣赏漫画一《射击》第一幅他们在干什么?�
3、依次看漫画《射击》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大胆的。用动作语言,声音来表现对画面的理解。
4、欣赏漫画二《足球》第七幅看爸爸的头上怎么会有个包的?幼儿回答。
出示全部漫画〈足球〉,请幼儿观看欣赏并回答,爸爸头上的包是怎么来的。
提问:"为什么儿子会把爸爸的头当足球踢?""如果是你把爸爸头上踢了个大包,你会怎么做?""最后儿子和爸爸怎么了?"请幼儿再依次欣赏一遍。
5、表演漫画
1)集体表演请幼儿找一个好朋友,扮演爸爸和儿子,想一想,爸爸被踢了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和动作,请你们表演。
2)个别表演
3)表演给听课老师看。
活动延伸:
1、丰富幼儿对漫画知识的理解。
2、请幼儿回教室说一说,画一画自己和爸爸的好玩的事情,制作成漫画给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