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细心的小编演员给大家分享的《阿房宫赋》教案最新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失”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赋体概说
赋:在古典文学中,与诗、词、歌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意,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媸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4、阿房宫介绍
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两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阿房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
三、疏通,熟读课文:
四、通读全篇,理清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第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第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第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写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第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其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兜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生,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第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第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始皇荒淫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辙。
第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五、研讨: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匹,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像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解答: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走进杜牧,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赋”这种文体;
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一)解题:
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
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
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4、结合注释1了解其写作背景。
《阿房宫》的写作缘由:“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做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对当时的皇帝提出劝谏。
二、读文:
方法:(课文应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预习最主要的就是熟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一生读其他学生纠错;
2、教师范读,进一步正音;
3、齐读,进一步巩固。(可能出现的难字):
缦回màn囷囷焉qūn
不霁何虹jì辇来于秦niǎn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焚椒兰jiāo
辘辘lù杳不知yǎo
尽态极妍yán摽掠piāo
鼎铛chēng逦迤lǐyǐ
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
骊山lí
三、翻译课文:
方法: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2.归纳本段文言知识:3、一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或者其他小组提出质疑、纠错。
第一部分:第一段
1、重点词语:
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廊腰缦回缦:名词作状语
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盘盘焉焉:用于形容词之后,……的样子。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落:量词,座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作动词
而气候不同气候:指宫室内部的气氛
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
行文思路:建宫背景——总体规模——细写内部——(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歌舞盛况
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三段“燕赵之收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
2.归纳本段文言知识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名词作动词,弹琴。
绿云扰扰 绿云:黑头发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远。之,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珠宝
齐楚之精英 精英: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奇珍异石,今义为出类
拔萃的人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
归纳第二部分的段意:写阿房宫里的美人,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
第三部分:从“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至课文最后。
1、字词疏通
2、归纳这一部分文言知识
使负栋之柱使:使得
钉头磷磷磷磷:形容钉头密密突出的样子
九土之城郭九土:九州
使天下之人使:使得,让
不敢言而敢怒而:连词,表转折
函谷举举:攻占。本句为被动句
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族秦者族:灭族
使六国各爱其人使:假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意动用法
(1)词类活用
1、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2)古今异义
1、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怜悯;
(3)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状语后置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式
第四段翻译:
唉!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使秦宗族灭亡的是秦统治者本身,而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诸侯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那么就能够抵抗强秦;如果秦能够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使他们被灭族呢?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只有后人去哀叹它的灭亡;然而后人为他们哀叹,却不以他们的灭亡为教训,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又哀叹他了(重蹈秦的覆辙)。
四、归纳大意:
1、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2、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3、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4、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覆辙。
五、总结全文:本节课我们重点翻译了课文,我们要知道文言文必须会的几个方面,实词、虚词,各种句式等。
六、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 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 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 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
二、 初读文本,解决字音。
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 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 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明星荧荧(yíng) 梳晓鬟(huán)也 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玉石(chēng) 锱铢(zīzhū) 弃掷逦(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瓦缝参差(cēn cī) 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利用工具书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并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最后整合翻译整段文意,同时提出疑难点,寻求教师帮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结束。
② 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③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抱:适合,随着。
④ 盘盘焉 焉:……的样子。
(2)古今异义
① 直走咸阳 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
今义: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③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词类活用
①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 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
(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 第二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3)词类活用
①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②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沙砾。
(4)通假字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②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③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句
(6)小结
第二段写了宫人的来源,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
3、 第三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②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纷:多,繁华;念:顾念。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④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⑤ 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的谷仓。
⑥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2)古今异义
①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3)词类活用
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② 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③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
(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4、 第四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 为:做。
③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哀:哀叹。
④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
(2)词类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
(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全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和检查上节课的知识点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朗读文本,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文本,全文四段可分几大部分?并概括其大意。请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 豪华,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大声的朗读第一部分,思考:(1)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杜牧借助史实,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其进行鉴赏分析。
明确:(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示例:(2)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无度。
3、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读出阿房宫恢弘壮丽的气势和作者对统治者无度的忧愤之情。
4、自由的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5、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读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命运的不安和无穷感慨。
四、品读文本,鉴赏语言
1、本文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分析。
示例: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2、请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品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1、背诵全文。
2、搜集杜牧的相关诗文词赋,进行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开拓视野。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回忆《过秦论》的内容开始,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B 尽态极妍(美丽)
C 鼎铛玉食(铁锅) D 直栏横槛(栏杆)
E 辇来于秦(坐车) F 朝歌夜弦(早上)
五、断句: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 :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
(三)板书内容要点: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三)板书要点: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 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三) 板书要点:
五、总结全文
1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写作特色:
(1 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作业 :课后练习。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四、杜牧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课文哪些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研习三、四小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逐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两个反问句引发议论,从人之常情着笔,揭露了秦的奢侈。接着用一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举秦的纷奢。排比的句子一连用几个“多于”,秦的奢侈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强烈。结论显而易见: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第三段是就秦论秦,第四段则扩展到治国方针的议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设进一步阐发立国之本: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最后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介绍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是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这类文章一般都不会为了写史实而写史实,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被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国论》也是借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师生可以就这一类文章的这一特点共同进行探讨。
六、课后背诵三、四两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体物”与“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背诵一、二两小节。
一、既然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论述清楚了,前两节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习一、二两小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来了解“赋”体铺陈的特点,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先听录音,再请两三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声朗读。
1、思考: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2、思考: 这样描写对后文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绍“赋”体铺陈的特点,并介绍“体物”与“写志”之间的关系。
赋的特点是 “ 铺采攡文,体物写志 ” 。 “ 铺采?文 ” 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 体物写志 ” 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 “ 写志 ” 是立赋的根本。
本文前两节不拘于具体的 “ 现实和真实 ” ,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更能充分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背诵一、二两小节。
明确:师生合作理出第一小节的写作思路,再试着背诵。
第一小节写作思路:头两句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下面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写地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小节由学生独自整理写作思路并完成背诵任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难点】
文言文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与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运用谈话法,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全文。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三)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难点解释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3、从第一段中体会到阿房宫的规模如何?
明确: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4、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集体齐读第二段。
5、难点解释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6、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四)总结文章前两段写作特点,体会语言
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例如:第一段中对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运用想象将神奇瑰丽之景展现出来。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五)作业设计
1、从文言知识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预习3、4自然段。
2、背诵1、2自然段。
设计指导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的作用和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体物”和“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
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四、杜牧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课文哪些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研习三、四小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逐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两个反问句引发议论,从人之常情着笔,揭露了秦的奢侈荒淫。接着用一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举秦的纷奢。排比的句子一连用几个“多于”,秦的奢侈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强烈。结论显而易见: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第三段是就秦论秦,第四段则扩展到治国方针的议论。“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设进一步阐发立国之本: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最后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介绍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是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这类文章一般都不会为了写史实而写史实,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被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国论》也是借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师生可以就这一类文章的这一特点共同进行探讨。
六、课后背诵三、四两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体物”与“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背诵一、二两小节。
一、既然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论述清楚了,前两节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习一、二两小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来了解“赋”体铺陈的特点,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先听录音,再请两三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声朗读。
1.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2.思考:这样描写对后文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绍“赋”体铺陈的特点,并介绍“体物”与“写志”之间的关系。
赋的特点是“铺采攡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写志”是立赋的根本。
本文前两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更能充分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背诵一、二两小节。
明确:师生合作理出第一小节的写作思路,再试着背诵。
第一小节写作思路:头两句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下面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写地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小节由学生独自整理写作思路并完成背诵任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教学目标 :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
2、 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重点:理解词语 难点:内容理解
内容及步骤:
一、 解题: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 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 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 正音:
兀 骊 缦 霁 冥 嫔 媵嫱 荧 椒 剽 逦迤 砾 呕哑 铛 锱铢 椽 槛 妍
2、 问题:①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②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
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 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 指导、结合注释理解一二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四、 作业 :1、背诵一二段
2、《基础训练》课内阅读7——12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课文
2、 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 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理解背诵课文 难点:文言虚词义项总结
内容及步骤:
一、 概述上节所讲内容
二、 检查:1、背诵默写一二段或摘句连接,如:长桥卧波, ? 不知西东。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 ,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 ,亦不甚甚惜。
2、解词(加点的)
四海一 直走咸阳 不霁何虹 盘盘焉廊腰缦回 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三、 练习《基础训练》课外阅读:有关秦始皇建阿房宫的理由及过程
四、 指导阅读背诵三四段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 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 简析内容:
第三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 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五、 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六、 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课文 2、《基础训练》1——6
[1]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2、解释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冷”,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四、学生读课文1、2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1、2段中句子。
二、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代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3、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4.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5.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