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细心的小编燕子为大伙儿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1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知识教育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 朝孰、诚、方、善、间” 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训练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 .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 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有哪些?他们的结果一样吗?

四、小结

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五、作业

1、简介《战国策》

2、邹忌是怎样让齐王纳谏的?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国境之内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篇3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1.齐读课文,然后思考:前面我们提到臣子向君王进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齐威王对邹忌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2.在自读有关法令之后,由学生讨论总结:齐威王是怎样一位君王?邹忌是怎样一位臣子?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习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习邹忌,我们除了学习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习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习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平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篇6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完成板书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四、关于进谏很多时候,由于一篇《邵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的成为一篇成功的进谏范本。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对这一点作过精彩的论述。而在历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众口一辞地肯定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甚至于拔高了这种艺术。对此,我总有一个疑问:在这一次进谏中,讽谏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吗?在《战国策》中有庞葱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辱亡齿寒”的进谏,这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但却失败了;而在唐代的魏征身上我们找不出一丝的“讽谏”艺术,可他却每每获得成功。对比之后,可以明显的发现我们对“谏”这一问题往往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要点:君王——谏的对象。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了君主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对错君主说了算。而臣下这一过程中可说是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诛连族人,因而在中国又有“犯天颜”“逆龙鳞”之说。这样说来,关键应该在于君主。所以,应该这么说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同时比较一下邹忌与威王的所得,我们可以发现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同时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五、联系高考2003年高考作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什么意义?

A、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法。C、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出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贤明,二看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板书:标题;附带简单介绍刘向及《战国策》的文字常识)

二、检查预习

1、为正音。

2、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 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完成常用文言词语

“质”“及”“甚”“少”“异”“为”的辨析。

六、再读全文

七、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妻、妾、客是如何回答邹忌的,有何不同?为什么?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稍加点拔即可。

附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家事──类比──国事

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发放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这篇读后感,学生快速阅读之后,引发学生讨论: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千载而下令人景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干部对上级领导如果都像邹忌那样,委婉讽谏,我们的群众都像邹忌那样对自己的上司,对自己尊敬的长者,对自己的同事、亲朋好友提出批评意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

2、请同学们思考,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从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

如:“良药爽口更利于行”“贵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批评”“不能由已之好恶左右作出正确的判断”“要讲真话”“讲真话难。

九、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十、发放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

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好心没办好事、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的经历吗?能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吗?

能否既能传达自己的建议,又让对方易于接受,两全其美呢?古有“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之举,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齐国邹忌这位谋臣的经历,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感知

通读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全体)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吗?(自由)

再读:分角色读第一自然段(读对话)

3、邹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他是怎么操作的?(自由)

三问:妻、妾、客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读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出发点各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答:妻、妾、客

(读自己的内心)

5、在获得赞誉之后,邹忌为什么没有陶醉?他在追思一个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读懂国君为民之心)

6、邹忌是怎么跟齐威王谏言的?(语言描述,并简单概括)

三比:妻妾客之私,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比

再读: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读懂国君理政之心)

7、邹忌谏言的效果如何?(怎么体现这一点)

三赏:上中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

设计简说 篇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本篇节选部分主要记载了齐国谋士邹忌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齐威王听民意从而达到强国家的良好效果。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 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注重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太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在保证落实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考虑怎么把文言文的课教得更加 生动活泼,考虑怎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3、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4、领略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教学 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通读全文,弄准字音。

2、布置学生上网查关于《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3、布置学生书面翻译文章。

4、教师做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 导入 ,激发 激趣:

众所周知, 评价 美丽女子 的词语有很多,经典的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是在形容哪些美女么? 对,是在说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昭君、杨贵妃。 英俊男子比如有宋玉、潘安, 那大家知道有评价 英俊男子的词语么?比如说身高: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矮。这就是美到极致啊!今天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英俊的男子——邹忌, 内外兼修, 不仅长的美,而且他的口舌功夫也是相当的一流啊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音读: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示范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强调积累正音:

昳 丽 yì 朝 服衣冠 zhāo 朝 廷 cháo 谤 讥 b à ng

时时而 间 进 jiàn 朝 于齐 cháo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意读: 再读课文,翻译文章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章。

2、各组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成果。

3、教师评价订正,归纳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谁与谁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呢?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③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 孰视之:孰,通假字,通“熟”。

⑤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⑥ 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⑦ 皆以美于徐公:以,动词,以为,认为。 再如“以师赴秦军”,“以”是动词率领的意思。

⑧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⑨ 能谤讥于市朝: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

⑩ 期年:满一年。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断句,读出节拍。

四、情读 :品读句子,读出情感

1、品读妻、妾、客的回答: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① 学生示范,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读出情感。

② 学生分析三个人的内心世界。

③ 教师明确:

妻:私——偏爱。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对丈夫情感深厚而强烈, 不排除有美化自己丈夫的成分,有点夸大其词,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 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由衷地称赞 ,用感叹句 。

妾:畏—— 畏惧。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对丈夫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顺着妻子的话说说而已。

客:求——有求于人,说点应景的客气话、奉承话,句末用句号,陈述句,情感一般。

板书: 妻——私(偏爱)

妾——畏(畏惧)

客——求(请求)

2、品味邹忌的劝谏艺术:

提问:

① 邹忌是怎样劝谏齐王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邹忌的劝谏思路是从家务事谈起,由家而国,道理相同。

(板书)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客——求(请求)——子民

面临 现状 :奉承话 王之蔽甚矣

解决方案: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实施 过程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最终结果:齐国称霸

②你认为邹忌的劝谏为什么会成功?

教师明确:

邹忌含蓄劝谏,齐王从谏如流,齐国称霸。

3 、师生三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五、美读:调动情感,美读文章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课堂小结:

翻译文本,诵读对话,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理清思路,明了逻辑,欣赏邹忌劝谏艺术

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

1、假如你的表妹要上高一了,学校安排军训,但是表妹怕晒黑,不想去参加,如果姨妈希望你去劝说表妹,你会怎么劝谏她呢?

2、假如你和同学上街,同学不走人行横道而横穿马路,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3、家人闲聊时,妈妈告诫你说遇到路上有老人摔倒可千万不要去扶起,否则容易找上麻烦,你会怎么回答妈妈的话呢?

学生任选一个问题,或者自己创设情境,然后加以回答。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王之蔽甚矣 →称霸

客——求(请求)——子民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常抓不懈,落实 对文本的 诵读, 注重创设情境以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5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