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 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 拓展,延伸:
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一)、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4、“烟花三月”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扬州吗?你还想到什么呢?(“烟花三月”不仅仅是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盎然,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当时是盛唐时期,整个社会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诗人愉悦的心情自然流露。)
5、指导读好前两句诗。
【设计意图】
“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巧设疑问,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呢?结合插图品析“碧空尽”“唯”。
2、浩瀚的长江只有一只“帆船”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板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三、四句,师生评读。
4、小结:“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本诗正是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这份浓情厚谊。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再次奏响,让学生带着这份体验走进文本,以读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
五、知识迁移,拓展升华
1、拓展: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的诗歌何其多。你能将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选择一、两首用速记的方法背下来吗?
2、练笔:⑴、人间最美的是真情,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或朋友分别难舍的时刻,你能否用抒情的话,在文中引用送别诗句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呢?⑵、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学生选其中一项进行练笔,交流。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是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安排小练笔,进行知识迁移,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拓展、速记同类的诗歌旨在于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六、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有感情朗读全诗,试着背诵。
2、总结全文: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领略诗人王维的送别深情。
【设计意图】
让琅琅的书声回荡教室,让浓浓的诗香萦绕耳际。
七、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了解其他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爱国诗、咏春诗等。
2、继续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诗的余味,带者一份浓情轻扣诗歌的大门,享受读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孤帆、尽:
①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出示李白画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师: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板书:读懂诗题)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读通诗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板书: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来,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朗读。(师播放诗句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理解诗意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
在哪送?送到哪?
何时送?怎样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师:(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师:黄鹤楼在哪里?
师:你是看了第一条注释知道的是吗?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和扬州的图片,谁能帮老师给贴上去呢?(指名贴图)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吗?(理解“西辞”“下”,板书方向标)
师: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师: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用了这么多的好词语。你们头脑中的三月这么美,现在,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唐朝,走进李白的生活,走进李白的世界,看看在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烟花三月)
师: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师: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师: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师: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师: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师: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师: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师: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师: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板书:体验诗情)
师: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这是柔情的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这是深情的送别。(男生齐读。)
同学们,这是豪壮的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师: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师: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七、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八、欣赏
师:老师在网上搜集了一篇《扬州情思》,让我们一起追寻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