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最新3篇)

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藤野先生教案(最新3篇),仅供参考。

藤野先生教案 篇1

1.品味语言,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围绕文章如何塑造藤野先生这一“伟大”形象梳理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鲁迅先生在他诸多的老师中,只写过三位:一位是他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在这三位中鲁迅最倾注深情的就是藤野先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藤野先生》。

二、整体把握:

在阔别20年后鲁迅曾这样饱含深情的评价藤野先生,课本37段,我来读一下。(ppt显示)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就应该是――生答“伟大”。一个普通日本教师何以受得起鲁迅先生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三、请大家自读6―23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做批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ppt显示)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从头到末”“不但……连……也都……”“一一”“一直”这些加点词看出藤野先生是真正关心我,他为我修改讲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自始至终的认真,直到为我改完了三科。并且取得了“在中间”这一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很不错的的成绩。平淡的叙述下是对藤野先生强烈的感激与崇敬,读此段除了重读加点词外,还要读出举重若轻的感觉。

小结:文章选取了6件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但在我们看来藤野先生做的这些都是教师的本分啊,怎么就“伟大”了呢?

四、请大家注意,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先生,文中还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跳读课文其他段落做批注。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见到藤野先生的原由;

途经日暮里水户――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初到仙台受优待――正面衬托;

匿名信事件――反面衬托;

看电影事件――告别的直接原因。

(ppt显示)

助读资料: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在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

(ppt显示)

课中微型讲座

衬托,烘云托月

衬托是一种写作手法。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衬托的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小结:表面上看似游离的成分实际是紧扣主题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的衬托,有了这抹心灵的底色,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才像黑暗中的蜡烛一样闪耀着“伟大”光芒。

藤野先生教案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语文 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做了也是不对,不如抄答案”的心理,从而造成了学生依赖于参考答案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于一些语文中的问题没有理解到位,而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解决相关的问题,由此可见,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追赶先进理念

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总是接触固定的知识面,致使学生的思想固化,面对不同的问题总是一个想法,导致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得知识学习老套、老化,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先进理念,与时代同呼吸、与时代同脉搏,所以说,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内容,灌输更多先进的学习理念,使学生对语文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紧跟时代的创新人才。

3.提升学习兴趣

语文是国学科目,虽然其中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议论文等多种问题,但是有些文体还是让人感觉不好学习,尤其是议论文生涩难懂,议论文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更加绕口不好理解,久而久之,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抵触心理,原因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强,只是把语文当作一门不得不学的科目,而不是一种兴趣和爱好,如此一来,因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就会觉得难上加难。那么,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创新能力,正是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也只有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初中语文的创造能力才能迅速提升。

4.培养优秀人才

初中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景再现、阅读和作文等在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试题,无一不与初中语文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好处,尤其对于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强知识预习,实施自由式学习

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应先要从课前预习开始抓起,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学会自主学习,具有优秀的自学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应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如鲁迅先生因希望通过专研医学医治人身体上的疾痛的方式来为反侵略战争出力,但最后却意识到最重要的不是医治人的身体,而是人的心灵、人的精神。而鲁迅先生就是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与藤野先生结识的,从而建立了深挚的情谊。鲁迅先生在晚年时,书房仍挂着藤野先生的照片,以此来怀念藤野先生当年的教导。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才能更具创新能力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加强知识预习开始,这种自由式学习方式的实施,成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始。

2.推行小组研讨,实施探究式学习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培养初中生在语文上的创新能力,应在班级中推行小组讨论制,通过小组研讨和小组带动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即在班级中按照座位或按照成绩高低来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如此一来,小组讨论和研讨模式就已经打造成功,创新能力就可以大大提升。例如,学生在学习《喂――出来》时,作者星新一留下了一个内涵深刻、令人费解的小说结尾,令人遐想无数。这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与想象以后可能出现的结局与情况,学生在想象和研讨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就随之大大提高了,这就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作用。

3.理论实践结合,实施开放式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如果想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应实施实践教学。即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做好相关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就是要开展切合实际的第二课堂。例如,在学习说明文《蜘蛛》的时候,除了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读懂弄通,同时也要实施开放式学习,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蜘蛛,看一看真正的蜘蛛、活着的蜘蛛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动态,与书上所说的有哪些切合、又有什么不同。再如,在学习《死海不死》的课文时,虽然去不了死海,但是可以领同学们到海边去感受一下大海,然后再想象一下不沉不死的死海是什么样子的。在学习《向沙漠进军》和《苏州园林》等课文时,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看一下相关的影响资料,从而加深对沙漠和苏州园林的印象和理解,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4.注重发表见解,实施发明式学习

这一点就是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学习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还要用于发表见解,即便是错误的,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初衷和最终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千古名篇《出师表》的时候,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做出评价尤其是三国这一时期的事件,评论一下诸葛亮保护庸主刘禅是否正确,启发学生们勇于、敢于发表见解和评论,这就是创新能力。再如,在学习传世佳作《岳阳楼记》的时候,不仅仅要欣赏美景和华丽的写作词语、写作方式,同时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做出参悟和理解,高度统一思想,学习范仲淹的大家风范和无私情怀,并立志做范仲淹一样的人。针对发明、发表见解式的学习,正确树立“三观”,实现创新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总结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必将还会发挥出更多、更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都能站在学术和教学的双重角度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推动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语文创新能力上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真知灼见的语文人才。

参考文献

藤野先生教案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支撑他们阅读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阅读的动力,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菲利普夫妇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赶紧逃离现场,回到家后,作为于勒亲兄弟的菲利普先生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夫人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先生与菲利普夫人在躲开于勒后,会有什么内容的对话?”一石激起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小组内创编菲利普夫妇在离开于勒时的对话。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更全面与深刻的把握,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处于“无问题意识”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精心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甚至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说出“标准答案”,唯恐学生答案说错,因提问时间过长,耽误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下,增强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朴实的教师,他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成长非常关心。但这是教师的本职,是应该做的。为什么藤野先生却给鲁迅先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尊敬?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他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表明各自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学生结合当时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历史背景得出结论:藤野先生之所以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不仅因为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求实的教师,而且他还是一位抛弃民族偏见,具有世界大视野与怀的教师,他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鲁迅先生铭记与怀念。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更深层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想象的阅读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活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走进文本营造的情感世界,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例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文中的小孩勉强顺从了大人的建议,委屈地与大人一起走大路,老人会怎么想?让学生转换角度考虑问题,使学生更能更理解作为一个长辈,对小辈的那种关怀与怜爱之情。《孔乙己》一文的文末是这样的:“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作者为读者的阅读理解留下了无尽的艺术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他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对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想象与推测。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假若,这里说的只是假若,范进中举后与落魄的孔乙己相遇,他们会进行什么内容的对话?”这些问题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