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怀念母亲》教案(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篇1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怀念母亲教案 篇2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础

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读课题:《怀念母亲》

2、介绍作者

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在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

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思母之痛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

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

(二)学习11月18日日记

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

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的

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引读)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三、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季老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出示11月16日日记

②快速浏览这则日记,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季老对祖国的怀念?。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一想到故乡作者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凄凉,甜蜜)

③、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师:同样表达怀念故国情感的日记还有11月20日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思念祖国)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④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生读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在11月20日日记中写到——生: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在11月28日日记又写到——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怀念生身母亲、怀念祖国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现在开始阅读。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吗?

2、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里老师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这首歌几乎成为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声,它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七、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悔恨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敬意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凄凉 甜蜜 心潮腾涌 爱慕

《怀念母亲》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一位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在三个层次的读中,使学生行于文字,情动于中。整合《慈母情深》和《秋天的怀念》,给孩子创造一个主题下的平台,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是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通过角色换位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拜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慈母情深》

一、创设情境,语言激情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学生轻唱。

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听着这歌声老师想起了一段话“花开花谢几度秋,滚滚江水向东流,人生世代新换旧,唯有父母对儿女的爱,天长地久至死不休。”

以音乐烘托情感,教师语言激情,使学生走进情境,在母爱的注视中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课文写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鉴赏

1、走进作者,用敏感的心描文字之“像”。

合上书,回忆课文,捕捉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镜头,读出你的感受。

捕捉文本,走进文字表象。

2、走进文字,用细腻的心品文字之“味”。

品味语言,指导朗读,读中升华情感。

⑴重点词语的品析

⑵再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令你感动的原因。交流汇报: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以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⑶引入材料,体会生活背景,感受文字情怀: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母亲每月27元的工资,平均每天多少钱?而我却一次向她要一元五角钱,要她辛苦一天也挣不到的一元五角钱,带着你此时的感情再读这一幕幕镜头吧。

⑷配乐《睡莲》再次激情,在音乐中师生共读每一处感人的镜头。让画面流动于心,让情感流泻于声。

审读赏析感受文字熏陶。

⑸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我不忍,我多想转身跑掉,可是──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听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的话中有她的期待,自豪,骄傲。一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怎样纯粹,无私的爱啊。

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我今生今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的一股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的清澈的甘泉,这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声。这如但丁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走出文字,用感恩的心抒文字之“情”。

迁移训练: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的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处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感恩之情。

补充学习《秋天的怀念》

1、资料导入: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太辛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看过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上这份沉重的思念,一同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自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3、交流汇报:

预设: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着做母亲的对儿子的多少深情。有娘在就有儿在,母亲的话里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理解……

母亲总是这样轻轻地,亲亲地,苦苦地爱。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能得到宽恕。”

4、史铁生读懂了母亲的心,又是一个秋天,他会怎样呢?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5、读歌词《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

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升华情感,激发感恩的心。

师配乐朗诵: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在母爱的守望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怀念母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突破方法: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采用多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

《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了课题,你认为题目中的母亲指的是谁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揭开这个迷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廷是后鼻音,怅是翘舌音,寝和频都是前鼻音。

3.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4.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生再读课文,找出句子。

小组交流、汇报。

(对自己的母亲: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检查句子勾得是否完整。

7.朗读勾画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细读怀念生母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1.读怀念生母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四、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寝、朦、胧、频、挚。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感情朗读怀念生母的句子。

二、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2、结合课后练习,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案与反思》,

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几个句子,想想这几个句子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最后,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首《我的中国心》

三、作业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自评反思】

我个人对本篇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是板书。你觉得呢?它简洁、巧妙,它不仅突出课文重点,而且体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所以根据板书,我的问题设计比较精要,与课后练习结合,注重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通过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课文的结束部分设计得也很有创意,本来教材是朗诵诗,我把它设计为先唱后朗诵,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氛围中,人会显得轻松,而且学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最后朗诵诗歌时,学生的情绪会更饱满、感情会更到位。

本课,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和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至于如何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我还得思考。

《怀念母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怀念母亲优秀教案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老先生爷爷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第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xx老先生生平及主要经历。

第2.呈现季xx老先生作品经典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经典作品《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作品《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第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第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的母亲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第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第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 品读思母之情。

第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怀念母亲》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

教学方法设计:

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

一、 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

二、 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___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

三、 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

1. 亲生母亲

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

祖国母亲

失母之痛

2.怀念

异国思乡

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

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

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 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B、感情读:“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提问: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灵魂的缺失,可见他对母亲真挚的爱。或:对母亲的眷念,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C、联系上下文理解讨论:“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那么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②学生感情读(典读和齐读分组读)第二段,再一次感受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怀念母亲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理念

在真情共鸣中,激发情感;在感悟朗读中,体味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升华情感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感情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预设: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预设:(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预设:(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两位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品评朗读

(二)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预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