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案精选7篇

篇一: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电磁铁教案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电磁铁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本节的重点是: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难点是学生对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深化物质微观结构观点使学生理解分子电流.

教法建议

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引入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是否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联系.在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精美的实验仪器展示,培养学生对物理仪器工艺美的审美感受力,通过物理学研究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对物理学推理过程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复习提问法引入,通过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通过演示实验法验证,通过启发使学生理解电本质.

2、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本,分析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2、难点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

3、疑点

分子电流的微观本质.

4、解决办法

利用深化知识中学过的物质微观结构观点或理解分子电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软铁棒、大头针、电源、通电螺旋管、小磁针、塑料棒、铝棒、铜棒、铁架台、变压器铁芯.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提问引入,学生认真思考联系.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首先讲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是否有本质上的一致,然后介绍磁性材料的特点及常见的磁性材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磁体和电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周围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且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电与磁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

2、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身体中的电流是由大量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而电流的周围又有磁场,所以电流的磁场应该是由于电荷的运动产生的.那么,磁铁的磁场是否也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安培提出在磁铁中分子、原子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

磁铁的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时,对外显磁性;磁铁的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时,对外不显磁性.

3、假说的验证

(l)能解释实验现象

现象一:软铁棒被磁化.演示:软铁棒未被磁化前无磁性;磁化后有磁性,能吸引大头针.

现象二:磁铁受到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

演示:猛击磁铁,观察小磁针偏转情况.

(2)近代的原子结构理论证实了分子电流的存在.

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微粒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核高速旋转,形成分子电流.

4、磁现象的电本质

科学假说在人们认识自然奥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研究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实验验证后的假说就升华为理论,即安培分子电流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5、磁性材料

(1)不同的物质磁化程度不同

演示:通电螺线管上方悬挂小磁针,先在螺线管中先后插入塑料棒、铜棒、铝棒,观察磁针偏转情况.再分别插入软铁棒、变压器铁芯,观察磁钉偏转情况.

大多数物质对磁场的影响很小,只有少数几种物质如铁、镍、钴及一些合金等才能对磁场有很大的影响,能使磁场增强几千倍,甚至上百万倍,这些材料叫铁磁性材料.

6、介绍硬磁性材料和软磁性材料

阅读课文,请学生回答:

(1)什么是硬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硬磁性材料?

(2)什么是软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软磁性材料?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使我们认识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电与磁的统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引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引导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后引导麦克斯建立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

注意不要把一切磁场都看作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因为变化的电场也会产生磁场.另外注意和化学中极性分子知识相结合编写理化综合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八、布置作业

普通磁带录音机是用一个磁头来录音和放音的,磁头结构如图所示,在一个环形铁芯上绕一个线圈,铁芯有个缝隙,工作时磁带就贴着这个缝隙移动,录音时,磁头线圈跟微音器相连,放音时,磁头线圈改为跟扬声器相连,磁带上涂有一层磁粉,磁粉能被磁化且留下剩磁,微音器的作用是把声音的变化转化为电流的变化,扬声器的作用是把电流的变化转化为声音的变化.根据学习的知识,把普通录音机录音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放音的基本原理待学习了电磁感应后可知.)

答:声音的变化经微音器转化为电流的变化,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在铁芯中产生变化的磁场,磁带经过磁头时磁粉被不同程度地磁化,并留下剩磁,这样,声音的变化就被记录成不同程度的磁化.

九、板书设计

七、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1、假说的提出

2、假说的验证

二、磁现象的电本质

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电磁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习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提示:

⑴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近指南针;

⑵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各组派**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极()极

()极()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极接法

改变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习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断开电流后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或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案范文 篇3

程资源;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112―01

科学学科的性质、任务和教材都决定了采用探究性教学、构建探究性课堂是非常必要的。科学课要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素质和优质高效的目的,必须致力于探究性课堂的打造。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实施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有没有求知的欲望,以及求知的欲望高不高,直接决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能全身心投入。而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问题情境的设置,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亲历自然情景,发现问题,拓展想象,深化思维,再在探究中学到知识。途径之二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执教五年级《电路的研究》一课时,我在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然后让学生分组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去操作实验,还可以比比哪个小组最快让小灯泡发光。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共同操作,或及时提供帮助。

二、挖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求知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探究浇花喷水器的原理,了解家电线路的设计,进行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开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电话听筒,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可以用来做其他实验的器材,帮助我们完成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对科学的探究,在探究中体现了对科学的认识过程。三年级《往水里加点东西》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糖和盐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茶叶、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像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既获得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尊重自主创造,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是会思考的个体,是天性的学习者”。在动手操作时,他会有自己的选择,他的办法也许新颖、巧妙,也许幼稚、笨拙,但都是动脑筋的结果,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从心理角度讲,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认可,老师包办是对“快乐的掠夺”。所以教师课前要准备大量的、尽可能的实验材料满足学生不同的“胃口”,为学生多种尝试提供保障,学生不致“难为无米之炊”。

电磁铁教案范文 篇4

首先我们观察教科书(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14页图4.3-13(本文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实验室常用的J2424型楞次定律演示器,它是由一定厚度和宽度的两个圆环(其中一个有一个断口)通过一个和圆环宽度一样的长薄铝片组成。我们用这个演示器及其在这个仪器基础上改进的仪器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如图1所示,当磁铁靠近A环,A环迅速离开;当磁铁迅速靠近B环时,B环慢慢远离;磁铁离开时,B环慢慢靠近磁铁,B环靠近的幅度比远离时要大。

实验二磁铁靠近A环或B环外侧,A环或B环慢慢远离;磁铁远离A环或B环左侧,A或B环慢慢靠近,但靠近的速度要比远离时大。

磁铁靠近环的外侧也能产生移动现象,这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环形电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比较发现,实验中的现象与电磁阻尼摆类似,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三把图1中的A环换成面积相同的铝片C,B环换成铝片D,在铝片D中心挖去一部分并开一个小口,变成中空的铝片D,如图2所示。当磁铁靠近铝片C或铝片D时,铝片C或D离开;磁铁远离铝片C或D时,铝片C或D迅速靠近。逐渐减小铝片D的面积,并且每减小一次便重复一次上述实验,可以看到,铝片D远离或靠近磁铁的动作幅度随铝片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实验四如图3所示,B环换成断开的细铝圈,当磁铁靠近铝圈E以及磁铁远离铝圈E时,铝圈E没有动作;磁铁换成强磁铁,重新实验,铝圈E动作的现象也不明显。

总结以上实验可以得出:1.处于变化磁场中的铝片会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变化磁场是磁铁运动造成的,当磁铁靠近铝片时,铝片会远离磁铁;当磁铁远离铝片时,铝片会靠近磁铁。2.如果铝片的面积减小,实验中铝片动作的幅度也将减小,当铝片变得很细时,只要不形成闭合回路,无论是直线状态,还是开口的圆环状态,其动作状态都不明显。这些现象说明处于变化磁场中的铝片被动的动作类似于电磁阻尼摆在磁场中的发生的阻尼现象,只是电磁阻尼摆是摆(铝块)运动磁铁不动,而实验三和四是磁铁运动铝片不动。磁铁不动摆运动的结果是铝块内部的电子受到洛伦兹力,磁铁运动铝片不动的结果是铝片内部的电子受到感应电场力,这两种力在整块金属内部引起的感应电流叫涡电流(简称涡流),涡流的磁场阻碍着原磁场的变化,宏观上表现为阻碍着摆或铝片的运动。铝环B虽然不是一个片状金属,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由许多微小片状金属构成的,因此,B环出现的移动现象应与电磁阻尼摆的基理是一样的。

在实验一中,当磁铁迅速靠近B环时,B环慢慢远离;磁铁离开时,B环慢慢靠近磁铁,B环靠近的幅度比远离时要大。这种现象,在实验3中,当磁铁远离铝片时表现的更为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根据电磁理论,任何媒质在磁场的作用下都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影响磁场,因此任何媒质都可以看作磁介质,磁介质在磁场作用下的变化叫磁化。当磁铁远离铝片时,铝片或铝环一方面受到涡电流的磁场作用,同时“被磁化”的铝片还与磁铁作用,两个力作用方向相同,增强了铝片或铝环的动作幅度。

我们再来看看以下几个有趣现象:

实验五如图4和图5所示,把A和B环用细线单独悬挂起来,磁铁靠近A环,A环离开;磁铁远离A环,A环靠近;磁铁靠近B环,B环慢慢离开;磁铁远离B环,B环慢慢环靠近。

实验六如图4所示,磁铁靠近A环右侧,A环逆时针旋转,磁铁远离A环右侧,A环顺时针旋转。用磁铁靠近悬挂着的A环侧面,A环远离;磁铁离开A环时,A环迅速跟进;把A环换成B环重新实验可得同样的结果。

电磁铁教案 篇5

一、当学生的发现与“标准答案”不同时,指导思维,打破僵局,课堂柳暗花明。

1.背景:下面的两个案例是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和研究岩石特征后的研讨片断,在交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研究岩石特征时,学生的发现和“标准答案”不尽相同,教师对这个动态的过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 案例描述:

案例一:交流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后的片段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我们发现电池的节数多,能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生:我们组不同,发现导线的粗细与磁力大小有关,因为粗导线做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多!

师:其他小组同意这两组的观点吗?

(统计下来,还有2组学生认为导线粗细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

师:说导线粗细与电磁铁磁力有关的小组能说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们组把粗导线和细导线分别绕在铁钉上,通上点发现,粗导线的电磁铁的磁力大。

师:看来你们的发现是真实的,但做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对比实验室,我们知道要比较哪个因素与磁力大小有关,就要设计好公平的方法,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设置相同和不同条件是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疏忽)

生:哦!我们小组在比较时粗导线和细导线绕在铁钉上的圈数不同。

师:应该要怎么样?

生:导线绕的匝数、铁钉、电量相同,就导线的粗细不同。

师:用这种方法再试试!

学生重新实验后发现:导线的粗细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关系不大。

分析与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利用了科学交流课堂中出现的动态问题――导线的粗细到底与磁力大小有没有关系进行引导,及时引出新的教学资源,指导思维,打破了僵局,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可谓“一箭双雕”。而并非教师一言定论,认为是错的,下次当心之类搪塞的话语。如案例中有的学生一口咬定电线粗细跟磁力大小有很大关系,因为粗导线能吸起更多的打头针,这怎么办?教师引导:一问:是怎么做的?(回顾探究过程和审视探究的方法)二问:做电磁铁磁力大小对比实验应该要注意那些?学生积极思维,发现没有控制好变量,粗导线和细导线的匝数不是一样的。三做: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控制变量,得出导线的粗细与电磁铁磁力大小关系不大的结论。既解决了交流时的僵局,又一次性突破了重点(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控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案例二:学生探究岩石后的交流发现

师:哪组先来说?

生: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岩石,发现里面有东西!

师:能具体说说有哪些东西吗?

生:1号岩石有黑色、白色的物体,2号有黄色的……

师:其他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组还发现1号岩石里面的粒子比较大,2号……

师:除了用放大镜观察外,还发现了什么?

生:用小刀刻岩石,发现1号最硬,可能是花岗岩,3号最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用小刀刻3号岩石发现它的碎石直往下掉。

生:(赶紧举手)不是,我们3号岩石不是最软的,因为用刀刻了,没有碎石掉下来!

师:那其他组对于3号岩石的软硬问题,同意那种观点?

(统计下来:三分之一学生认为3号岩石不是最软。)

师:既然我们的观点不统一,怎么办?(再实验)

提醒:刻的时候稍微用点力,每块岩石用力均匀。

学生再次实验后:

生:3号掉下来了!3号掉下来了!许多学生欢呼起来。

生:3号什么掉下来了?(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师:碎石掉下来了,其他组也发现了吗?

生:(异口同声)发现了。

生:说明3号是最软的。

师:刚才我们有些小组为什么没有发现?

生:我们组因为刻得太轻了!

生:我们组把实验结果弄错了,以后要当心了

师:看来当我们在研究时有异议时,需要……

生:需要再次收集证据,再实验一次。

(体现证据在科学探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与反思: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巩固和强调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整个科学交流的过程是那么地民主,开放空间是那么地和谐,学生的探究发现得到了尽情地展示。特别是当学生有争论:认为3号岩石(页岩是最软)不是最软时,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利用有价值的引导学生进行生成建构知识:提醒方法,再次寻找证据重试一次,结果学生得到了经验的有效重组和深情的呼唤:3号岩石确实很软!有碎石掉下来!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真正走出了教知识的框框,再让学生对先前的行为进行总结反思,为什么会有意见分歧?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寻找证据的重要性,整个研讨交流过程,既整理了事实,澄清了事实,又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指导、科学态度情感的折射,这不就是科学素养吗?因此这样的动态生成式的学与教才是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的经验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当学生的交流发现比较一般时,引导深究,不断反思,建构高级思维。

1.背景:下面的案例是学生研究哪种桥的承受力大后的交流片段,案例中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一般发现”,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再次提出有价值的围绕本课教学重点的问题,展开探究,培养高级思维,使学生处在一个不断建构新知的过程中。

2.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各小组探究桥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统计表,发现什么问题?

(统计表内容为:瓦楞形桥承受力最重,平桥的承受力最小,斜拉桥的承受力中等。)

生:我们发现平板桥的承受力最小。

生:我发现瓦楞形桥的承受力最大。

师:形状不同,其承受力就不同。

师:除了发现承受力最大、最小以外,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

生:发现虽然瓦楞形的桥承受力最大,但为什么每个小组的瓦楞形的桥的承受力有不同呢?其中也有承受硬币重量最少的和最多的。

师:是呀,为什么同样的瓦楞形状的桥,会有不同的承受力呢?想研究吗?

生:怎么研究?

生:把各组做的瓦楞形的桥拿上来比较研究一下。

师:同意吗?(同意)

各组学生把瓦楞形的桥送到讲台上供比较研究。

师:观察各组不同的瓦楞桥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第一组的瓦楞桥比较宽,瓦楞的个数也多。

生:发现第三组的瓦楞桥高度有点高。

师:瓦楞桥的宽度越宽,高度越高,说明它的承受力――(越大。)

想做一做比刚才的瓦楞桥承受力更大的吗?怎么做?

生:改变原来瓦楞桥的宽度和高度。(学生重新实验后获得成功)

师总结:只要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就会改变。

电磁铁教案 篇6

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第一主体,也是最后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激励者;不再是演独角戏,而是学生做演员,教师是导演,甚至是幕后的。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遨游,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在教学中教师“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并学以致用,做到教与学合一,以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学习,以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教师的职业魅力将大大增加,传统形象(教书匠)将被精神生活的艺术家所取代。本人的体会是:教师的“导”,可以说是给学生搭建“活动”的舞台,“导”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设置问题、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习题演练等等。设置问题,训练思维能力的舞台;设计实验,训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舞台;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舞台;成果展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信心的舞台;习题演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舞台。下面,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案例具体说说在课堂上本人如何不断“搭台”和“编导”,学生怎样不停地“演戏”,变课堂为“舞台”。

1实验引入

师“导”:绳,大家都跳过,可我们今天来个别样的跳绳。

演示实验1:如图1所示,一根导线,两端接上灵敏电流计,

构成闭合电路,没有电流。切换实物投影,用实物投影展示灵敏电流计。大家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

生“演”:(1)三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跳绳,其他同学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有无摆动。

(2)实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了摆动。

(3)实验结果:导线中产生了电流――感应电流。

师“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点评师“导”搭了学生易于操作又直奔主题的“舞台”,学生跳绳、同学们观察到有趣的现象――产生了感应电流,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感应电流怎样产生的问题学生油然而生,大脑随之动了起来。

2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切换课件。

师“导”:关于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学们在初中初步探讨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感应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关键点在哪?

生“演”: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至于关键点学生会通过讨论得出“闭合”和“切割”这两个关键点。

教师肯定和表扬。

点评师“导”顺势设问构筑复习的“舞台”,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得出答案并为下面开展探究与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及时肯定和表扬激起学生学习兴致。

师“导”:演示实验2,一根金属棒与一只灵敏电流计组成一闭合回路,金属棒处在如图2所示蹄形磁铁中,蹄形磁铁内部磁感线方向竖直向下,金属棒怎样运动才能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是水平运动、竖直运动、不动还是斜向运动呢?

生“演”:(1)一位学生上来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2)观察现象:竖直运动和不动,灵敏电流计指针没有摆动,水平运动和斜向运动灵敏电流计指针有摆动。

(3)学生分析:竖直运动和不动,金属棒没有切割磁感线,所以闭合回路中没有电流;水平运动和斜向运动,金属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闭合回路中有电流。

同学们的探究很成功!(教师评价)

点评师“导”搭建了一个金属杆运动能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探究实验平台,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运用刚才复习过的知识分析得出:闭合回路中的金属杆光有运动不够,运动中还要切割磁感线,闭合回路中才有电流。让学生体会到“学”是为了“用”,同时为学生设计通过条形磁铁、通电螺线管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方案做铺垫。

师“导”:是不是只有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有没有不切割磁感线运动就可产生感应电流,也就是说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产生感应电流呢?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桌面上都有:一个大线圈、一个小线圈、一只灵敏电流计、一根条形磁铁、一个电键、一个学生电源和导线若干条。

请每个小组讨论,制定出方案并进行探究。

每组讨论、探究之前,教师提示:同学们设计探究方法时可参考桌面上的器材,哪些器材可以获得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回路需用哪些器材构成?回路中感应电流通过什么器材显示出来?电路如何组成?怎样操作?如何列表记录?

如图3所示的方案一,学生能设计出来。其它方案若学生设计不出来,教师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引导:磁铁可产生磁场,电流也能产生磁场,那哪一个器件产生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呢?――通电螺线管。那我们就可以用通电螺线管来替代条形磁铁。

思考:一根条形磁铁,它产生的磁场是不变的,那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可不可以变化呢?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的有无可通过线圈中电流的有无来实现,其磁场的强弱可通过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来改变。如此学生可设计出如图4所示的方案二。

生“演”: 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在做探究实验的同时列表记录实验情况。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上台展示和评议。

学生展示结果如下:

方案一:探究结果如表1.

表1磁铁的运动1螺旋管中磁场B的变化1电流表指针N极插入线圈1变大1发生偏转N极停在线圈中1不变1不发生偏转N极从线圈中抽出1变小1发生偏转不同小组得出的结论:

(1)闭合回路中,线圈切割磁感线时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2)闭合回路中,磁铁与螺线管有相对运动有感应电流产生。

(3)闭合回路中,线圈中磁场强弱发生变化时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方案二:探究结果如表2.

表2闭合开关瞬间1磁场由无到有1发生偏转闭合开关一段时间,A中电流稳定后1有磁场但不变1不发生偏转闭合开关,A中电流稳定后,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左或向右滑动的过程中1磁场变弱或变强1发生偏转断开开关瞬间1磁场由有到无1发生偏转结论:闭合回路中,线圈中磁场强弱发生变化时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此阶段教师巡视、点拨,同时观察各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小组,教师及时肯定和表扬,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及时引导和鼓励。

点评师“导”在前面所搭建“舞台”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更高、更大的“舞台”,教师适时引导和激励,把教学推向高潮。由于这个“舞台”比较高,有的学生爬不上去,因此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和提示给学生搭起了一个逐级攀爬的台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设计、操作、列表记录、分析综合等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方法要共享,探究需合作。学生体验了过程、熟悉了方法、增强了合作、取得了成功、提升了信心,提高了品质。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师“导”:前面的演示实验2中金属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可抽象成图5所示中最上面的导体杆水平运动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导体杆在切割磁感线的过程中闭合回路的面积S在变化;探究实验一和二可等效为图5中的下面两个图,闭合回路中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回路中都会产生感应电流。以前我们学过哪一个物理量可以概括面积S和磁感应强度B这两个因素呢?可不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上面各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呢?

生“演”:(1)磁通量可以概括面积S和磁感应强度B这两个因素。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可以概括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般能回答出,第二问题有点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此结论一出教师及时带领学生为概括出的同学鼓掌).

板书: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点评师“导”将演示实验2和探究实验一和二进行了模型化,分别抽象成图5,让学生在可视的平台上自行归纳出结论。教师教学不要总是扶着学生“走”,而是该想法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和评价作用,采用知识自主生成而不是一味灌式的教学,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习印象深刻。

师“导”:当然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这么快就得到了结论,历史上为了获得这个结论,以法拉第为代表的好多科学家经过好几年的不懈努力,反复研究,最终找出规律。任何科学探究过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那请同学们解释前面的跳绳为什么能产生感应电流,对摆动绳子的两位同学的站位有没有要求?

生“演”:(1)绳子和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通过绳的摆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有,东西方向站效果好。这个回答需教师适当提示地磁场的方向。

教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给与表扬,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出给与称赞。

点评这次师“导”重在设置教育的平台。教育学生要有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感觉物理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它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为学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激情,同时使课堂首尾呼应。

3课堂总结

同学们,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探究物理规律,进而将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电磁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归纳概括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自制简易蜂鸣器,并探究其工作原理。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更多地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所学电磁铁的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学到的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解决自制蜂鸣器中存在的问题。

意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科学知识

知道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的是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磁力大小可以**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蜂鸣器的材料,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像资料或图片资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能生磁,利用这一发现,可以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

1、电磁铁与实验用的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发言的情况。

2、各组整理讨论结果,填写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记录表。

3、汇报交流:

请一到两个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共同梳理,形成共识:

项目

磁铁

电磁铁

不同点

磁性永久

通电有磁,断电无磁

南北极位置不可以改变

磁极可以改变

磁力大小不变

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使用简单

使用较麻烦

没线圈

有线圈

相同点

都有磁性

都有南北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二)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1、**:电磁铁有哪些特性?利用这些特点,电磁铁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2、视频介绍

⑴、谈话:因为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性质,电磁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⑵、播放视频,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分析:

⑴、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电动机,一个电铃,一个电话听筒……你能找出它哪个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

⑵、学生分小组观察。

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然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三)自制蜂鸣器,探究其原理

1、这些电磁铁工具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自制一个蜂鸣器吧。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依照教材提供的示意图,组装蜂鸣器。组装时请注意安全,防止图钉等物件伤到手。

3、学生接通电路,让蜂鸣器开始工作,仔细观察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蜂鸣器发声时塑料片振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塑料弹片上的铁片被钉帽吸引,这时,塑料弹片上的触点与导线的连接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塑料弹片弹回,当触点重新与导线连接时,塑料弹片上的铁片再次被电磁铁的钉帽吸引,就这样,塑料弹片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而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6、你们刚才的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这个问题是想共同检查解决蜂鸣器中塑料片没有振动或振动幅度很小的问题。)

7、学生再实验一次,有问题的小组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拓展运用:设计电磁铁工具

1、刚才制作了蜂鸣器,了解了它是怎样利用电磁铁工作的。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电磁铁工具,它们有什么利弊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认真分析,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然后将你的设计图画在14面的空格中。

2、学生**分析设计。

3、交流评价学生的设计,鼓励课后完成制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