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K思想教育工作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长期的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已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了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没有摸清青少年的思想脉搏和需要,进行工作时只讲形式,不注重效果,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失利,甚至是适得其反。同时,青少年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师长的言行都已经有了自己评判的标准,尽管幼稚、片面,但却左右着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因此,成人的言行不一,出尔反尔必然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产生反感。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渗入了我国。例如,强调自我、突出个性等方面迎合了青少年追求独立的心理,使之影响了大批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就愈加复杂化,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
KK以上,简单地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在这其中,有社会历史原因,有教育上的原因,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是,不同社会制度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便会打上不同社会的烙印,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可能是个人主义、个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产生的温床,也可能是创造性思维,开拓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先兆。当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是一种感情成分多于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态,我们必须看到它求新求异,有着开拓创新的趋向和可能。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积极的态度来加以引导,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克服逆反心理的不利因素。
KK四、逆反心理的积极面及引导对策
KK青少年逆反心理具有积极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KK(一)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
KK不听命于成人,对成人的管教予以反思都说明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性的增强。此时,青少年已不再是处处需要成人呵护和照顾的孩子。他们已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标准体系,开始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是青少年独立性的可贵的萌芽。
KK(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KK青少年对于正面宣传的否定、反向思考虽然说明了他们思想上的不成熟,但是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对社会上存在的个别不公正、黑暗的事例表现出不满和愤怒,这都表现了青少年纯真的正义感和道德观,这些可贵的思想萌芽如果加以精心培育,必定会成长为栋梁。
KK(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中存在着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可贵精神
KK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虽然他们并不能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奇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还是创新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创造力。
KK(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成人反思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KK当教育者面对青少年的反抗时,应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教育中的不当之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青少年迫切的心理需求,没有能形成民主、向上的家庭气氛,压制青少年渴望成长独立的要求,等等。我们前面也曾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归咎于青少年。同时,我们教育工作应多一些反思。
KK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回避的,作为教育者,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初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的是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为了帮助每个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让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不让学生的心理留有阴影!哪些行为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呢?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贪图享乐,怕苦怕脏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际沟通。如与同学、老师来往很少,交际面很窄,也不与父母交流,自我封闭,情感缺乏沟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忧郁、情绪消沉!
3)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什么人都看不起,以自我为中心,搞小帮派,脱离集体生活,不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也容易导致孤独感!
4)缺乏兴趣爱好,什么事都引不起兴趣。没有成功的机会,心理上就没有满足感、充实感、成就感,就会觉得生活、学习枯燥乏味!
初中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是在一定的时间段的,如果任其发展,则很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在最佳的时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1)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心理装的事情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在入团、评先、竞赛活动中需求不满足时,就会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他们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造成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学生压抑的情绪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加以缓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问题,如逃课、打架、酗酒、早恋、离家出走、自杀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疾病的难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和心理教师、同学、亲属进行沟通,把心中的烦恼、痛苦、挫折、忧虑等一切因扰的东西都说出来,他们会感觉到很轻松,大家安慰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更大的解脱。
2)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转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生有压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时、要发火时,立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教他们做一件放松的事情,摆脱一下此时的事情和烦躁的心情。如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下喜欢的运动,去操场上打打球,暂时远离造成伤害的那些事情,之后告诉学生慢慢地平静下来后,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应该这样想,这是错误的”“要镇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过难关的。”,通过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3)教师应该考虑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让学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摆正心理状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4)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网络和电子游戏对他们身心的危害。网络不但能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害。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人格异化,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影响社会交往。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网络游戏大多是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自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详细了解网络的危害,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总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年龄的特点,采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导下,才会达到良好的实效性,达到学校和谐育人的理想境界。
一、教学研究目的
目的: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当前城市和农村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不健康,很多时候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精神等多种问题,综合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且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自私。本研究试图从体育教学角度研究分析,从而增进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得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研究方法
1、实验法
在学校,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比较样本,一个称之为实验班,一个称之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具有促进心理发展内容的体育项目,比如:拉网垫球。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的圆形绳网,直径为5米。选择十名学生,将球置于网上进行高高弹起,球着地即为失败。该运动项目锻炼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在传统项目上增加具有相应效果的内容,并在活动中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经过一年实验,实验班与采取按传统体育教学班级的个性心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2、问卷调查法
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最后整理汇总分析。
三、对比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中我教的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优于普通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情况表明:通过心理健康促进因素得到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班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协调人际关系。实验班学生经常参加经过特定设计的体育运动,因此其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普通班学生少。另外,通过对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14分以上)的比较,实验班学生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者2人,占总人数的1.81%,非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异常者8人,占总人数的4.21%,以上结果也间接表明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对我校学生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调查分析表
明,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由此,这两个学生群体应加强引导。
(2)经过有特别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促进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结论得出,在目前学分教育的教学环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增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加之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相对比较孤独,在家里没有适龄孩子的心理倾诉和交流对象,只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機等,人际交流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2.合理建议
(1)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互动群。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网络的私密、互动、快捷的特点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规律。学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特长,开展网上工作。当然,在班主任管理员的指引下,针对学生在网络上流露出的心理状况,对全校学生进行多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届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此跟踪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变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心理健康内容
体育老师要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来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要经常进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和球类教学,这样有利于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形成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兼有健身和娱乐功能的有利条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五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M]。甘肃日报,20xx-09-12.
[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xx.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属于心理逐渐发育成熟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孩子家庭教育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我国当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及老师都将焦点放在放在了孩子的成绩及升学率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巨大的学业压力所覆盖,绝大多数的老师及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趋近于成熟,但仍缺少经验,青春期的一些表现随之而来,因此这阶段的孩子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随着大学生自杀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生心里问题的存在以及他们心理发展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家庭是孩子来都世界所接触的最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父母强烈期盼影响学生的心里健康:父母过分的重视孩子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焦虑、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对他人表现出敌对情绪、抑郁、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由于父母过分的对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成绩的重视,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轻则进行说教。重则打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其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厌学的情况。由于对孩子的学习过分的关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进行对比,并在孩子面前对那些成绩好相对优秀的孩子大加赞扬,这回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挫败感,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情形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1.2父母过度的'惩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过分的严厉、惩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主要由于父亲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在接受惩罚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将自己的愤怒及不满表达出来,将这种怨怼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这样负面的情绪长时间积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心理问题。而母亲的惩罚往往会伴有言语上的说教,孩子同样不敢宣泄不满及愤怒因此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据统计大部分经常被父母惩罚的孩子成绩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厌学、抗拒考试;还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与人发生争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会对生活以及未来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郁症的表现。
1.3父母过度的干涉保护孩子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都被是若珍宝。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长辈出于疼爱的心理过分的对孩子进行保护及干涉,以至于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勇敢精神的发展。一部分孩子出现懦弱、焦虑、面对失败与挫折毫无承受能力。家长的过分干涉保护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体验,他会认为父母这样的行为是在故意与自己作对,并且将他人的好意也视为敌意。于是会产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表现以及思想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等不良后果。
2家庭教育正确的做法
2.1父母加强自身素养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心胸狭隘的父母,很难教育处胸怀宽广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对孩子也是指指点点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长期的责备声中孩子就会产生强烈自我怀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欢读书等等。其实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应想下自己,是否这些毛病都源于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准、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取决于父母文化素养。因此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对他人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实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2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家庭中良好亲自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将他们的健康理念、社会目标传达给孩子,有助于中学会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树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确的价值走向,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人的一生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在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给孩子展现出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良好亲自关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作为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动态、以及看问题的态度、观点,真正的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关心、包容、理解、信任、体会家庭的温暖,把父母当作朋友。这样自然会喜欢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给予的建议才会很容易的接纳。
2.3合理要求适当管理:热爱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纵,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讲不过分干预约束,但也要适当的要求。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的爱及呵护很容易过度。多数的父母都想尽最大努力为孩子铺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但他们忘了在成长的道路上谁打磨练、痛苦荆棘是他们必须要经历及承受的。在这样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这样过多的干涉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及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还给他们自由的权利。圈养在笼子里的鸟儿永远学不会飞翔,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要想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将他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去接受磨练,培养其面对困难,应对问题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中成长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力及耐力,从而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极其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在中学时期孩子身心成长的这一特殊时期家长正重视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自身素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J].教育技术报,2012.
[2]初中生亲子关系性格特征及相关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强硬的知识作为后盾,显然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否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之一。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因素严重干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大家把焦点聚集在学校教育。而音乐课作为学校教育课程之一,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起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通过音乐课堂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呢?笔者通过实践和学习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了解音乐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采用合适的方式,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自身的学科特点,可以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等各种方式,同时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入情、动情,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增添色彩。音乐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首先音乐小舞台是一个心理素质的考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弄清自身的缺点,音乐小舞台是贯穿于平常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得到磨练,进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嫉妒、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养成积极乐观、向上进取、坚定自信的品格。
其次,律动在音乐课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在教小学一年级歌曲《理发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音乐做律动表演,在整个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劳动场景,并问:“同学们,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接着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劳动最光荣》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进行各种劳动律动表演,使学生在律动中产生愉快的劳动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为学习新歌《理发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律动在音乐课堂中体现的作用正是针对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性、求知欲望的好奇性、个人兴趣的广泛性及形象思维的丰富性的心理特点。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和悦纳他人长处,完善自己缺点,学会积极与他人合作,不断提身自我价值,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音乐课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展示自己擅长的本领。比如在教《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因为这是一首内蒙古表演唱的歌曲,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创作表演的环节。接着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我们103班举行一次音乐盛会,那没有节目怎么办呢?老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同学们把我们今天学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如:演唱、舞蹈、歌舞、朗诵等表现出来,大家觉得怎么样?”这时,教师发现教室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了,几乎每位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参加自己喜欢的音乐表演。这样的活动不仅使每个学生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而且也有自信让同伴接纳自己,从而使每位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希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对学生带有期望性的言语,这样不但给孩子成功的自信,更为以后的教学作了铺垫。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台阶,使学生登上成功的舞台。教师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尝到甜头,渐渐步入成功的舞台。
三、教师要及时掌控学生的课上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智力
(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型性。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趣”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精彩的导课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教师的讲课顺利自如。
(二)创设“情境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假如你只是纯粹的欣赏肯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欣赏之前提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时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三)让学生上课动起来,不要做学习的被动者,而是做学习的主动者。对一些音乐表现力较弱的学生也要给他们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想融入到集体之中,都想自己比别人强,包括一些“差生”。其实在他们的心理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集体的认可,只要把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激发出来,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那么就能培养他们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的课堂感情。每节课教师应细心观察、仔细琢磨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课堂情绪表现对学生采取适当的评价和引导。从多层面培养学生喜欢音乐和热爱音乐的情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对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每节音乐课为学生提供精彩丰富的教学内容,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中学教师在中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研究;
在当前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学生作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并能有效帮助学生对日常学习有良好的记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判断独立个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教师应不断进行德育教育,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中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德育中不断渗透。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有效地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际德育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学德育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原则发展。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更好地由帮助教师来引导,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其次,中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和更好的发展。最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德育的实际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2.1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有效的学习,以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素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统一学习,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在日常道德教育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教师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学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2.2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学。
现阶段,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帮助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营造乐观向上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学生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学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用乐观的眼光面对困难。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在德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观点来实施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
中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德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帮助学生平息逆反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能够倾听教师的建议,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2.4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
乐观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情况和问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并能乐观地看待事物,以积极的心态行动。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出现不稳定。教师应该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精神,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调节情绪。
2.5中学教师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毅力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坚定意志的培养。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中学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直面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勇气,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坚定的信念迎接挑战。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优秀人才。德育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要求中学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孙连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德育中的渗透[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37(2):83-83。
[2]马一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科技信息,20xx,12(36):208-208。
[3]黄锐太阳李芳。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教育调查(下半年),20xx年,5(8):43-44。
[4]陈艳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渗透[职业,20xx,22(27):125-12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网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家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就对中学生来说,网络给学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但是,开阔中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认识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本文就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简要分析,提出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十分重要。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中学生走向科技的前端,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时也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可行性对策,通过正确的使用网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一)迷恋网络能引发中学生的学习障碍
经过调查显示,中学生是迷恋网络的高发人群之一,他们在心理上对网络于强烈的依赖感,每个中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成年人,每个月上网时间在150小时左右。这些迷恋网络的中学生长此以往,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种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学生是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一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产生疲劳感。他们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会辍学。
(二)沉迷于网络容易产生“网络孤独症”,妨碍交往
由于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选择性,能够满足中学生的心理欲望,这样就是的学生忽视了现实中的朋友。对中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造成困难,使得中学生通过逃避的方式,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导致最终产生人机障碍,阻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网络交往环境的不真实性,中学生容易上当受骗,更加对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三)沉迷于网络会造成中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
当下许多中学生对网络社会产生了好感,沉迷于网络社会,导致中学生长期脱离现实社会,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出现人格缺陷和人格真该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人格缺陷是中学生介于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中学生长期迷恋网络,导致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中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使得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下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并逐渐的削弱了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严重缺乏上进心。最严重的是学生由于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烈,容易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做出一些社会不认同,不道德的事情。吸烟、喝酒、打架等不道德现象常常出现在网瘾的中学生群体中,导致他们的人格出现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首先,需要在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更新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将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等加入课程其中。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需要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傻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在学生网络成瘾之前及时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法律意识,挖掘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避免学生形成网瘾,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后,创办心理健康读物,指导学生建立健康知识社团,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网络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知识论坛
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网站,由专门的负责人不断的搜集网络成瘾学生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形成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中学生走出阴影。成立专门的教育专家辅导机制,针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需要网站负责人及时地对教育内容进行编排,配置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士进行在线咨询,使得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其中,尤其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要想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共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保护措施,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要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中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不能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往往会陷入歧途,无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且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2.1认识问题
在农村,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情况,认为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好大学,其他都无所谓。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重升学应考的科目和分数,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一门心思全放在读书、应试上,其余都漠不关心。
2.2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部分教师简单的说教或硬性灌输,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3.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应对技巧,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3.5加强区域性学校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差距,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总之,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关系到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20xx.2,3,4期。
[2]张东梅。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20xx.7.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