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设计9篇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有的人》教案设计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 学 过 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设想:

1、计划学习两课时

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对比对象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

表现 结果

为人民的人 对人民 恭恭敬敬

全心全意 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 为革命

愿献身 到处是青清的野草

对社会 让别人活得更好 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 作威作福

任意欺压

把他摔跨

对人生 为自己

想不朽 烂得更早

对社会 使别人不能活 下场可以看到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略。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结。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后面所剩内容。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篇6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从课外阅读当中知道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乐观、幽默……

师: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有很多人纪念他。今天,我们就走进——有的人。

二、析题

1、出示课题(小黑板)

师:(念)

师:这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没有主语

师:是吗?

生:题目下方有一个“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个是什么?

生:小标题

师:同意吗?(生摇头)

师:小标题是怎么样的?

生:小标题概括故事内容、时间的。

师:不知道吧,那我告诉你们,这个是副标题。(板书),齐读,那题目就是正标题,这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我们什么时候碰到过?

生:写读后感的时候。

师:对,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会在题目下方写上读哪篇文章有感。(再读课题)

师:读的时候,正、副标题要有所区别。

(又读课题)

三、研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师:翻开课文,看学习提示,谁能最快找到有关这篇课文的学习信息。

生: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师:你是读了这句话,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读这篇课文我们有三个任务:

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结合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师:你有了自己的想法,真好。

师:学习这篇文章有三个任务是:

生:(齐读学习提示)

师:这一段不仅告诉我们学习任务,还告诉我们什么?

师(引导):怎么理解这首诗?

生:只要结合对鲁迅的一些了解。

师;对,这个是学习方法。第三个任务是——

生齐读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师:还得到什么信息?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 ……

师:遇到问题了(板书:臧  藏)

师:这个“臧”与“藏”读音有联系吗?可能读什么?

生:zàng    生:cáng

师: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谁找到了?(师走到那位学生旁边)你怎么查到的?(陈果熠)

生:我是一下翻到zàng的音,找到的,它念zāng。

师:哦,刚才我为什么叫你们猜测一下?我们用什么规律来猜测的?

生:形声字

师:对,形声字。这两字很可能音是相同的,刚才陈果熠根据这个形声字,用音节一翻,就翻到了,还需要部首查字法吗?好,快翻一翻,念什么?

生:zāng   生:zāng  齐读:臧克家

师:那么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是这文章的作者是——生:臧克家,他是一位——诗人,这文章的体裁是——生:诗歌。

师:好,还有其他信息吗?

生:这篇文章是鲁迅逝世13周年的时候为纪念他而写的。

师:对,这篇文章是鲁迅逝世13周年的时候为纪念他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跟谁有关系?

生:鲁迅

师:想读这首诗吗?生:想!好,赶快自己去读一读。

四、正音释义

师:同学们要把这篇文章读通顺,我有两个担心,有一个词的意思,出示“不朽”。

(齐读)

师:谁知道大概的意思?

生:名垂千古就是不朽

师:有一个词与它意思差不多,叫流芳——

生:百世

师:流芳百世叫——不朽。

师:流芳百世也好,名垂千古也好,都说的是哪些人?

生:很伟大的人!  生:很有名的人

师:课文指谁?    生:鲁迅

师:第一个担心已经解决了,第二个担心是课文中有个词的字音,同学们可能有点问题,猜猜是哪个?   生:呵

(小黑板出示):呵

师: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念——生: hē  生:hè

师:对,我们在念笑呵呵的时候念hē,但没有hè这个音,同学们翻开字典查查看。

(生查字典)

师:有hè这个读音吗?

生:没有

师:很多时候这个呵与啊是同音,有几声?

生:ā á ǎ à 四声

师:那么,你觉得在这里,这个“啊”念几声?(生试着自个儿念)

师:你认为这里念什么?

生:à,我多伟大!因为这里是赞叹自己的功绩。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对,在表示赞叹的时候,念第几声?

生:第四声

师:谁能来读一读?

师:两个担心解决了,把课文读通了,那么我们读通了就行了吗?

生:不,还要有感情。

生查字典,师提示:很多人用了陈果熠的方法了。

师:有hè这个读音吗?  生:没有。

师:很多时候这个呵与啊是同音,有几声?

生:ā á ǎ à,四声。

师:那么,你觉得在这里,这个部分念第几声?(生试着自个儿念)。

师:你认为这里念什么?

生:à我多伟大!因为这里是赞叹自己的功绩。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

师:对,在表示赞叹的时候:念第几声?生:第四声。

师:谁能来读一读。

生1:读   生2:读   齐读。

五、朗读指导:

师:两个担心解决了,把诗歌读通了,那么我们读通了就行了吗?

生:不,还要有感情。

师:是啊,还要把诗歌韵味读出来,读出它的音韵美,那么诗人是如何把它表达出来的?

小黑板出示:(第1小节)

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他的停顿和重音。只要读出它的停顿和重音,那么音韵美就出来了。

师示范。

认识“  ”间隔号,“。”着重号。

师示范读第一小节。

师:好,请同学们到课文的其他小节里标一标,划一划,读一读(师巡视并作出指导)。

师:我看有点难,需要我帮助吗?这样吧,我一边读,你们一边划,好吗?

生:好!

师示范读,生作记号

师:好,现在能读了吗?

生:能!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

指名分小节读诗歌。

六、深究写法,对比读

师:读好就行了吗?还不够,我们还要去了解诗人的写法,是啊,臧克家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再读读。第一小节

生:写的时候是相反的。

师:相反的叫——生:对比

师:诗人对比写出哪两种人?第一类人  读—— 生: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这类人是活——生:犹死。(板书)

师:第二类人呢?聪明的一看就知道了。一齐说

生:虽死犹活。(板书)

师:这是诗人对两类人的——

生:评价。  师:对,是他的观点,他对两类人的评价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写。

师:接着往下看,他对这两类人分别是什么态度?

生:对第一类人,他持讨厌的态度。

师:我们说是批判的态度(板书)读。

师:对第二类人呢? 生:对第二类人有崇高的敬意。

师:我们说颂扬,(板书)读。

师:那我们能读出这样的感情吧?来,自己试着去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点拨:批判时用什么语气好一些?对这类人我们冷淡一些,对颂扬的声音往上扬。

师示范读:

指名学生读——齐读。

师小结:诗人用对比的写法来写,我们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读,刚才我们知道诗人第1小节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其他小节呢?

生:也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的。

师:好,请同学们到其他小节,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两类人的句子。

师:第1小节是观点的对比写,其他小节也是观点的对比吧?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对比写?

师:看第二小节,你觉得是什么对比?

生:我觉得是作风的对比。

师:对啊,我们看第一类人,这类人是怎样的人?

生:自私自利的人。

师:是啊,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还要去欺压百姓的人,那另一类人呢?

生:你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一下吗?

生:造福百姓。

生:为民造福。(师板书)

师:哪几节是写作风的?生:2、3、4

师:那5、6、7又是什么对比呢?生:是他们的下场的对比。

生:是后果。师:太严重了。生:是结果的对比。

师:是啊,第一类人是什么结果? 生:遗臭万年和永垂不朽。

师小结:第1小节是观点对比,2、3、4是作风对比,5、6、7是结果的对比,那我们就来对比地读一读(师生分角色读)。

师:臧克家为什么采用对比的写法来写?

生:令人感到更加深刻。

生:更突出了鲁迅的性格。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完成有感情地朗读了整首诗歌。刚才同学们也发现了整首诗并明确地介绍鲁迅先生,但我们能从诗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

《有的人》语文教案 篇7

一、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与人民为敌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自己,想不朽,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身给人民当牛马,为革命,愿牺牲,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4、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1、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不惜牺牲自己

2、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4、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5、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6、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7、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七、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八、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活着——死了(虽生犹死)

价值死了——活着(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态度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不同

2.人生为自己,“想不朽”表现 目的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影响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 (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 (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a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 (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师:诗人臧克家活用了鲁迅的语言,或许这也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一种方式吧!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认识过的鲁迅,想一想他哪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了?

生:a  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  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  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  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 (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 (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师: (再次出示课件:《野草——题辞》,加上“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面对自己的死亡,为何鲁迅如此坦然,如此欣然,如此大笑,如此歌唱?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师:鲁迅这是这样一个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样的人,在人民心中地位怎样?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反动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 a读恨,b读爱  (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4、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六、作业设计

1、课外有时间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人间鲁迅》、 《鲁迅的最后十年》……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册作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