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雷雨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教学目的:
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词语解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
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
*恩怨:恩惠和仇恨。
雷雨教案参考范文
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
昧: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
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
周朴园又娶了繁漪。
并生了个儿子周冲。
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
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节选部分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
──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
──写他们现在的矛盾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周朴园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
然而侍萍却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
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
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
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 ”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 ”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
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 “你来干什么? ”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
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
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
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 “谁指使你来的?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
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
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
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
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
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的领头人鲁大海。
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
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傅立叶说: “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
“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
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 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2、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
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
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
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
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
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
(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
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
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
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
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小结:一、结构紧凑集中: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
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
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
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
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
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
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
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侍萍悲愤地说: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
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
“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
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 ‘让开,我要进去。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
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 “大海,我们走吧! ”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雷雨-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雷雨-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2、指名读1(师评:雨下得可真急呀!……)
3、指名读2你还想怎么读?(雨下得可真大呀!)
你听雨真的下起来了。(雷声)
4、师:雨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响,假如此时你就站在窗前,透过窗外你都看到什么呢?
生:生:外面雾蒙蒙的,看不清楚。只听见轰隆隆的雷声。
5、书上说,齐: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读)
6、这让我想起了《日月潭》中的一句话——(齐说)“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7、再读这句话。齐读
8、在这一片朦胧的世界里,我好像听到田里的秧苗在说下吧下吧,我要喝得饱饱的,长得又大又壮。
师:还听到谁在说——
生:我好象听见青蛙再说下吧下吧,我要痛快的洗个澡了。
师:这真是一个快乐的雷雨天。
9、一起来读读齐读4、5段
10、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指名读1、渐渐地读得真好。
指名读2、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次感受这雨中的美景吧。(齐读456)11、小结
师:天就快晴了,让我们跟乌云告个别吧,示词语,齐读(巩固)
四、写字
示:蝉、蜘、蛛
a.雨过天晴了,瞧,小蜘蛛给我们送什么礼物了?示: 蝉、蜘、蛛,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都有虫字旁。都跟动物有关。
是呀!你观察的可真细。以前我们学过虫子旁的字吗?生:蚂蚁。师板书。
师: 我们先来写一个虫字旁。那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b.还有要提醒的吗?
生:写在田字格的中央。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低,右边高。左窄右宽。
你写的字一定很漂亮。
1先范写:师:小眼睛看过来。先写一个虫字旁,注意下边提要提上去。右边的单竖不要太长。
注意:单的竖稍长,知右脚是个小点,口不要太大。朱的第二横要长,撇捺要写的舒展。
会写吗?看着黑板来写一写。
2生练写
3师生评议
(看看这位同学的字,请仔细找一找,他哪个部分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哪一笔需要提醒提醒,这个字会更漂亮!谢谢你的提醒!用掌声感谢刚才这位同学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
4生再写
(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字,哪里写得好?写完了,仔细看一看,在自己认为比较漂亮的字旁边打一个五角星。)
五、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后变化写的`这样美,他一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我想:要是能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也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雷雨,雷雨-教学实录,雷雨-课堂实录,雷雨-教案,雷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
2、抓重点词句品读,想象、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培养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看图学文,作者通过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2、教学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 然景象的特点。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学、好动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经验不够丰富,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所出现的一系列自然景象缺乏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接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现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特点,本课教学首先立足本学科特点,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并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利用动画课件,冲破时空限制,创设恰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演示法、设境酿情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师生平等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谜面)师:小朋友喜欢猜谜吗?(喜欢)那听好了。
①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雷)。
②千根线,万根线。不粗不细,顶天立地。(雨)
合起来是——(雷雨,同时板书)
【利用小学生喜欢猜谜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么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中去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这场雷雨。
二、回顾前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呢?
生:雷雨前,雨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师板书)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描述顺序】
三、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一)研读1-3自然段。
1、(课件出示雷雨前图)。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图,同学们猜一猜这幅图画的是雷雨前、雷雨中还是雷雨后的景象。
生:这幅图画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师:你的眼力真好!说得真准!同学们能看着图说出四字词语或。
【调动了学生视觉感官,促进了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2、师:小朋友们的词汇量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的小老师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文中又是如何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的?打开课本80页,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雷雨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比较句子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句描写树叶和蝉的句子,我们先来看看,你们认为哪句话写得更好?为什么?
师:那你能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在这一读一对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一动不动”“一声不叫”写出了当时天气的闷热,并且读得兴趣盎然。】
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
4、师:紧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师:老师刚刚听到你读“忽然”这个词的时候速度很快,为什么呀?
5、生齐读
6、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禁不住也想把我的感受表达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亨,欢迎吗?(欢迎)
(课件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范读生评)
7、师:谢谢小朋友们的夸讲。蜘蛛在雷雨前逃走了,那么其他的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呢? 8、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呀!你们看,快下雨了,闪电和雷声这两兄弟也匆匆赶来了。(边说边画闪电)
(课件出示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指导朗读并用越( )越( )说句子。
9、指导朗读1-3自然段,练习背诵。
(二)感悟4-6自然段,想象雨的变化。
1、过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下起来了,那么雨中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自学课文4-6自然段。老师这里有一个自学小提示,希望能给你们提供一些帮助。(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1)抓重点词句,感受雷雨特点。
(2)感情朗读课文,想象雷雨画面。
2、学生汇报 3、比赛朗读2、3、4自然段。
(三)研读第7、8自然段
1、过渡:小朋友们朗读的本领可真不小,你看,把这雨都给读停了。这雨后又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七、第八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2、(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雷雨后的景象。(生默读)
提问:雨过天晴,你看到了什么?谁能把你这种愉快的心情给读出来吗?
(师指导朗读)
3、 师: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青蛙高兴地唱起了歌,那么,它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
4、师:同学们的句子说说越来越完整,也越来越美了。那么你们愿意用读的形式感受一下这场雷雨吗?(愿意)就请你们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
四、作画感悟, 加深理解
1、过度: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让老师感受到刚刚下过一场雷雨。那么同学们愿意当小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把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美景画下来么?(愿意)请听老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幅去画,时间两分钟。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棒。然后派代表到黑板上作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更多的自然现象是要靠自己平时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
(生画画 )
2、汇报展示。
五、小结、布置。
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了雷雨前前后后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回家后也能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并把它写在日记里。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意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间的合作这一块还是比较成功的。这有一点就是我今天也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还是在这一堂课中得到了体现。
1、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初中走入高中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所以我这个学期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适应、稳定。
2、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后的寻求及养成期期。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规律。
3、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进入一本梯队。
4、高二下半学期是一个稳步发展期。有了高二上半学期的起飞和突破之后,又要开始稳住脚跟了,这时要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自我和他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稳定自我水平,基本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
5、高三上半学期是一个扎实复习期。经过高二的认知后,自己的学习地位也稳定下来,不再轻易后退。就要完全静下心来稳扎稳打地复习。此时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摆正主观态度。时刻保持新鲜的自信心、坚韧的性格。不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履行自己的计划,做到步步为营。
6、高三下半学期是一个加速冲刺期。可以适当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查缺补漏,扫除残敌,不留后患。还有此时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时刻摆正心态,注意情绪的变化,做到自我及时调整,自我鼓励和认定。就如爱迪生所说:“自行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唱好切分音,能用跳音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量的声音唱轰隆隆。
2.能用问答的形式演唱。学习用不同动作表现闪电、打雷和下雨,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夏季雷雨时的景象。
2.教师教育资源《夏天的雷雨》、钢琴、音乐盒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
1.播放打雷的声音,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声音。
2.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有雷声?
引导幼儿说一说夏天的雷雨是怎样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习歌曲
1.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特点,初步理解歌曲。
2.教师提问: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采用教师问幼儿答的问答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如:教师问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答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等。
3.教师帮助幼儿发现歌曲的特点,第一段是用提问的形式,第二段是用回答的形式。
4.教师分句教唱。重点主导幼儿用跳音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量的声音唱轰隆隆。
5.播放《夏天的雷雨》歌曲录音,应用幼儿采用跟唱的形式练习歌曲。
(1)请幼儿分成男女两组,采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2)请幼儿自由结对,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唱歌。并鼓励幼儿随音乐节奏和不同内容,加上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表达自己对闪电、打雷和下雨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三)(表扬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利用夏天雷雨的机会,及时与幼儿谈谈有关雷电的常识,消除个别幼儿对打雷的恐惧心理。激发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提高预防雷击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活动反思:
《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
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和幼儿的互动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幼儿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把舞台让给了幼儿,幼儿是课堂的主体。
一、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词语解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xx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节选部分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周朴园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然而侍萍却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 ”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 ”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 “你来干什么? ”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 “谁指使你来的?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罢工,“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傅立叶说: “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2.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3.鲁大海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小结:一、结构紧凑集中: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 ‘让开,我要进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 “大海,我们走吧! ”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二题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要求: 根据《雷雨》中的情节,改写成记叙文,围绕周朴园的有关的事实叙述,其中最足以体现周朴园的个性化的语言可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