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核舟记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
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 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 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 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 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 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③ 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④ 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五、连贯诵读
第2至4段(过程略)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2至4段。
魏学伊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记写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
罔不 轩敞 峨冠 衣褶 矫首 椎髻
壬戌 袒胸露乳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
一 熟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复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2画出苏东坡、黄鲁直以及佛印三人所处位置的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他们各自的神态。
二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神情与苏、黄不属。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三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的方法和现代汉语不尽相同,把下边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又用篆章一。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核舟记》通假字及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馀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核舟记》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关键字:为:做,这里指雕刻。罔不:无不,都。因:根据,依据。势:这里指木头原来的样子。象:模拟。形:形状,指所雕刻东西的形状。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情姿态。
句译:(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直到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无不能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关键字:尝:曾经。贻:赠送。余:我。盖:连词。大苏:指苏轼。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句译: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枚用果核(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故事(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关键字:奇:零头、余数。可:大约。黍:黄米。许:上下、光景。
句译:这只船从头至尾长约八分有余,高大约有两粒黄米左右。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关键字:轩:高。敞:开敞。为:是。箬篷:箬竹叶做的船篷。覆:覆盖。之:代词,指船舱。
句译:船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雕刻的)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它上面。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关键字:启:打开,开启。观:看。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望:对着。(焉:于此。)
句译:打开窗子来看,雕花的栏杆(在那里)左右相对。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关键字:徐:缓缓地。兴:起。
前句出自《后赤壁赋》,后句出自《前赤壁赋》。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关键字:峨:高。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髯:胡须。为:是。居:处于。
句译:中间戴着高帽子,胡须很多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
8.苏黄共阅一手卷。
关键字:阅:观看,观赏。手卷:指横幅的书画卷子。
句译:苏东坡和黄庭坚共同观赏着一幅书画手卷。
9.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关键字:执:拿。端:事物的一头。卷端:指手卷的右边一头。卷末:指手卷的左边一头。抚:摸,按。语:说,说话。
句译: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边一头,左手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边一头,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着什么似的。
10.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关键字:现:露出。
句译: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
1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关键字:比:靠近。隐:隐藏。
句译: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服褶皱中。
1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关键字:绝:极。类:像。矫:举。属:类似。
句译:佛印极像弥勒佛,袒着胸露着乳,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二人不相类似。
13.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关键字:倚:倚靠。之:代词它,指左膝。历历:清清楚楚。
句译:(他)左臂上挂着念珠倚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4.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关键字:攀:拉,这里可译作“扳”。若:好像。啸呼:呼喊。状:样子。
句译:(他)右手扳着(拉着)右脚趾,好像在呼喊的样子。
1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关键字:其:那。端:正。容:神色。寂:平静。然:……的样子。
句译:那个人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6.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关键字:其:那。夷:平。
句译:那船的背面较平,就在它上面题写(雕刻者)名字。
1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关键字:钩画:指笔画。了了:清清楚楚。
句译:文字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笔一画都清清楚楚。
18.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念珠各一。
关键字:通:总共,全部。计:计算,统计。为:做,这里指雕刻。
句译:总计整条船上,雕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1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关键字:而:然而。计:计算。曾:尚,还。盈:满。
句译:然而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2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关键字:盖:可译为“原来是”。简:同“拣”,挑选。修:长。狭:窄。为:做,这里指雕刻。
句译: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雕刻成这枚核舟)的。
21.嘻,技亦灵怪矣哉!
关键字:嘻:语气词。技:技艺。亦:也。灵怪:奇妙。矣哉,语气词,表示惊叹。
句译:啊,这技艺也真奇妙呀!
二、内容理解
1.作者为明末的魏学洢。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2——第5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先总后分,有条不紊地细致描述核舟的各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
第2段:总体大小,船舱。
第3段:船头。
第4段:船尾。
第5段:船背。
第三部分(第六段):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首尾呼应)
3. 作者观察细致,将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写核舟上的人物,如东坡、佛印、舟子,通过肖像(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具体表现人物雕刻之栩栩如生;写物件,如“珠可历历数也”,通过其“清晰可数”的细节,具体表现雕刻的精巧;写文字,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其笔画之细,“了了”又突出其清晰,显示雕刻之精细。联系文中反复强调的“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曾不盈寸”,更让人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4. 中心归纳:本文通过对一枚核舟的描述说明,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由衷赞美了民间微雕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注释,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 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十六 核舟记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1、作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p.250)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
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
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
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
2、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盈简 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生字
2、作者、朝代、出处等知识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
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
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诎:通“屈”,弯曲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
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四、朗读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3、学习语言的准确、简明。
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内容。
2、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 熟读课文。
2. 进一步学习本文准确、简明的语言。
3. 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4.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朗读全文
二、学习准确、简明的语言
三、分析练习并学习制作词语小卡片(附后)
四、指导背诵
要求: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注释,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 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1、作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p.250)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
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
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
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
2、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盈简 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生字
2、作者、朝代、出处等知识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
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
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诎:通“屈”,弯曲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
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四、朗读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3、学习语言的准确、简明。
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内容。
2、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及重点:
1. 熟读课文。
2. 进一步学习本文准确、简明的语言。
3. 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4.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朗读全文
二、学习准确、简明的语言
三、分析练习并学习制作词语小卡片(附后)
四、指导背诵
要求: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