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及注释】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出塞》优秀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读悟结合,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古诗)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有的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题目叫做《出塞》。(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谁知道“塞”是什么意思?(军事要地,边塞、边关)
2、介绍写作背景和边塞诗:
我们在边塞和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常常由此入侵中原,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边塞征战生活就成为许多诗人的写作题材。到了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出塞”作为吟诗的题目。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今天学的这首诗作者就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生介绍王昌龄资料)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资料)
王昌龄:(?—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开元进士,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其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那么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 设计意图: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三、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3、指名读,生评议。
4、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5、师:好!味道读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6、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
[ 设计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在这一环节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的诵读,从而读出古诗的独特美感。]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我们已经读通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再读诗句,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一、二行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我们来看看诗的前两行,谁来读一读?你理解了哪些词?
关:关隘、边关。 万里长征:到遥远的边塞作战。
人:戍边征战的士兵。
未还:没有回来。
(2) 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3)诗的第一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明月和关)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明月的诗句?(教师随机引读)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相关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可见许多诗人都喜欢借用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读《出塞》的前两行诗,看看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引导:从“万里长征”你体会到什么?(征战时间长)
“人未还”(板书)(体会到战士思念亲人)(板书:思念亲人)
(5)指导朗读:你现在就是一位出征在外多年没有回家的战士,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你都会遥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我听出了你多么渴望回家呀!
(6)还有谁对谁的思念?(母亲思念儿子、妻子思念丈夫、孩子思念父亲……)
(7)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感情朗读。
你现在就是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遥望着村口,思念自己的儿子;
你就是那年幼的孩子,可能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清了,多么希望父亲能带着你嬉戏玩耍呀;
你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明月下思念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你就是那年过花甲的老父亲,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见上儿子一面;
妻子多么希望家人团聚呀……
(8)是呀,这明月寄托着多少人的思念呀!可又有多少战士能回家呢?
课件出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9)回归故土遥遥无期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10)是呀,边关的战士、家中的亲人多么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团聚呀!此时此刻他们都想到了汉代大将军(李广),关于李广你了解多少?(生先交流,课件出示资料,学生齐读)
(11)卢纶的《塞下曲》就是赞颂李广将军的:
课件出示: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2)这寥寥几个字就把汉代“飞将军”李广的英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边关太需要这样的将领了,所以诗人王昌龄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诗句中的这些词你理解了吗?
但使:只要。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14)一起读一读,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句意: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15)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读一读?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希望唐王朝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关的和平与安宁。)(板书:渴望贤才)
你体会得真深刻,现在,你就是王昌龄,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听出了你的渴望,但还不够迫切,你听老师读(范读),你再读读。
(16)这仅仅是王昌龄的愿望吗?谁还有这样的愿望?(家中的亲人,戍边的战士)指名再读。
(17)我们两组两组地开火车读,看谁读出大家的心声。
(18)是啊,这是多少戍边战士们的心声,也写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愿望,他们都在呼唤——(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理解意思,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同学们自己先练一下?要注意前两行要读得慢一些,语气凝重些,读出对亲人的思念,后两行要读出对贤才的渴望。
(20)我也来读读好吗?(配乐范读)
(21)谁愿意来试一试,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链接相关诗词,创设情景,营造意境,感情诵读自然水到渠成。]
五、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1、这首《出塞》短小精悍,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它堪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王昌龄写的边塞诗(课件出示),我一起来读一读。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请同学们看着注解用我们刚才学古诗的方法理解一下诗的意思。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师:这首诗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艰苦,战争的持久惨烈,也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5、(出示两首诗,“人未还”和“终不还”加点)同学们,这两首诗都是王昌龄写的,请同学们看看这加点的六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一个“还”字)是的,都表示回家的意思,但“人未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战士们的同情,而“终不还”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来吗?跟我再读读这两句诗。(师领读)
6、(课件出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除了王昌龄还有高适和岑参,课后搜集一些他们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人 未 还 思 念 亲 人
飞 将 在 渴 望 贤 才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 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相识诗歌的意思造就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相互来往、互助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形貌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盼望宁静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老师激情同砚们我们生涯在一个诗的国家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熏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涯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寓目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问题的明白。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局面而且使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缔造提供一个优秀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景开端感知诗意
1、下面请各人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念书情况。
凭据学生朗读情况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形貌的画面。
2、老师举行学法指导各人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网络的资料,实验着明白一下诗句的意思。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砚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外学习结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生长,引发学生创新性头脑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情感朗读
在学生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接纳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砚评议、小组赛读、老师范读等差此形状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历程中老师适时施展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发情感,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情感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远程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昼军务忙碌,到了静夜,面临边塞荒芜的关山,面临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睁开想象,揭晓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讨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涯。实在,有许多诗人从差此外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对比一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你网络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适才学习古诗的要领,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结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形状式,可以读诗谈体会、互助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差此形状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各人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善于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竣事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心田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浏览一番。
2、演示课件,竣事授课。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
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
学习过程:
一、赏“月”
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看以下这几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
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
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引导学生想象王昌龄在月下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说一说。
③带着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4.走近李广
①谈话:由于千百年来的边疆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痛苦,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能止息边乱的人来,他就是汉代名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
②简介李广生平,学习和朗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引出蔡琴演唱的《出塞曲》中的歌词——“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引导学生欣赏、朗读。
5.再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因为它写出了历史的普遍悲剧,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从他的这首诗获得了感情共鸣——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带着新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三、总结
同学们,李广将军连同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王昌龄的时代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几千年的风霜,如今终于步上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边关不再烽火连连,我们的战士也不再万里不归,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们繁荣、稳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非常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只要我们稍作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夺关占土,将我们重新推入战争的海洋。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是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李广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祖国以后的天空就要靠你们来支撑了。李宇春凭着一首歌获得了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xx年度盘点的最人气偶像奖,这首歌的名字叫《少年中国》,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你们就是祖国将来千千万万的李广啊!
同学们,我们今天破天荒在大白天赏了一回月。这些月有张九龄笔下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笔下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王安石笔下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杜甫笔下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李白笔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还有王昌龄笔下的月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同学们,这些描写月亮的诗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经典好好诵读,可以将这些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地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悲剧
│ │ │
_________________
时空交织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同愿望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