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的答案【优秀10篇】

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的答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颂扬亲情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然而,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感情是震撼人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提出:

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4、教师:

同学们可以通过自读,来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瓦砾 血迹”中“砾”“血”的读音。

3、交流初读收获。

4、鼓励质疑:

从哪儿看出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说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三、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小组探究:

⑴ “了不起”什么意思?

⑵ 从哪儿看出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⑶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和研究,父子“了不起”在哪里,你认为哪里写出了他们的“了不起”,读一读、想一想。)

2、品读重点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⑴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教师相机出示地震资料,从中可以知道这位父亲看到废墟,认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很痛心,心爱的儿子不在了,他失声地喊着儿子的名字,体现他的悲痛。

该怎样读父亲的话呢?(要用悲伤和绝望的语气读)个人读、全班读。

⑵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该怎样读父亲说的这段话呢?(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相信儿子会等他来的)强调“不论”、“总”、“在一起”。个人读、全班读。

⑶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就绝望地走了,有些人说没有希望了,救火和警察说有危险的情况下,父亲不停地挖着,而且是“埋头”挖。他多次求人帮助,却被人认为是精神失常。然而这位年轻的父亲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我!”。

⑷ 这位父亲“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没有。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为什么要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不停地艰难地挖,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指导朗读:此时读的速度要慢些,体现他的艰难。

3、品读重点句,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⑴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很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们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是信任的,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动摇过。在死亡面前,儿子表现的自信、勇敢、坚强,而这些都缘于父亲给予他的信念。

⑵ 儿子的了不起还在于他的无私,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却让同学们先出去,要求父亲先救其他同学,而这些又都是因为父亲那富有力量的话。

四、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想:

你发现课文中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话吗?

2、按照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总结:

是的,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连接着两颗心。父亲和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引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事呢?

2、组织交流。

3、学生自主选择兴趣作业:

⑴ 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

⑵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⑶ 阅读有关表现父爱、母爱的文章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2

一、写出近义词      安顿 ——(   ) 绝望 ——(   ) 疾步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漆黑(    )    幸福(    )    疾(    )    消失(    )

肯定(    )    绝望(    )    冷(    )    清楚(    )

三、多音字组词

四、《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故事确实非常感人,那么你觉得应该向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学习什么?(50字以内概括)

五、阅读答题。                   回忆中的家(节选)

当我还是个十岁孩子的时候,我非常想要一辆自行车。我父亲说我们穷得捉襟见肘。从那时起我就不再提起此事……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从年市上跑回家,激动地告诉家里的人,摸彩的头奖是——一辆自行车!而一张彩票只要二十芬尼!父亲笑了。我请求道:“我们买两张彩票,或者甚至三张彩票,行吗?”父亲回答说:“我们穷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我央求着,父亲摇摇头。我哭了起来。于是他让步了。“行吧,”他说,“明天下午我们去赶年集。”我高兴极了。

第二天下午到了。谢天谢地,车子还在原地放着。我可以买一张彩票。摇奖的***嘎嘎吱吱地转着。我没中彩。不要紧,车还在,没有人把它赢走……头奖第二次开奖的时候,我手里拿着第二张彩票,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上了。摇奖的轮子吱吱嘎嘎地响着。咔哒一声停了下来。中奖号正是27号——我赢了。

父亲死后很久,母亲才把当时的真情告诉我……父亲头一天晚上去找房东借了150马克。然后又找摸奖处的人,按商店价格买下这部自行车,并对他说:“明天我带一个小男孩来,请您让他的第二张彩票中奖。他得比我更好地学会相信他的运气。”摇彩轮的人手艺很熟练,他非常有把握,想让哪个号码中奖,哪个号码就中奖。

这笔钱是我父亲分很多期一点点还清的……而我当时却很高兴,只有孩子才会那么高兴。因为我的车确确实实只花了40芬尼。

1.文中“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上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2.文中“我”真的中彩了吗?为什么?

3.这个故事表现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1)、听写词语:洛杉矶、废墟、阿曼达、破烂不堪、塌下来、砸着(为复习本课的词语)

(2)、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二、授新:

1、课文中是如何评价这对父与子的?出示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下起”是什么意思? (抓住关键句,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赏析词句、品评父亲的了不起。交流:这位父亲为什么了不起?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1)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自己对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2)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这么长的时间相当于同学们上50多节课。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

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  )

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你为此而感动。还有吗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得多么艰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那现在为什么没人阻挡他?曾经有哪些人来阻挡他?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引读)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连续挖38个小时,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没有失常。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他在等着我!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

3、“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父亲的几个自然段,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的。

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体现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几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画面感动了你?

( 1)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才只有七岁,但他能安慰大家,并坚定地告诉同学们,爸爸一定会来救我和大家的,一定不会抛弃我们不管的。儿子有信心,因为儿子也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真的见到了爸爸,儿子是多么兴奋呀!大家带上坚定和兴奋的心情一起读(学生齐读16自然段)。

(2)“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却自己不出来,让同学出来,他有着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父亲挖了38小时。儿子也就在废墟中苦苦等待了38小时。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同学先出去,多么的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阿曼达的敬佩把这一句话读一读?(齐读)

5、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

(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6、“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反复出现?

三、拓展,感情升华

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搜集表现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

3、说说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母之爱的事,选一件动笔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4

a卷 课堂教学跟踪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按提示填空(21分)

1、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为____冒着危险,抱着

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___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

___和___的故事,歌颂了伟大____,赞扬了深厚的___之情。

2、课文通过对人物____、____和_____的描写,来反应人物的思想

品质。

3、课文中三出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的作用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积累与运用(32分)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8分)

bào zhà

(  )  fèi xū

(  )  zá kāi

(  )chàn dǒu

(  )   wǎ lì

(  )       hùn luàn

(  )    xī rì

(  )   jí bù

(  )yōng bào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危险──(   )  绝望──(   )  幸福──(   )

伤痛──(   )  漂亮──(   )  悲痛──(   )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8分)

a、陈述句  b、反问句  c、感叹句  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⑶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三、修枝剪叶(缩写句子)(12分)

1、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片段阅读(18分)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从“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儿子具有什么样的品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总领全文的句子。(4分)

3、为什么说他们父子了不起?(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法学习指导与运用(15分)

课文抓住了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了生动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请你也从某一方面对人物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 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类文阅读(50分)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尽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父亲停住了,他看着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伧,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这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鞋柜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点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用“√”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正确读音。(5分)

便宜(pián biàn)  兴奋(xìng xìng)

2、给多音字组词。(10分)

铺:pù(  )  折:zhé(  )

pū(  )    shé(  )

3、根据下列意思写词语。(12分)

⑴ 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    )

⑵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

4、简要写出父亲对“我”关心的事情。(1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的期望》一文的文体是(  )(9分)

a、写景  b、写人  c、记事  d、状物

二、强化阅读(50分)

我总忘不了这件事

“嘟”一声汽笛长鸣,客轮离开广州港,向梧州驶去。我和爸爸坐在客轮上,兴致勃勃地观赏沿途景色。

天空降下黑色的“帷幕”,船里的喧哗渐渐停止,旅客们陆续进入了梦乡。忽然,喇叭声惊醒了沉睡的人们:“旅客们请注意,旅客们请注意,打搅大家休息,真对不起!现在船上有位小旅客得了急病,哪位旅客是医生,请你赶快来三等舱给孩子看病。”紧接着又播了一遍。船舱里立刻热闹起来,大家议论纷纷。爸爸揉揉朦胧的睡眼,利索地穿上外衣,匆匆地向三等舱走去。他是医生嘛!

我紧紧地跟在爸爸后面,钻过人群,来到病人床前。发病的是个大约六岁的男孩,正翻着白眼,口吐白沫,面如土色,手紧握着,两腿提蹬一蹬的。坐在旁边的中年妇女,农民打扮。她脸色苍白,显出焦灼不安的神色,还不断地檫着眼泪,也许她就是病孩的妈妈吧,当她知道爸爸是医生时,眼里顿时闪出一线希望的光芒,嘴唇哆嗦着,什么也说不出来。爸爸给孩子作了一番检查后,断定孩子心力衰竭,引起抽筋。他对船长说:“孩子病得很重,必须马上送医院抢救。如果耽误了时间,孩子就有生命危险。”船长着急地说:“这里肇庆最近,但船已驶过了肇庆港,要调头回去,旅客们会同意吗?”不一会儿,喇叭又响起来了,原来船长征求旅客的意见,结果全体旅客都表示同意。

船调头往回驶,孩子的母亲不像刚才那样着急了,脸上带着感激的神情。她感谢谁呢?是感谢爸爸?是感谢船长,还是感谢旅客们?我想她在感谢所有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我倚在船边,江风吹拂着我的头发,我感到凉爽极了。

1、“帷”用音序查字法查大写字母__,再查音节____,用部首查字法__

部,再查___画,这个字是___结构。(10分)

2、选词填空:(12分)

观赏  欣赏  赞赏

⑴ 我站在《奔马图》前(   )着这幅画。

⑵ 我坐在客轮上兴致勃勃地(   )沿途风景。

⑶ 听了我的建议,他(   )地点点头,

3、用“——”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10分)

4、这篇文章反映怎样的社会风尚?(1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5

语文阅读题从小学开始就要训练,因为语文的阅读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小编在这整理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引起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3小时,没人再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3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有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目: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答】:( )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③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参考答案:

1、C。

2、①行动描写;②神态、语言描写(或:答出其中一种描写方法即可给分);③心理描写;④外貌描写。

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4、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父亲热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儿子的真挚感情。

5、“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父亲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6、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6

周明玉,女,1973年12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工作优秀教师,南昌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年级阅读教学大赛第一名。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二)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块来学习一个在地震中发生的蕴涵着深深父爱的感人故事。(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 谁能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悟情

(一)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父亲,也支撑着儿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到底是哪句话?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师板书:不论……总……)

(二)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父亲一定要和儿子在一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个画面最打动你?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分角色读课文。

(3)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2.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再”字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2)比较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创设情境:想象写话:我仿佛看到____

(4)小结全课

(5)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

(二)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坚守承诺、拼死救子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同学们心中。他的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读悟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以下句段:

(一)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想象练笔

1.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按照你的想象写下来。

2.指名朗读练写片段。

四、拓展延伸

(一) 小结全课。

(二)拓展阅读《地震中的母与子》

五、作业

(一)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7

(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1、检查、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抓住语言描写感受儿子的可贵品质,进而体会到儿子是从父亲身上汲取了无比的力量,深化“父爱”这一主题;

3、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题,提高阅读能力,进一步感受不同形式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大家在课前预习时已经做了《语文快乐园》中的练习,本课的生字词你会写了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翻翻书复习一下,一会儿,我们要听写。

师:大家准备好,我们听写几个词语。(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认真书写:洛杉矶、混乱、顿时、废墟、爆炸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位同学写得怎么样?(集体检查订正)下面大家对照黑板先看看你自己写得怎么样,然后同桌交换检查。

师:这些词语,又一次把我们拉回到199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洛杉矶大地震。谁能用简洁的话把你了解到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说给大家听?如果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就更好了。

生: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许多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人们顿时陷入了混乱中。有位父亲赶到儿子所在的学校时,发现那座三层的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没有绝望,而是一刻不停地挖着,终于救出了儿子。

师:你说得很清楚,也很完整。

二、抓住语言描写,感受儿子的形象

师:从故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父亲的坚强执著和他对儿子强烈的爱。他的儿子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大家找出描写儿子的部分大声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阿曼达是怎样的?

生:他相信自己的父亲。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读出来。

生:(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师出示投影卡)

师:儿子相信父亲什么?

生:儿子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

师:我们听出了儿子对父亲坚定的信任。(板书:信任)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很坚定,也很信任。 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从儿子的话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儿子很勇敢。(板书:勇敢)

师: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和阿曼达一起正在那座三层教学楼里上课,突然,整个教学楼开始剧烈地摇晃,你和同学们的身体也随着不停地晃动。轰——厚重的房顶像山一样向大家砸来,倾刻间,所有的人被压在了废墟底下。这时候,你看到的是——

生: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师:你听到的是——

生:轰隆隆的声音。

师:对,房屋在不断地成片倒塌。还有什么?

生:同伴们尖叫的声音、哭泣的声音

师:是啊,这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很害怕。

生2:很恐惧,很无助。

师:那大家说,七岁的小阿曼达会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他一点儿也不害怕?

生:害怕。

师:是的,他也会害怕。但他有没有被恐惧吓倒?

生:没有!

师:他还不住地安慰同学,多么勇敢!来,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读阿曼达说的话。男子汉,你来,勇敢地说。

师:在那样突如其来的可怕的灾难面前,阿曼达表现出了超乎一般的勇敢、坚强,是什么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生:是父亲的话。

师:父亲的什么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不论……总会……)

(2)你还能从哪句话进一步认识阿曼达?

生:“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出示投影卡)在这个回答之前,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生:“出来吧!阿曼达!”

师:从“颤抖”这个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生:父亲太累了。

师:是啊,父亲一刻不停地挖了38个小时,能不累吗? 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父亲很激动。

师:父亲终于确定儿子还活着!多么激动。还有什么呢?(生答不出来。)请大家看书上的插图:所谓的“安全的出口”真的很安全吗?

生:不安全,随时可能倒塌,废墟中的人随时都面临着危险。

师:这也是父亲声音颤抖的原因。来,谁来当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这句话?

生读

师:父亲经过了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多么激动!此刻,他唯一的念头是让儿子尽快脱离危险,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中。(有感情地)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来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安全洞口被打开,当一丝光射了进来,当父亲冲你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生:马上冲出去。(众笑)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好。让我们听听阿曼达是怎样说的?

生读阿曼达说的话。

师:听了阿曼达的话,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阿曼达,你真勇敢,我很佩服你。

师:我听出了你由衷的敬佩之情。谁还想说?

生:阿曼达,你很有爱心,你真了不起。

师:(板书:爱心)说得好。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父子间的对话,你的朗读就代表你的理解。我当父亲,谁来当儿子?(师生分角色读)还想读吗?谁想读父亲?谁读儿子?

师:这对父子马上就要相见了,父亲是多么激动,多么急切!而儿子却把先出去的机会让给了同学。是什么让他有这样可贵的勇气和爱心呢?

生:是父亲说的话。

师:又是父亲这句话。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儿子想到了这句话,父亲也想到了这句话。还记得在哪一段吗?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感受到了父亲非常爱他的孩子,一想到孩子在等着他,就有了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不停地挖着,挖着

生2:感受到了儿子非常信任父亲,他知道父亲一定会来救他。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困境中,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才把他们父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读读这句让父亲顽强执着、决不放弃的话!(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这句给了儿子无比的信心,坚定的勇气的话!(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让这对父子彼此信赖,心息相通的话!(生齐读)在生死关头,这句承诺,这句话,顿时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这就是——

生:爱的力量。

师:是的,这是一种伟大的不可摧毁的爱的力量!(师板画: )

师:是爱创造了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终于经受住灾难的考验,重逢了!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他们重逢的喜悦吧!(师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部分)最后一句让我们一起来读。再幸福一些,来!(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的深情朗读,让我又一次重温了那感动人心的父子之爱、父子情深,也让我想到了《语文快乐园》中的一篇描写父爱的好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请大家默读这个故事。

附:父爱没有力学

他是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是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

他说:“我提醒大家注意,千万别幻想能够把高空掉落的东西稳稳地接住,即使是一颗微不足道的石子!”

那一天,他正在实验室里做力学实验,忽然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他的妻子惊惶失措的告诉他,他们那先天痴呆的女儿爬上了一座四层楼的楼顶,正站在楼顶边缘要练习飞翔。

他的心一下子就悬到了嗓子眼,他一把推开椅子,连鞋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赤着脚跑出去了。他赶到那座楼下的时候,他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惊恐失措地站在那里。他的女儿穿着一条天蓝色的小裙子,正站在高高的楼顶边缘,两只小胳膊一伸一伸的,模仿着小鸟飞行的动作想要飞起来。

看见爸爸妈妈跑来了,小女孩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从楼顶上起跳了。很多人吓得“啊”的一声连忙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看到女儿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下落,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抓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色的云已重重地砸在他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狠狠地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喀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躺了两天了。他的脑子还算好,很快就清醒了,可是下肢还打着石膏,缠着绷带,周身的疼痛让他倒吸冷气。他那些焦急万分的学生们对他说:“你总算是醒过来了,你站在楼下接孩子实在是太危险了,万一……”

他笑了笑,看着床边安然无恙的女儿和泪水涟涟的妻子说:“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的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师:故事读完了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抓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蓝色云朵迎了上去”从力学角度看,这样做的危险是什么?

生:从楼顶跳下来的女儿,会对他产生很大的伤害。

师: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这样做的危险?

生: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色的云已重重地砸在他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狠狠地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喀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师:谁再来读读,读出这惊险的场面?

生读

师:作茧自缚为研究力学的专家,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接住女儿?

生: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师:父亲的话做了最好的回答。让我们把父亲的话完整地读一遍。

四、感受生活中的父爱

师:说得多好,只因为有爱,我们的父亲就可以无私地为我们付出一切。同学们,也许从出生到现在,你都没有感受到父亲那种无微不至的爱。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在平日的生活中,父亲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的事呢?

生1:有一天傍晚我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我爸爸只拿着一把伞来接我。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让我自己打着,我怕爸爸淋湿了,就推给他,可爸爸又推给了我。到家后,爸爸全身都湿透了。第二天还感冒了。

师:这样的事可能大家都经历过。父亲的爱就是一把伞,随时为我们遮挡风雨。

生2:去年夏天,爸爸带我到青岛动物园玩。一路上爸爸总是牵着我的手,遇上凶狠的动物他就护着我说:“离远点!”

师:父亲的爱是温暖的手,处处呵护着我们。

生3: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拿来许多练习题给我做。当时是夏天天很热,我不停地擦汗。可过了一会儿,我感觉不热了,我回头一看,原来爸爸拿着扇子在给我扇风。我感到很凉爽,可爸爸的身上满是汗水。

师:父亲的爱是清凉的风,丝丝拂过我们的心田。父亲的爱己融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甚或是冲你痴痴地傻笑,给你一个满怀的拥抱,却流露出不尽的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最值得珍惜,最值得回味,它就是——父爱!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语文快乐园》中的一段话。请大家看30页的快乐导读——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无形,弥漫苍穹;父爱无言,渗透时空。这份厚重的爱,让我们细细体味……请大家一齐读一遍

师:课后作业:课后,建议大家把这篇课文中有关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或段落抄写在积累本上。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不论……

总会……

勇敢、爱心、信任的儿子

(父亲和儿子中间有颗心和一条双向箭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课前同学们搜集到许多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并进行了交流,那么,谁来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集体纠正。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由读课文,提出问题

1、自由读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感知了课文,不少同学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读。

二、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出示阅读建议: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父亲或儿子了不起的地方,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写下感受。

2、小组交流:

读自己画出的词句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其他成员要仔细倾听,补充发言,进行评价。

三、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品味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父亲的了不起:

⑴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⑵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可以知道父亲看到了希望,那就是他相信他的儿子会记住他说的话的。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而且是“疾步”可见他的心情是着急,想快些救出儿子。)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⑶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⑷ 分角色读文章中父亲不顾别人的阻挡,宁愿牺牲自己,还坚持救儿子的有关语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⑸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让我们看看此时此刻的父亲吧!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⑴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⑵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信赖。)

多么坚定的语气啊!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阿曼达竟如此的处世不惊,他多么了不起啊,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什么也看不见。……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怎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让我们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2~23自然段。(惊喜、自信、激动)

3、教师小结:

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想一想,如果你在现场,你想对父亲,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是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的爱,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力量。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 了不起的父与子

信赖:14个孩子脱险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用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虚墟、疾步、绝望、瓦砾堆、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与的佳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人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课文主要写了(    )的事。

3、默读课文,全文中心句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4、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这是一位(    )的父亲。

5、默读课文13~24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言的重点句子,这是一位(   )的儿子。

6、讨论:

为了表达伟大、深沉的父爱,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 正音:砾、颤、爆、墟。

⑵ 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⑶ 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⑷ 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⑴ 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⑵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① “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时间漫长)

②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

坚决救儿子,深爱儿子

③ 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 比较:

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3、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 先人后己

4、总结写法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

5、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习题 篇10

一、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

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不过,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你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看来,问题提得很好,能够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

生:这位父亲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很震撼人。

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齐读,师在黑板上板书“父亲 了不起”)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生:超过一般人。

生:超出常人。

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哪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学生写5~6分钟。

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允许字写得潦草一点,允许用拼音替代,同时轻轻地读出各个学生文中出现地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写作思路:信念、骄傲、感激、坚持、了不起……

师:谁愿意上来读?

生1:其他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生2:曾经劝说他放弃努力的一位父亲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父亲心里在想,我还误会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实是他对孩子爱得太深了……

生3:……

二、改变结局,“诗化”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

师:是啊,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事奇迹的结局,但是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

(小黑板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受。

生:很伤心。

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可能。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得希望很少了。

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

生:……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沉默)了不起。

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为这位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

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

生3:我看到了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着的信念。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生:是。

师:那课文中那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

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请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我不请其它同学评价了,我想请你自己说一说,你读的时候,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

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师:是啊,再过两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

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

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争取自己的朗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生:读(有感情,但都是一种节奏,一个调子。)

师:你入情入境地读了,如果要讲一点朗读技巧的话,再富有一点变化就好了。

生:读(读得很好。)

师:同学们,这就是入情入境的富有变化的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老师的朗读能否让你联想到这位父亲在挖掘废墟时候的种种艰辛,联想──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是因为他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

生2:我想到这位父亲连续38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

生3:这位父亲在搬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伤了。许许多多得碎石把这位父亲得衣服和皮肤划破了。

生4:……

师:是啊,同学们,带着你们的联想,再把这部分读一读。

生:(声情并茂读)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联想到这位父亲身体上所受的种种痛苦,实际上,他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请你联系上文,看看他承受了怎样的压力?

生:(生默读,找,思。)

生1:我觉得最大的压力是别人都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所以没有人上来帮助他,甚至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2:课文中说,这位父亲放下受伤的需要照顾的妻子,匆匆赶来救自己的儿子,他的心既牵挂自己的妻子,又担心自己的儿子,心力憔悴……

生3:其实这么多人劝他,他也知道情况很危险,万一,他们有什么以外,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他妻子一个人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悟,再次一起读读这部分。

师:这节课我们上到这儿,请你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1:父爱伟大!

生2:我被这位父亲的执着深深的感动了!

生3:我想说:阿曼达是父亲的好儿子!

……

师:下课!

【点评】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做到了:

1、让学生感动。

2、让学生清楚为什么感动。

3、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

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王晓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