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平实严谨的说明文,表面看好像是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就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所以,在初读了解作者后我提出了问题“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这样的设计看似有些唐突,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却有很好的效果,同是,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结构,让他们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说明顺序和方发进一步剖析文章。最后以赏析语言结束课文。不过为了能进一步升华主题,我设计了“学了本文之后有什么启示?的讨论问题。这不仅锻炼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对文章进行完善的小节。
教学目标:
1.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讲授法 、问答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图象导入:
播放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г诘厍蛏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
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不是,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4.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板快构造理论。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
2.课文中应用了那些说明发法进行说明?有何作用?
明确:(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说法严谨.
(2)作比较。例如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3.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生物学和地理学。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4.细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请看下面的句子:
(1)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C、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五、拓展延伸
1、说说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
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3: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 。
2、小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在———————板块理论的正确
生物学 ――――———— 地质学
一个领域 -――————其他领域
影响
八、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结果正是这个问题学生的看法有了分歧,大部分同学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说明对象就是恐龙,写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这样的引导,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有关恐龙的还是板块构造学说,大部分学生们回答是板块构造学说。我就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不知是因为慑于老师的下定结论,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原先那部分认定“对象是恐龙”的人也不敢出声了,可是细察他们的神色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对老师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我立即进行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依然这样设计,这次也依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就不急于定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在概括内容要点的情况下从文本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语句理解,这样使一部份人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携带(xié)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2、美国的杜威先生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出发点的。”那么请看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要说明的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例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作者在行文中把这句话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相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5.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五)拓展延伸
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是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初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但是在质疑,提出问题这一块上反应比较冷淡。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有读错了字音,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多备学生,努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 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1.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 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 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 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六)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读法,辅以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
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
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
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可能这样回答:①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②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③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南极当时不冷。④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⑤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教师小结: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4、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选择。出示幻灯片13
5、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相关信息。出示幻灯片14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请同学读第2、3自然段)
提示: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同学读第6自然段)
提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出示多媒体“大陆漂移示意图”注:“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阅读第6自然多)
提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出示多媒体“六大板块示意图”
(4)什么是“泛大陆”?(请同学读第7自然段)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请同学分别读8、10、12自然段)
“泛大陆”在第7自然段做了诠释。过程如下:
约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约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到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快速阅读短文,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出示幻灯片15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从现象到本质)
7、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也来证明这一观点。出示幻灯片16
下图为两个说明对象的关系图:
恐龙板块理论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生物学地质学
不同学科领域
道理提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理解: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他们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举例:物理学上的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各种科学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两种不同科学可以利用相通之处联系起来;……
四、课堂适时讲解:
短文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五、总结全文: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请你也来一次大胆地猜测:
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
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
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本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三、教学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
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
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四)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六)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www.baihuawen.c n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研读课文(25分钟)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疑问
∴大陆在漂移? 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