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
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季羡林及有关写母亲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一)、作者我先知
国学大师——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fàn文(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二)、教材解读:
本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
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三)预习达标
1、在下列词语中,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词义较难理解,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读熟并家听下列词语)
崇高 真挚 爱慕 奔丧(bēn sāng) 弃养 朦胧 薄(bó)暗 ...
沮丧(sàng) 忍耐 凄凉 避免 引用 强烈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梦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思潮起伏
2、读拼音写词语
qī liáng chóng gāo zhēn zhì m?ng lóng bì miǎn
( ) ( ) ( )( )( )
kě jiàn yì bān qǐn bù 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 ) ( ) ( )
zhōng tiān zhī han sī cháo qǐfú xīn cháo t?ng yǒng
( )( )(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感情)真诚恳切。 ( )
灰心失望。 ( )
频:屡次,连续几次。屡次到梦中来。( )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 )
无法安然入睡。 ( )
心情跳跃、涌动。 ( )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 )
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 )
终身的遗恨。 ( )
4、默读课文,思考: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2、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
3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
慕?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画下来。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文
交流季羡林及有关写母亲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
念。
2、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4、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5、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6、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三、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作者对“生身母亲”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相应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作者对生母的真挚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具体感悟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一)、汇报交流: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赏析: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赏析:“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3、“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赏析:
(二)感受思念祖国之情
1、请同学们读课文“日记”的部分,想想:祖国母亲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的走进作者的梦里?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3)出示:好几天前……她高兴得不得了……她有点沮丧…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赏析:
(4)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地简直不能忍耐。
赏析:
二、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季老先生不但爱自己的生母,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作者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让我们齐读前后两段来感受这种感情。(前后照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爱慕)
2、阅读《赋得永久的悔》
3、随音乐一起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
4、全班深情的朗诵《我的中国心》。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写近义词:
崇高—— (高尚) 真挚—— (真诚 ) 朦胧——(模糊)
2、我会写反义词:
凄凉——(繁荣) 沮丧—— (开心) 甜蜜——(苦涩)
3、修改下面的句子。
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
2、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绕的句子。
2、收集、阅读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幕
生 食不下咽 祖 频来入梦
身 寝不安席 国 凄凉甜蜜
母 终天之恨 母 心潮腾涌
亲 异常强烈 亲 从未间断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接下去给点时间你们自由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边读边感悟。
⑴准、顺 ⑵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词关。老师来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如何。(出示生词)
挚 寝 频 朦胧 凄 斑 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正确书写,“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尤要注意“朦”、“频”,切勿少写多加,要注意区别。)
3、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弃养沮丧心潮腾涌(采用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方式,纠正错误)
4、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3)他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感受。
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从这位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也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恨",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创设情景,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指名读:"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一样的!""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2、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学生默读第一篇日记,有不懂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鱼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园"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的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如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
"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3、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读《寻梦》中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4、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①师深情诵读: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②睡在母亲的身边,也就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
5、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今晚,请你和你的妈妈去读季羡林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你将对"怀念母亲",四个字理解得更深刻。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高尚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倾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随同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身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随同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小朋友,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身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哀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同学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经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论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同学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局部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同学自身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同学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同学一起朗读、一起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身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送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同学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身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同学想象,再写一写。
3.同学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终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身的祖国,不忘自身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高尚的敬意 真挚倾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 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