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咬文嚼字》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案 篇1

江西省广丰中学 高翔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 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作者邮箱: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2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说课稿怎么写?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特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说课框架】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程序的设想。意图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具体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三)小结,布置作业。

1.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到“。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非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吗?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交换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横生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咬文嚼字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1---5)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4)

为什么?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蕴藉(6)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7)

滥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7)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8)

《咬文嚼字》教案 篇3

《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

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

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咬文嚼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 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 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 提名阅读

四、 分析课文

1、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 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 篇5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6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

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

《咬文嚼字》教案 篇7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篇8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9

《咬文嚼字》公布100个常见别字

自1995

年创刊以来,本刊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便是在此基础上,依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的。本表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