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感知课文内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淡淡土腥气
触觉:冷雨潮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第5节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听觉 第7节 黑键灰键“拂弄、奏
第9节 羯鼓 电琵琶 “刷、鞭、打”等
第10节 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雨?
地域感:美国 → 台湾 → 大陆(横向 ) 形象密集
听雨(主线) 历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时代(纵向) 述写瑰丽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 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情切意浓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爱的是:古大陆瓦上的雨。
4、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或者传达了作者的乡愁、故国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对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
6、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
四、雨连着台湾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和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与海峡两岸“参(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由此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
1、句式上 长短配合,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是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3、诗化的语言。
4、修辞。匀称的对偶、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你觉得那冷雨里有---------------------------------------------------------------------------------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名家点评: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