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

《将相和》教学案例 1

《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它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它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执教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之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长文短讲,透过三个小故事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案例描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将相之间开始为什么“不和”?在课文中找到根据。

(学生自由看书、标记相关语句,老师巡视。)

生1:我找到了:“廉颇很不服气……下不了台!”主要是廉颇妒忌蔺相如,所以会“不和”。

生2:我还看出蔺相如处处让廉颇,避免激化矛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 )

师:谁能说说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上有什么表现给你的印象很深刻?说明蔺相如有什么特点?

生3: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要用头撞璧,让秦王既恼怒又害怕,说明他聪明、勇敢。

生4: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不仅勇敢机智,还热爱祖国。

……

师:“渑池会”是双方首脑会晤的高层对话会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领导人拥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气礼貌的,�

生6:说明蔺相如有胆识,让秦王再吃“败仗”。

……

师: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来的故事“负荆请罪”发生之前,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为什么?

生7:他不想“将相不和”,他是为了祖国(生读蔺相如的话)。

生8:说明蔺相如热爱祖国,顾全大局。

师:廉颇将军呢?他又是个什么人呢?

生9: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

师:廉颇知错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着荆条去请罪?难道他不怕丢人吗?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学生讨论,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意义。)

师:“将相和”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0:有利于团结,团结才有力量。

生11:将相团结,就会让赵国日益强大。

……

[教后反思]

在小学教材中,《将相和》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对这类课文,老师一般采取“长文短讲”的办法。那么既然是“短讲”,就要求老师懂得必须“取舍”。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强化人物”的办法,让学生通过“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个性等,从中走进人物的心灵;对次重点人物廉颇的理解,也通过他在“负荆请罪”故事发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两人的“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体会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境界,进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抓主干、去枝节”,这是我教学“长文”的一贯做法。如果在教学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的思维容易紊乱,对课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始终注意对教学细节进行细致推敲,围绕“不和”到“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读议结合,探究人物的思想个性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就可以让学生把握住这篇课文的主旨。

“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我教学此课时的一个设想。当然,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做适当调整,我在学生理解问题不清楚时会放慢教学进度,但决不会“越俎代庖”。因此,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比预想的课时多花了一课时的时间。我想:只有学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这种内在联系后,思想才会豁然开朗,对探究文本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多花点课时来学习,时间也花得不“冤枉”。

《将相和》教学设计 2

[课时目标]

1、在前两课时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蔺相如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颇居功自傲、公忠为国的性格特征。并有感情的朗读人物语言描写。

3、通过朗读感悟,写写廉颇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4、通过资料链接、课外延伸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史、文化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教学活动预设]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1、将相因何不和?——整体把握廉颇的语言。

2、将相和好的原因?——整体把握蔺相如的言行和廉颇的行为。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板块一:人物相互之间态度的研读。

1、读两个人物的语言,小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异?

2、抓住两个人的态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指导朗读。

3、感受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的避让,师生对读。

板块二:人物之间关注点的研读。

1、着眼语言文字,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着眼点,关心个人和关心国家的不同区别。

2、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辐射文章,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3、抓住蔺相如的话,辐射文章,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平台,拓展写话,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2、感悟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指导朗读。

3、丰满廉颇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为国的特点。

附《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师:为什么读这番话?

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

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这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éng乘机”。跟我读一遍。

生:读词。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

生:一样。

师: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谁先来?

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

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

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

生:(齐)蔺上卿。

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

生:同桌对话。

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

生1:指名一桌读。(有点结巴,其中读廉颇的孩子语气急,加了两个字)

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全场笑)

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

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

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

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

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去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以勇气闻于诸侯。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

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

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耳,让我们听不下去?

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记录不下)

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

生:不是的。

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

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

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

生:(齐)挣回了面子。

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

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

师:……

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挺动情)

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

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

生:(大声)我们赵国!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

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请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3分钟)

师: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生:(此处有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写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顾着发愣而忘了记录。唯一的印象是楼老师反复提醒学生廉颇会称呼蔺相如为蔺上卿。)

师:同学们写的,京剧中就有这么一段差不多。请欣赏。(播放京剧片断,内容为廉颇坦然认错幡然改悔。细心的楼老师还配上了歌词,但偶只顾欣赏忘了记录。)

师:看了这段京剧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感受那就不说了。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廉颇、蔺相如所说的句子。(学生的齐读很有感情)

师: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和。这一将一相,如果说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让着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是为了——我们赵国。为了我们赵国,有了——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仍旧没有反应。

师:同学们,下课。

生:(恍然大悟)老师再见。

师:老师课前答应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是这盘《将相和》的京剧光盘,请你们的语文

老师再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欣赏。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合作交流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

(一)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

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

(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巧妙夺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国、勇敢精神)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交出来。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巧妙地拖延时间,让和氏璧完璧归赵)

(4)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

(三)、默读《渑池会见》,采用以上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教师引导评议。(学习方法与上个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廉颇是个威震四方的将军,连秦王也惧怕三分)

(2)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在蔺相如智斗、廉颇配合的情况下,秦王无可奈何)

第三课时

(四)、默读《负荆请罪》故事,结合上两个故事思考: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句段一: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句段三: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四、巩固延伸

(一)、品读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体会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语言中体会“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从廉颇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廉颇的性格特点(知错能改、热爱祖国)

(三)、回顾全文,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课堂作业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案例 5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那么利用课余时间,同学们把完璧归赵排练成了一个课本剧,你们想看吗?

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在一次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吧!好,有请各位小演员……

欣赏课本剧表演。

同学们,他们表演的棒吗?让我们在一次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吧!

同学们,这节课蔺相如又会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又会出现哪些人物呢?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渑池之会”

1、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渑池之会”部分,边读边思考: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回答: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不畏强暴。)

2、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生动细致的刻画。默读这部分,用曲线划出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表现人物品质的动作来。

3、指名回答:

引导:那么,同学们,堂堂一国之君竟为对方弹奏乐器,的确是有失体面,而,聪明的蔺相如不惜以死相逼,让嚣张的秦王为赵王击了一下缶,我们从中难道仅仅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吗?还明白了什么呢?(对,更重要的是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那么,� 谁?没有这位幕后英雄,赵王能够安全返回吗?为什么?(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4、评书表演。

5、小结:

没有廉大将军的鼎力相助,或许秦王就会致人于死地。可见,只有廉颇与蔺相如的团结一致,才能保证赵国的安全。但是,他们能这样一直和睦下去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三、学习“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部分:

默读这部分。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谁?

用不同符号标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读一读划的句子,仔细体会,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特别告知:允许前后左右窃窃私语。)

2、组织反馈。

3、小组合作:

丰富人物对话。

4、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四、总结延伸

1、通过学习,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有什么共同点吗?你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

2、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是收获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考虑。

【反思】

《将相和》(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读读、说说、演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一遍课文就需要六七分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后,给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对学生品味句子指导的也较少。这一方面是课文篇幅较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备课时考虑的疏忽。鉴于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排演课本剧时虽然要发挥主动性,教师也要加强指导。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了解将相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效率。

《将相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 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8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 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课时 9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进行理清课文顺序、归纳小标题的阅读训练。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四、在《景阳冈》《猴王出示》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小说的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资料袋)

启发接下来的学习重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重要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个故事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学策略 10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课时。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 11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改编自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2、齐读课题。“将”指的是谁?(廉颇)“相”呢?(蔺相如),一个是赵国的武将,一个是赵国的文将。“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和好、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写作特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理解课题,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快速默读,概况故事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回读”的方法来增加阅读速度,通过阅读“课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快速阅读方法?(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没错,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二题,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原来,“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3、交流阅读方法。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交流阅读本课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以及阅读效果、阅读感受,体会阅读方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题,先让孩子热身,体会如何扩大视域。在阅读中运用方法,读后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和氏璧强逼允诺划归抵御

侮辱擅长上卿削弱战袍

多音字“强、划、削”组词。

指导书写“臣、献、拒”。

(三)整体感知,概况故事内容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用简洁的语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内容时,要注意不说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形容词等,将对话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预设: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于是有了第三个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在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一心想要统一六国,所以不断向其他国家进攻。本文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之时,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来占赵国的便宜。可是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里,秦国占到便宜了吗?(预设:没有,在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对“廉颇”、“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蔺相如

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2、交流讨论人物形象——蔺相如。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语言:“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勇敢无畏。

语言:“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有勇有谋,把选择权留给秦王。

语言:“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将生死置之度外。

语言:“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顾全大局。

动作: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无畏。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3、除了语言和动作,文中还有很多表现人物说话语气、态度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充分思考、谨慎行事。

“他怒发冲冠”——态度坚决。

在与手下的对话中,称“廉颇”为“廉将军”——谦卑有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从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3、分角色扮演。同学一人扮演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对话、动作表演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演绎,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三)体会人物形象——廉颇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勇敢,保卫国家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让敌人不敢侵犯。这一句话也呼应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廉颇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不服气、冲动。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对连续越级升职的蔺相如很不服气。从说话的口气“我廉颇”、“他蔺相如”中看出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口中的“廉将军”形成鲜明对比。

“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请罪。”——勇于改过,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从不服气到负荆请罪,做出巨大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言语细节、与蔺相如的对比、前后行为的变化体会廉颇勇于改过、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既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也学会通过理解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点,我们也就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能将相和。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廉颇

机智勇敢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 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三、总结提升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 13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  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板书           13  将相和

蔺相如  才智过人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以国家利益为重

和 同心协力

廉颇    性格坦率  勇于认错  只错就改       保卫赵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研读“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理解“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的意思。

3、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

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本书——《史记》,对这本书你了解多少?这些知识你从哪里获得?(引导阅读资料袋,师加以补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这本书中流传了千百年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将相和》,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呢?(抽生读,纠正读音)

2、课题是文章的一扇窗户,读完课题你肯定知道了什么?(抽生交流)

这位将军是——廉颇(板书)这位宰相是——蔺相如(板书)“和”的意思是——和好

咱们一起做出“和”的动作。(双手逐渐合拢,并故意停顿。)

同学们注意观察,此时你发现了什么?是的,在“和”之前有一个分的阶段,即“不和”。也就是说廉颇和蔺相如他们在“和”之前有一个“不和”的阶段。(板书:不和)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由原来的不和到最终的和好。

【设计理念:资料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帮手,引导学生了解资料袋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理文,引究:

1、理文,感受两人间的“不和”。

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到两人的 “不和”。(生交流)

(1) “反而”是什么意思?故事中,廉颇处于什么职位呢?(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蔺相如处于什么职位?(结合理解“上大夫、上卿”)他封官之前呢?(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蔺相如的出身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而廉颇是赵国的一根擎天柱。所以廉颇认为蔺相如靠的是花言巧语把两人的位置弄颠倒了。

【设计理念:两人不和的原因在于职位的变化,因此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二人身份的差异,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2)对于这种地位的变化廉颇有何反应?他的话语中哪些词语能看出“不服气”?(我……你……)除了不服气,你还体会出什么?

(3)练习读出廉颇的不服气及居功自傲。自由读——指名读。

2、引究:如果蔺相如真的是如廉颇所说,没有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花言巧语,爬到了廉颇的头上。不但廉颇不服气,我也不服气,你们呢?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蔺相如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是不是在耍嘴皮子?(板书:嘴)

三、精读“完璧归赵”:

1、这篇课文比较特殊,在故事当中蕴含着三个小故事,你读出来了吗?概括地说说?再精炼些,能浓缩成几个四字词吗?

2、 放声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学习这个故事你准备抓住什么线索深入进去?(引导学生抓住“嘴”)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看这张嘴第一次说的话。

3、  交流:

(1)第一次开口说的话。

a、画出第一次说的话,生介绍“和氏璧”的资料。

b、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它是一块宝玉?既然能换十五座城,那就跟秦国换呗?为什么不能?既然是圈套,那就不换?为什么还不行?根据在哪里?

总结:刚才我们都是在联系上下文读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c、扮演角色体会朗读。

过渡:换,不行;不换,也不行。无奈之下只得派人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这人便是——蔺相如。

a、假如你现在就是蔺相如,我是赵王,我要听一听你是怎样说的才能决定是否让你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自由读——指名读——说理由)

b、假如你们现在都是蔺相如,都想到秦国去,我该派谁去呢?(集体读)

师总结:刚才我并没有说哪里该重读,只是让你们充当了一个角色,只要扮演好了这个角色,你就会读书了。

c、你们蔺相如临危受命,搞不好宝贝丢失,人头落地,使命重大呀!再读这段话。

以后读书该怎么读呢?(只有融入文中的角色,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力量。才能深入理解手中的课文。)

引:这就是这张嘴第一次说的话,是不是瞎说呢?我们来看它第二次说的话。

【设计理念:融入文中的角色,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力量。多次不同形式的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蔺相如的勇敢、大义凛然。】

(2)第二次开口说话。

a、找到这张嘴第二次开口说的话。

b、既然是宝玉,应该不会有什么毛病,可是蔺相如却说和氏璧有毛病,蔺相如是一个说谎者吗?为什么说不是?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c、分析比较: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单手拎住璧,一边看一边点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从这两句话的对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秦王对璧的喜爱。)

d、假如你现在就是秦王,你一边看一边称赞,你会称赞些什么呢?(同桌互说)

e、秦王嘴上是这样说的,可他的心里会是怎样想的呢?(生交流)

f、师生共同表演,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引:蔺相如是一个说谎者吗?这表现了什么?练习朗读。

【设计理念: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行情景表演,蔺相如的机智自然流露。】

(3)第三次开口说话。

a理解“理直气壮”。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b万一秦王真的让蔺相如撞壁呢?为什么不可能?指名读。

面对强暴,我们大义凛然,理直气壮,来再读这张嘴所言。

过渡:这张嘴仅仅是两片嘴唇的合动吗?他表现的是什么?

(4)第四次开口说话。

引:这天夜里,他命人将壁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什么意思?璧是完好无损地回去了。可是没有了璧,蔺相如该如何向秦王交待呢?此时的蔺相如处境危险吗?(是呀,可能还不止牺牲自己呢,处不好仍会引发战争)但是蔺相如又是靠他这张嘴化险为夷,我们再来看看他这张嘴又是怎么说的?

a、——手里没有了璧,那他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的呢?

是呀,只有大大方方地说,才既不使宝贝落入贪婪的秦王手中,又不让秦王有发兵攻赵的借口,还用失信于天下来保护了自己,多机智呀!指名读。

b、璧完好无损地回去了,人也完好无损地回去了,那完好无损回去的还有什么?(国家的尊严)

一个弱小的国家并没有经过战争,却很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让我们为赵国、为蔺相如鼓掌。

【设计理念:由璧联系到人,由人联系到国家的尊严,层层深入,深化主题。】

四、小结,预示下节课内容:

同学们,故事学到这,你觉得蔺相如该不该升官?他升官仅仅是靠一张嘴,而无什么能耐吗?(蔺相如这张嘴可不是一般的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蔺相如用唇枪舌战挫败了秦王,解了赵国的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张嘴令人佩服。)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了另外两个故事,那张嘴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

【设计理念:既总结了第一个故事,又为下面两个故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  不和  ——    和

廉颇               嘴

《将相和》教学设计 15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语文出版社第十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连。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大部分学生对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接触得较少,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图”,介绍时代背景。

2、板书课题:将相和(学生齐读课题。)

3、设疑: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生答:课题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个“和”字说明了什么?(“和”是和好的意思,说明廉颇和蔺相如之前有不和。)

4、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呢?廉颇说了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这段话,读一读。并且同时看看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小故事列个小标题。

5、学生列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师板书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6、学生读在课文中找出的廉颇说的话。师提问:廉颇说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廉颇说得不对。因为蔺相如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

7、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和”字,通过质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使学生把握了本课人物的中心矛盾冲突,为深入探讨为什么会由“不和”到“和”这个难点问题,设置了悬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二、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1、幻灯出示学习方法:

a、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b、抓住蔺相如的言行,勾画相关句子,体会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言行—— 品质)

2、幻灯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生:这幅插图表现的是课文第八自然段的内容。)(指名读)

3、指导学生读议结合,抓住蔺相如的言行体会蔺相如的品质。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4、学生回答并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师板书:机智勇敢。

5、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通过教师点拨和读议结合,在读文、圈画、领悟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为后面的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三、学法迁移,举一反三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学生确定第二段的重点内容:第二段中的第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二段的内容。

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生:蔺相如是一个不畏强暴的人。)师板书:不畏强暴

5、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设计意图: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既突出了重点,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了训练重点)

四、读议结合,质疑探究

1、指名读第三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学生思考、确定贯穿第三段的思考题: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3、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

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生: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

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作用的句子,体会廉颇是个英勇善战保卫国家的人,从而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话。

师板书:英勇善战

小结: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生再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生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再齐读“我所以……利益”。)

6、廉颇开始“很气”,后来又觉得“不应该”,为什么?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幻灯片出示插图)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学生读议“负荆请罪”这个自然段,抓住廉颇的动作描写,体会廉颇的品质。

7、学生看图汇报交流:我体会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廉颇是个为了国家利益能知错就改的人。(师板书:知错就改)

8、学生齐读“负荆请罪”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质疑探究,抓住人物言行,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人物思想品质,这样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学生看板书回答。)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到的。)

3、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既回顾全文,深入领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感悟了文本的人文精神,又学习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实现了语文的双育功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