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项羽之死》导学案
一、作者
1、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__________(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
2、历代歌颂项羽的名篇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一)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二)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
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无双, 汉骑飞来肯受降。
早与虞姬帐下死, 不教雪战到乌江。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仓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课文解析
第一段:垓下之围。
项王军( )壁垓下( ),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 )闻汉军四面( )皆楚歌( ),项王乃( )大惊曰:“汉皆已得( )楚乎?是( )何( )楚人之( )多也!”项王则夜( )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 )悲歌慷慨( ),自为诗( )曰:“力拔( )山兮气盖( )世,时不利( )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 )数阕( ),美人和( )之。项王泣( )数行下( ),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第二段:值夜突围。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麾下壮士骑从者( )八百余人,直( )夜溃( )围南( )出,驰走( )。平明( ),汉军乃( )觉( )之,令骑将灌婴以( )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 )者( )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 )曰“左”。左,乃( )陷大泽中。以故( )汉追及之。项王乃( )复( )引( )兵而( )东( ),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 )不得( )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 )矣,身( )七十余战,所当( )者破(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遂( )霸有天下。然( )今( )卒( )困于此( ),此天之( )亡( )我,非战之罪( )也。今日固( )决死( ),愿为( )诸君快战( ),必三( )胜( )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 )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三段:东城快战。
乃( )分其骑以为( )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 )彼一将。”令四面( )骑驰下,期( )山东( )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是时( ),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 )而( )叱( )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 )数里。与其骑会( )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 )其两骑耳。乃( )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 )曰:“如( )大王言。”
第四段: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 )渡乌江。乌江亭长檥( )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 )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 )也。愿大王急( )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 )渡为( )!且(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 )江东父兄怜( )而王( )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 )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 )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 )十余创( )。顾(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 )非( )吾故人( )乎?”马童面( )之,指王翳( )曰:“此项王也。”项王乃( )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 )②( )③( )
①a.盖以此得名也/力拔山兮气盖世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徙倚久之而归/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a.汉皆已得楚乎/若非吾故人乎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c.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项王瞋目而叱之 d.过夕乃可饮/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③a.灭六国者六国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c.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岸土赤而壁立 d.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2.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项是 ①( )②( )
①a 期山
b. 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 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 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7.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8. 后人对项羽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字词释义
1.用“____”划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说明它的古义和今义。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 今义:
(2)期山
(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4、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参考答案】
1.①d(大概/超过;用,介词/率领,动词;音节助词/取独;却,表转折)
②a(表疑问;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写,吟,动词;表顺承/表修饰;才/仅仅,只)
③d(代词,的人/定后标志;军队,名词/古时表行政区划;驻守,动词/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丢失,损失)
2. ① d ② c 3. a
4. c (a 结构助词,的/代词;表判断/表感叹;取独。b 骑马,动词qí/骑兵,名词jì;你,代词/像,介词;驻扎,动词/军队,名词。c 替,给,介词;表判断;表修饰。d 眼泪,名词/哭泣,动词;损失/使灭亡,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5. ab(a 判断句,定语后置。b被动句,省略句“之”。c省略句“于”,宾语前置/定语后置。d 省略句“以”千金/“于”帐中,判断句/感叹句{何…之…有宾语前置的味道})
6. c 7. ①c ②d ③c 8. a 受宠幸 9. c 难道 10. a 奔驰 11. d 恩惠,人情
12. c (a 名词作动词;b 名词作动词;c 使动用法/无活用;d 名词作动词)
13. c (a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b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c 名词作状语;d名词作动词/使动)
14. c (a为什么/什么;b 替,给,介词/句末语气词;c 所+动词结构;d 你,代词/像)
15. b 16. a (“沉溺声色”不妥)17.a 18.d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诵读是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也已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总的来说,还要经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有质的飞跃。
设计思路
鉴于以上两点,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品味探究,走进文本,贴近人物形象。
在《中国文学》一书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羽之死》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经反复品味,实难深度认知。因此,师生共同品鉴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
2、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2、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品评项羽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形象,评价其性格。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项羽性格。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渲染气氛。
介绍不同性格侧面的项羽,以引出本课的项羽形象。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回顾复习
教师引导
(一)梳理情节
学生活动:找出本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教师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分析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探究项羽的性格。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再三品读《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项羽情感及其性格侧面。
2、总结项羽性格:多情善感,儿女情长。
3总结品鉴人物形象的方法: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等。
合作探究
(一)分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分小组合作探讨,赏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总结项羽性格。
勇猛善战,临危不惧,气概豪爽,不知自责自省。
(二)分析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找出文段中最打动自己的文段,并交流。
教师活动:1.点评朗读。
2、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项羽的形象: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慷慨豪爽。
(三)总结分析所得的项羽的形象
多愁善感、勇猛善战、气概豪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极度自负、心地善良。
拓展迁移
参考李清照和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看法。
要求:1.200左右。
2、可以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和细节为事例。
3、点评事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共同品鉴了《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品文如品酒,品人亦如此。细细品味,方能深解个中滋味。反复品读,方能读懂文意,读懂形象,读出见解。此法不唯品“项羽”,亦是古人鉴赏之通则,举一而反三,乃品文之真境界!
四、作业
完成对项羽的评价小作文。
五、板书
项羽之死
司马迁
知情节
品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
扣住人物动作神态
注意侧面烘托手法
评项羽
六、教学反思
高中生读古文,常浅尝辄止,限于字词,负于表面。本设计旨在“授之以渔”,以诵读、品鉴为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做到知人论世。
附:《项羽之死》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 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演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板书:破釜沉舟、莫敢仰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提问: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句子来记录这段历史,
我们可以怎么说?
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自为慷慨悲歌作别虞姬。接着带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东城又被围困,与汉军奋力激战,突破包围,来至乌江岸边。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他东渡称王的提议,将爱马送给亭长,将头赠给来追杀他的对手,自刎而死。
板书: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提问: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此时的项羽是一个 。
4、展示画作,简评优劣。
美术班的同学除了能用语言表现自己心中的项羽形象之外,还可以用画笔来展现他
的形象。
你为什么这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幻灯片示例-学生自作点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向人物形象)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 )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
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
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
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④“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
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
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拒渡、赠马、赐头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与同样节选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课一场写多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 的人,因为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 。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
褒贬不一的人物呢?谈谈你的看法。
4、师总结
项羽是有真本领、真气概、真性情的英雄!尤其是他有情有义的性情和男儿血性让后人叹赏不已。刘邦逃跑时弃父抛妻,竟然三次气急败坏地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只想着自己如何逃脱,而项羽明明能够逃脱却拒渡、赐马、赠头,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难怪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的真本领、真气概成就他为英雄;真性情使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一生中几次关键时刻都被自己的性格特点耽误了。他快意恩仇,为报国仇家恨,坑降卒,烧宫室,失去民心。他凭真本事闯天下,不喜阴谋权术,所以,张良、韩信、陈平之辈,“谋士无用武之地”,都转变风向投靠了刘邦。他优柔寡断,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战争从来都不讲情义,政治更不会讲,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项羽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依然被尊称为英雄。何也?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珍贵无比的尊严。项羽决不肯因为失败而放弃他的骄傲和尊严。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司马迁尽管批评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的英雄本性和对尊严的固守仍然使司马迁满含景仰、惋惜和感伤传其事迹并将没有登上帝位的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而项羽,尽管兵败身亡,仍不失为一名绝世壮烈的真英雄!
然而中国的历史总是“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像项羽这样的性情之人,只能英雄,不能做王者,是永远无法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这不得不叫人惋惜遗憾,更加引人深思!
五、尾声
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
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能力目标:
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目标: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教学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教学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二、总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业
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
(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
③教师明确要点:
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场景二: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①的步骤同上。
②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
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
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c.阴陵迷道这一细节展现的项羽性格的另一侧面。)
场景三: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①的步骤同上。
②分角色朗读。
③教师明确要点: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教师小结: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四、读完《项羽之死》,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以及司马迁传写人物的杰出功力。同时感受全文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体会美的都是悲的美学境界。)
五、结课
全班齐读《垓下歌》,祭奠英雄的华美落幕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