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9篇

《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记录了自己自一二七六年(宋恭帝赵显德祐二年)二月至五月受命出使元军,被扣留,后脱身逃出,被驱北行的一段历尽艰辛的经过!那么,这篇课文在讲解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1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66页)。

二、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

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部分)。

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 ”,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萃:聚集。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

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

意使遇哨:使,假使。连词。

使北营:使,出使。动词。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

觇(ch1n):窥视、观测。

遽(j)):匆忙。

自度(duó):度,估计,忖度。

付之度(d$)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

庶几(j9):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无聊:无所依托。

迥(ji%ng):远。

靡(m!):无。

虚词(参看课本第296页,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三、整体感知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ji6)、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1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辗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4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文本研读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③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六、文章诵读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七、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教学难点: 篇2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2、反复诵读,锻炼分析、理解、概括、鉴赏语段的能力。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学习时数:三课时

学法:自读自译、发现疑难、交流研讨、诵读巩固。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初中学过的《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①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

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二、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三、解题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一篇序言。

诗集名“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附文天祥的诗。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书序在正文之前,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由于在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自序》,所以把这篇序文叫做“后序”。

“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文共八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你认为怎样划分,每部分写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5段),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至第4段重在记叙,第5段以抒情为主。

第二部分:(第6~8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报国的心志。

五、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一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若另有生字,写出并注音。

德祐 缙绅 萃 纾祸 觇北 翌日

2、解释重要词语

⑴ 除 都督 路 修门 萃 会 纾难 觇

⑵A、战、守、迁皆不及施。 迁: 。施: 。

B、莫知计所出。 莫: 。

C、予不得爱身;爱: 。身: 。

D、于是,辞相印不拜 拜: 。

E、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翌日: 。

F、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留: 。

3、重点语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熟读课文,举疑问难。

5、翻译第一段

译文:

6、理解内容: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小结段意:挺身北行纾国难。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六、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二、三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若另有生字,写出并注音。

遽轻吾国 构恶 献谄 羁縻 自度 诟虏帅

数吕师孟… 祈请 诣北 分当引决

2、解释重点词语:

⑴慷慨 遽 轻 度 数

⑵A、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前, 。动词。

B、不复顾利害 利害,

C、北虽貌敬 貌,

D、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诣:

E、然而隐忍以行 隐忍,

3、理解重点语句: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②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4、熟读课文,举疑问难。

5、翻译第二、三段。

译文

6、理解内容: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答: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是:

第三阶段是: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隐忍,勉强忍耐,不露真情,暗中忍受着去了)?

答:

小结段意:慷慨陈词遭扣押。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七、强化检测:

1、选出诵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注音并解释词语: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 《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靡及:达不到)

①数(音shǔ义 )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此数(音shù义 )者用兵之患也

③范增数(音shuò义 )目项王

④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音shǔ义 )

⑤今夫弈之为数(音shù义 ),小数也

①予分(音fèn义 )当引决

②五谷不分(音fēn义 )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音fēn义 )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fēn义 )人

⑤自分(音fèn义 )已死久矣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课文第四、五两段。

一、学习第四段

1、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四段。

注意下列重点字词语句:

⑴重点字词:

注音

天高地迥( ),号呼靡( )及 庶几( ) 未几( )

解释词语

A、诡踪迹,草行露宿 (诡, ;草, ,名词做状语;露, ,名词作状语)

B、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日, ,时间名词作状语)

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穷, ;饿, ;无聊, )

C、已而得舟 (得, )

D、以至于永嘉 (至于 )

⑵重点语句解析: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一句翻译最正确的一句是( )

A(我)贫困饥饿,深感无聊,敌人悬赏捉拿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唤求救都办不到。

B(我)困窘饥饿,无所依托,悬赏捕捉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唤求救都办不到。

C(我)贫困饥饿,无所依托,敌人又紧追不舍,天高地远,喊(天)呼(地),(天地)也无法听到。

D(我)困窘饥饿,无所依托,敌人又紧追不舍,天高地远,喊谁都听不见。

2、熟读课文,举疑问难。

3、翻译第四段。

译文:

4、语段小结:

⑴第4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⑵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答:

小结段意:历经艰险归南方。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二、学习第五段

1、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五段。

⑴重点字词:

注音

诋( )大酋当死 几自刭( )死 殆( )例送死

制府檄( )下 几邂逅( )死 巡徼( ) 捕系( )

解释词语

至海陵,如( )高沙,道( )海安、如皋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 )迫死

境界危恶,层见( )错出

⑵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质明,避哨竹林中,骑数千过其们

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熟读课文,举疑问难。

3、翻译第五段。

译文:

4、语段理解:

⑴解读第5段。

①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请指出第五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4段的关系:

答:第1—4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5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

②本段的层次结构。

答:第5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③本段中间连用多少个“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⑵诵读练习。

②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

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

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

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以上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三、强化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至京口,得间(音jiàn义 )奔真州

②间(音jiàn义 )以诗记所遭

③道芷阳间(音jiàn义 )行

④中间(音jiān义 )力拉崩倒之声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音jiān义 )

⑥又间(音jiàn义 )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

⑦于乱石间(音jiān义 )择其一二扣之

2、与“予之及死者”的“者”用法不同的是:( )

A、北邀当国者相见

B、无留北者

C、使来者读之

D、以上三项都不是。

3、与“几无所逃死”的“所”用法不同的是:( )

A、莫知计所出 B、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C、间以诗记所遭 D、为巡船所物色

四、点击高考:

续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 ①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②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③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答:①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课文第六、七、八三段。

一、妙语珍藏: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蓠趣未穷。宁可枝头抢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送走了那个可弃可恨的昏君,零丁洋未过,我就被远兵的罗网网住。

我回头看那无止境的路,从临安到岭南,这一路我的确奔过来的。我的人生又何其相似。当年,我心怀抗元大志,跨上战马,驰骋沙场。我在奔向战场,也是在奔向我人生的另一处归鸿:大丈夫志在军营。

可是临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窝囊庸臣,却容不了一颗誓死效忠的赤诚之心!所以,我深深明白,我只能永远奔跑,哪怕只杀一个元兵,收复一寸疆土。荆棘算得了什么,刀光剑影又有何畏惧。

今夜,我却被困在暗牢,也许永远不能跨上我心爱的坐骑,去驰骋边疆,驰骋信念,驰骋人生了。箫声吹得人哀怨,但哀怨从来不属于伟丈夫,士可杀不可辱。铁骨铮铮的文天祥怎能跪着生!

燕山月静静洒下,秋菊无声无息地盛开,塑一座圣洁的雕像。

奔跑让我遍体鳞伤,抛头洒血,奔跑又让我在心灵上完成了一次永恒的跨跃——意志,应该在残酷和无情中超强。

生命是一江春水,抒写了热情和奔放,教人在激情中意气风发;

生命是一泻瀑布,宣誓了坚贞和不屈,教人在挫折中不懈要求。

勇敢在人生路上奔跑,勇敢在心灵上跨跃

二、学习第六、八段

(一)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六、八段。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A、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B、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D、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2、熟读课文,举疑问难。

3、翻译第六、八段

译文

4、语段理解:

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答: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答:

小结第二部分6、8段段意:第六段: 。

第八段: 。

三、学习第七段

1、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七段。

⑴解释词语

幸 何为 僇 遗体 行殆 责

无以 义 赖 修 雪 九庙、

所谓 向 委 愧怍 微 诚 正丘首

⑵重点语句解析:

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答:

B、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答:

C、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答:

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答:

2、熟读课文,举疑问难。

3、翻译第七段。

译文:

4、小结:

第七段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这段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这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四、全文总结:

1、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2写作特点: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四、强化练习:

1、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 )

予分当引决(分: )

草行露宿(草: 。露: 。)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 )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 )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 )

2、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扁鹊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 )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 《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 )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

劳苦功高如此( 《鸿门宴》)

固不如也( 《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 《愚公移山》)

3、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 。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 。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 。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 。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 。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4、句式解析:“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翻译:

为巡徼所陵迫死

翻译

五、搜集文天祥的相关资料

1、浙江温州文信国①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②,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③,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④。

花外子规⑤燕市⑥冷;柳边精卫⑦浙江潮。

2、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⑧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3、海丰县方饭亭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看了高一语文必修1指南录后序教案的人还看:

教学过程 篇4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 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 重点实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掩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的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到赵王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余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指出本篇序言的特点

3、思考:第四段,两次用了“呜呼”在层次和表达情感上起到得作用

4、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段)

记叙

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4 记事

5 抒情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第二部分(6—8段)

说明诗篇分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等等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四、语言练习。

(一)课后练习第四题。

(二)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三)将下列词语抄在笔记本上,解释并附例句。

教学过程: 篇6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篇7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8

《指南录》,文天祥诗集。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归。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集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这篇为“后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 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 重点实词

课时 篇9

教学要点:

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